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培養正念的工作也可以說是一種遊戲。若太當真的話未免也太嚴肅了——我非常鄭重地申明這一點——隻因它其實就是我們每一天的生活。讓修行充滿輕鬆與趣味才是真正明智的,因為這正是健康與幸福的關鍵要素。
最終,正念將變得毫不費力,化為我們生活中的一種整體境界。在其中,我們能夠真實且正直地表達自己。因此,沒有任何人的成長軌跡與收獲會與別人的相同。對每個人來說,當中的挑戰就是要去發現我們是誰,以及跟從這份“召喚”去創造自己的人生。想要做到這點,我們必須於每一個當下,密切留心生命所展現出來的各種樣態。顯然,沒有人能代替你做這項工作,如同沒有人能夠替你過生活,隻有靠你自己。
你可能還無法完全理解我剛剛所說的。事實上,隻有當你開始讓自己坐下來,就這樣坐久一點,直到你有意願遵循正式的與非正式的正念修習,你才能真正了解這些話的意涵。而這樣做的動力往往源自一種渴望:我們在生活中一直不斷講給自己的那些“故事”,那些事物的“真相”或許並不是真的,也許隻有部分真實;而在這一切變化萬千的表象之下,究竟掩藏著什麼呢?
觀照當下
當我們踏上正念之旅時,每個人都帶有自己的天賦才能,同時也無可避免地帶上了生命過去曾有的一切,即使很多都是痛苦的。
一旦來到此地,我們的所有過往,無論曾是什麼樣,也不管曾有多麼痛苦,此刻都已演變成為一個平台。我們站在其上修習覺察、平靜、明晰與愛心。你需要你的過往,它們是那陶坯盤上的生陶土。然而,不被過往和思維所困,重新回到我們擁有的唯一時刻——當下,才是終生的功課與冒險。照顧好此刻,將會大大影響下一刻,乃至你與世界的未來。若能在這一刻保持正念,你很可能會看到一個極具創造力且完全不同的下一刻。因為你所做的隻是單純保持覺知,而非將任何預設的觀點灌注其中。
正念即是覺知
如在導言中提到的,我對“正念”下的操作性定義為:有意識地於每個當下,以不帶評判的方式持續進行觀照。
有時我喜歡再加一句“仿佛你的生活全都靠它維係”,因為它的確有此重要性。
但嚴格來說,“正念”是當你有意識地於每個當下,以不帶評判的方式,持續進行觀照的時候所升起的。那所升起的,不是別的,就是覺知本身。
覺知是我們最熟悉的能力,可同時它又完全像個陌生人。所以,我們即將探索的也正是我們已經擁有的。不用到哪裏去,不需求取什麼,但我們的確需要開始學習如何才能在心識的另一領域定居。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心態——心的存在模式。
從“行為模式”切換到“存在模式”
我們把生活的大部分時間都用來“做事”:趕著完成任務、一件事緊接著另一件事,不然就是幾件事同時處理——試圖在同一時間兼顧多項不同任務。
生活常常過得緊張不已,讓我們極度渴望突破當下這個時刻,迅速迎來未來的某個美好時光。我們在白天核查待辦事項,晚上累癱了倒在床上,隔天早上又爬起來開始相似的一天,日複一日。我們被人際間成長過速的期望所驅使,很大程度是由於人們對電子產品的依賴,它們隨處可見,使生活的節奏越來越快。於是,本就緊張的生活如今更加惡化——如果這還能被稱為“生活”的話。
稍不留神,我們很可能會變成“做事的人(human doing)”,而不再是“存在的人(human being)”,而且不再記得自己究竟是誰,為什麼做出這種種行為。
現在,是正念登場的時候了。正念提醒我們,借由留意與覺察,我們可以將自身從行為模式(doing mode)切換到存在模式(being mode)。如此一來,行為從存在流出,它將變得更加完整和有效。而且,一旦我們安住在身體當中,安處於所擁有的唯一時刻——當下,也就逐漸止息了種種自我耗竭。
科學根基
如果你還不了解正念減壓的科學根基,我在此與你分享。自從減壓門診(Stress Reduction Clinic)與正念減壓法於1979年在麻州大學醫學中心創設,至今已有三十多年。這期間,以正念及其療愈功效作為主題的科研項目日益增多,並且收獲了越來越多的新發現。
正念減壓以及多種形式的正念幹預法,已被證實在以下範疇極其有效:減少壓力以及由壓力引起的健康問題,減輕病患的焦慮、恐慌和憂鬱;幫助病人更充分有效地處理慢性病痛;提升癌症與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患者的生活質量;,降低重鬱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的複發幾率等。以上僅列出了科學文獻中已發表的部分臨床發現。經證實,正念減壓可積極影響大腦處理壓力的方式,能夠轉換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中的活化區域——從右側活化轉為左側活化,這將更有效地促進情緒平衡,同時人體免疫係統機能也隨之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