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進入(1)(3 / 3)

此外,還有其他發現:正念減壓受訓者的大腦皮質中,負責與當下建立連接的神經網絡會較為活化;而未經訓練的人們,大腦回路(circuit)的活化程度相對較低,但與“個人經驗敘事”(narratives)有關的神經網絡活化程度則相對較高。這些發現表明,正念修習可促生更為豐富的指令係統,這些係統影響著人們的自我經驗,也影響對經驗加以詮釋的程度,而這些詮釋可能又再度淡化或渲染經驗本身。

如今可以確認的是,正念減壓可促使大腦發生結構性變化,它會使某些特定區域增厚。例如,在學習與記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海馬體(hippocampus);同時,也可讓其他某些區域變薄,譬如右杏仁體(amygdala),它屬於邊緣係統(limbic system)結構,管理恐懼反應(如感受到威脅或欲求未被滿足時)。

研究中還有很多令人振奮的發現。目前,與正念相關的科研文獻發表量正在逐日增加。

正念是普世的

正念經常被描述為佛教的禪修心要,然而,培養正念卻並不隻是佛教的專屬修行。

正念在本質上是普世的,因為正念涉及專注與覺知,而專注與覺知乃是人類共有且本自具足的能力。然而,我們仍要公正地說,從曆史角度看,佛教傳承發展出了迄今為止最完整且最精練的正念教導與修法。同時,佛教經法中關於修習精微之處的教誨,是幫助我們深刻理解和領會正念的無價資源。如你們所見,這就是為何我要提及多位佛教老師與其觀點。透過各種傳承(例如漢傳禪法、日本禪、藏傳佛教以及上座部)的精華教誨,以及各式正念禪修訓練(這些方法究其根本來說,均可被視為邁向同一房間的不同入口),我們能夠精準了悟那些觀點的精細之處。

需牢記在心的是:佛陀(the Buddha)本人並非佛教徒(Buddhist),“佛教(Buddhism)”這個名詞直到十八世紀才出現,它是由一些對亞洲寺院中那尊盤坐之像的意涵了悟有限的耶穌會信徒和歐洲學者編撰出來的。

覺醒

也許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嚴格來說,我們所看到的佛像及其他佛教藝術,、其目的在於示現心態,而不是展現神性。

佛陀本尊象征著覺醒的化現。“佛陀”此名號在巴利文(佛陀教法首次被書寫下來的語言)中的意思即為覺醒之人。

覺醒於什麼呢?覺醒於真實的本質,覺醒於從苦中解脫的潛能。如何達成呢?借由實踐一種係統性的生活方式。

佛陀的領悟與洞見是很難達成的,在此之前,他投身於各種艱苦的禪修已有數年。如我剛才所說,禪修全部都是普世的,就像偉大的萬有引力定律和熱力學定律等科學洞見一樣,放之四海而皆準。佛陀曾明確表示,他的經驗與領悟,絕非僅適用於佛教徒或修習佛法的人,而是適用於全體人類和所有的人類心靈。如果不能被普遍應用,那麼它們的價值就將非常有限。而如今,科學已經能夠對其中的一些主張加以驗證了。

佛教學者艾倫·華萊士(Alan Wallace)曾說,佛陀在其生活的時代,簡直就是一位科學天才,當時他手邊沒有任何工具或儀器,隻有自己的一副身心。他善用當時僅有的資源,去探索那些令他著迷的深刻問題,例如,心的本質是什麼?苦的本質是什麼?自由與解脫的人生真的存在嗎?

穩定自心

可想而知,任何儀器,無論是電波望遠鏡、分光亮度計,還是浴室體重秤,在使用前都必須先經校準,並放置穩固,如此,才能讀到較為精準的數據。

佛陀所教授的某些禪修,是用來校準與穩定心識的,如此,心才可以深刻體察其所觀對象的真實本質。顯然,如果你想觀察月球,卻把望遠鏡置於一個晃動的水床表麵,恐怕你想從望遠鏡中找到月亮都有困難,更不用說去仔細觀察和研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