蓬州北去十裏許,有一座很有名氣的山,名叫高峰山。高峰山之所以有名,是因為山中隱藏著川中最大的道觀玉京觀,觀前建有道家祖師爺李耳的坐像,高二十餘丈,乃中華之冠。玉京觀擁有大小屋舍八十四間,依山勢按九宮八卦營造,觀內天機巧設。局外人不知詳情貿然入內,常常暈頭轉向不知東西。
玉京觀觀主靜虛道長,鶴發童顏如仙,別看他已年近九旬,每每在山間小徑上奔走,依然如履平地。靜虛俗名胡伯玉,遂州城中玉堂街上的人,青年時期曾經飽讀經書,詩詞文章名頌一時。但他四赴潼川府參加鄉試,都沒能考中舉人,於是含恨進入高峰山玉京觀訪道求仙。老觀主空明道長是位賢達之人,喜愛胡伯玉的聰明伶俐,暗地裏將一手道家烹茶絕技傳授給了他。
胡伯玉感師隆恩,遵照觀主所授心法,悉心揣摩研習,經過十年的修煉,便得空明道長的真傳,眼功和聽力尤勝老觀主,達到了爐火純青之境,端的妙到毫尖!大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胡伯玉奉師尊之命進京鬥茶,力挫宇內十八大茶博士,奪得鬥茶大會的魁首,被當朝乾隆皇帝尊為一代茶宗。回到蜀中後,胡伯玉正式入主高峰山玉京觀,道號靜虛。
靜虛閑暇之時,除了誦經論道外,更是嗜茶如命。玉京觀內有四個小道童,曰棋曰琴曰書曰畫,一律的俊朗美少年。靜虛按棋琴書畫之序排列,對四子進行了嚴格的分工,棋童負責山中汲水,琴童負責生爐燒火,書童負責整理經書道卷,畫童負責庭院灑掃。四子日日如此,殊無差錯。
高峰山下的毛家溝,有一位叫毛人鳳的私塾先生,仰慕靜虛道長的名望,時常到觀中向靜虛請教,二人談道論經講茶,相見甚歡。
穀雨節,天微雨,毛先生又至。
靜虛道長正在觀內吐納,看見故人到來,心裏十分歡喜,連忙收了功,迎入雅室。
難得雨過天晴,觀內一派清爽。靜虛道長待毛人鳳坐定後,便急遣棋童去山中取上上之泉,命琴童將爐火生旺,並將自製的“寒玉花露”備好,準備煮茶待客。
高峰山方圓二十餘裏,群山環拱。最高一峰名叫玉峰,有泉自玉頂出,三疊而下。平時裏,深潭玉露,自可用來烹茶。設若雨後,潭內必多雜物,水質較為混濁,烹茶已不適宜。若要煮茗,隻有到山腰二疊處,取平灘之水才可入茶。當然,若能取到懸崖上泉眼湧出的珠璣則為最佳,水質清冽,入口甘甜,用以烹茶,湯色淡黃如瑪瑙。
今日靜虛高興,他叫棋童去玉頂取上上之泉,足見毛先生和他的情誼深厚。
棋童好不容易來到玉峰的最高處,冒險在泉眼旁汲得一桶,急急忙忙提水往回趕路,不想雨天路滑,腳下絆了一跤,桶中之水灑去小半。棋童呆了一呆,待要回去重新汲過,見那泉眼處委實太高,便偷了懶,到二疊的平灘處將水注滿,看看並無二色,遂放心地送往茶室。
琴童用水淨了茶具,將銅壺注滿水後,開始煮茶。
靜虛與毛先生端坐柳下,一執白一執黑博弈,落子清脆有聲。清風徐來,柳枝拂蕩,二人怡然如仙。
琴童額頭上冒著細汗,小臉紅紅地托著茶盤,來到柳下奉茶。
靜虛手捋長須,對毛人鳳說道:“先生請用茗,慢慢品來,看看與平日有何不同?”
毛人鳳從琴童手裏接過茶盞,徐徐地飲了一口,閉目正待細細品去,猛覺得滿口的惡濁,急忙將口中之茶胡亂吐出。
靜虛道長不知毛先生的表情為何如此誇張,隻道他飲急了燙了舌頭,遂淺淺地一笑,自己拿起另外一盞茶,輕輕地抿了一口,還沒來得及細品,便叫道:“棋兒,此水可是汲於玉頂泉眼處?”
棋童見道長相問,紅了臉回答道:“自是上上之泉,師父何故如此相詢?”
靜虛道長不再言語,折了一枝新柳,徑直來到茶室。桶中之水尚餘小半,他用柳枝在桶內輕輕攪動,片刻水止,則一半清一半濁。
棋童大驚,忙跪在地上認錯。
“柳為神木,能分清濁。人心如鏡,清濁自分。”靜虛道長一邊輕言細語地說,一邊親自動手煮茶。他用木瓢舀清冽之水入壺,待響壺之後,啟壺蓋加入“寒玉花露”少許,再放到爐上用微火慢烹。
少頃,一股清雅的淡淡茶香,便彌漫了整個道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