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因為,尼采的思想與羅素的思想價值取向格格不入。羅素在評述尼采時,曾經這樣說過:“我討厭尼采,因為他喜歡冥想痛苦,因為他把自負上升為一種義務,因為他最欽佩的人是一種征服者,這些人的光榮就在於有叫人死掉的聰明。”但是,如此一個才華超眾、膽略過人的思想家不能不引起羅素的重視,尼采的自大、思想的矛盾,都沒有影響羅素對尼采的學習。他甚至曾經因為無法做到像尼采那樣“冥想痛苦,把自負上升為一種義務”而懊惱。
想想我們身處的環境,我們周圍的人,總能列出一長串人名,登上我們最討厭的人排行榜。如果我們能夠摒棄世俗的眼光,心平氣和地想一想,這些人真的一無是處嗎?肯定不是。事情往往正好相反,這些人的處事能力、思考方式、工作技能,往往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尼采說:“如果我們不能勝任善,善就令我們討厭。”通常那些我們討厭的對象,恰恰是我們所不能勝任的事物。比如說,我們不能勝任工作,自然工作就會讓我們討厭。同理,我們之所以討厭別人,就是因為他是我們不能勝任的人。既然如此,我們就沒有任何理由不向他學習。
有人曾經這樣說過:“當你變成你所討厭的人時,你就成功了。”學習始終是能夠讓人進步的。當你從你所討厭的人那裏學到了新的技能或方法,為自己所用的時候,你就彌補了自身的不足,這不就是相當於向成功跨近了一步嗎?
與其等著別人改變,不如自己主動調整
失敗者說:“新來的張主任整天坐在辦公室裏,也不出來跟大家聊聊天,好像他是當朝天子似的。我做我自己的,才不去管他呢!”
成功者說:“不是有那句話麼,‘山不過來,我就過去’,他不願意出辦公室,是他的事情,這不影響你怎麼做。你完全可以改變一下這種想法,主動點,跟他拉拉關係,說不定你會發現他是個很健談的人。”
在漢朝的時候,有一天,漢武帝外出視察,路過宮門口的時候,看到一位頭發花白的衛兵,穿著很舊的衣服,正站在門口十分認真地檢查出入宮門的人。於是,漢武帝就走上前詢問起來。
老衛兵告訴漢武帝:“我姓顏名駟,江都人。從文帝起,經曆三朝,一直擔任此職。”
漢武帝覺得有些奇怪,就問他:“這麼長時間,你為什麼沒有得到升官的機會呢?”
顏駟回答說:“漢文帝喜好文學,而我喜好武功;後來漢景帝喜好老成持重的人,而我年輕,喜歡活動;如今您做了皇帝,喜歡年輕、英俊的有為之士,可是我又年邁無為了。因此,我雖然經過三朝皇帝,卻一直沒有升官。真是很慚愧啊!”
聽起來,顏駟的話非常有道理。簡單地說,就是三朝皇帝的用人風格都跟他自己大相徑庭,所以自己才沒有得到重用。這確實是事實,可是道理卻不能這麼說。顏駟曆仕三朝,幾十年如一日地幹著同樣的工作,一直沒有升職,難道就沒有他自己的原因嗎?
這就好比一個員工,在三位性格迥異、風格不同的上司手下工作過,都沒有得到賞識,這能說是上司們的責任嗎?不能。能怪自己時運不濟嗎?也不能。這隻能說明你自身不懂得因勢調整自己,不能夠主動適應環境。
現實生活中總是有這樣的人,他們抱怨自己生不逢時,沒有機會展示自己,沒有機會獲得成功,卻從未檢討過自己;他們總是在試圖改變他人,改變環境,扭轉局麵,卻從來沒有想過要改變自己。別人怎樣,環境如何,那不過是外部條件,不能作為自己成功的依靠,我們自己才是所有問題的根源,才是決定成功的根本,隻有先改變了自己,才能進一步改變別人,改變整個世界。
克羅裏是一家木材公司的推銷員。多少年來,他總是能準確地指出那些脾氣大的木材檢驗人員的錯誤,每次他都能贏得辯論。可是他後來得出一個結論,他雖在爭論中獲勝,卻往往讓公司損失了成千上萬的金錢。於是,他決定改變,不再抬杠了。
一天早上,電話響了。一位焦躁、憤怒的客戶在電話那頭抱怨著,說運去的一車木材完全不合乎他們要求的規格。他已經下令停止卸貨,讓克洛裏立刻安排把木材搬回去。
克羅裏立刻動身去對方的工廠。途中,他一直在思考是否有最佳的解決辦法。如果在以前,他一定會以他的工作經驗和知識,引用木材等級規則,說服對方的檢驗員,證明那批木材是符合規格的。不過現在,他已經不再那樣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