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龐建叛變(2 / 2)

李昆肚裏有氣,卻不便發作,“小李子”也是你喊的,看你得瑟的。因為龐建的消極怠工,李昆的工作環境極為艱難。交待下去的活沒有一次不需要他二次返工的,沒有一次工作是按時完成的。有時龐建不來,索性打個電話,說病到了。據初步不完全統計,頻次最高的一個月共計病了六次,都是在宣傳科急需要人手進行集體會戰的時候,龐建很敏捷、很無辜地躲開了。龐建年齡還比李昆大,是老大哥。老大哥時不時當著他的麵說,“小李子,宣傳這活真不是人幹的,累死個人。老哥長你幾歲,年紀大了,腦瓜子不好使了,活幹得不好,老弟你多包涵”。人家都檢討了,李昆的火沒處發。想打人,一拳打在棉花上。人家癢癢的,自己恨恨的。

更可恨的是,龐建賣身求榮了。有事沒事總往孫副書記辦公室跑。大概是,他認為他的提升無望和馮書記有關,不是馮書記把李昆召喚回來,他就可以順理成章接任了。你馮樹森不喜歡楚清河,總有人喜歡我。你馮樹森五十好幾了,盡你折騰,還能撲騰出多大的浪花來。人家孫副書記是有來頭的,盡快和孫副書記聯絡聯絡,找個靠山,背靠大樹好乘涼。

實事求是地說,龐建這樣做,並沒有什麼不對。次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龐建也四十多歲了,再不抓住最後一次機會,必定會老死在現有的崗位上。可能龐建是這樣想的,如果體力還行,能步步緊跟在領跑者的後麵,不防再跟他幾步,實現曆史跨越。如果自身體力一不支,拌前者個跟頭,兩人一起倒台,似乎倒也不失為一個可以接受的結局。

李昆沒有反擊,甚至從來沒有批評過他。跑吧,往孫書記那跑吧。李昆想,最好不要回頭。在李昆剛開始殺回宣傳科時,當天的接風宴上,龐建當著兩位書記的麵,左一個“李科長”,右一個“李科長”,把胸脯拍得震天響,說一定好好配合好李科長的工作,盡心盡力把宣傳工作推上新的台階。說,有什麼幹得不到位的,李科您盡可批評,不要抹不開麵子。李昆喝得有點高,雙手扶著龐建的肩,結巴著說,“大哥,前些年,咱倆在宣傳科的時候,工作全靠你扶持。今後咱倆繼續互相幫助。”以前,龐建雖然能力有限,工作卻確實很賣力,人前人後處處維護李昆的權威。李昆那天也很感動,覺得龐建很夠爺們,自己要是再次離開宣傳科,一定給他個交待。

真應了這句無厘頭的話:同事是敵人。龐建忽然就叛變了。熬了多年,沒能修成正果,龐建決定另尋他途。他相信,孫副書記能為他指明方向。為了最後一次機會,他願意忘記自己的年齡和尊嚴,與眼前這個能做他兒子的人稱兄道弟。他摸出了門道,孫副書記剛來客運段不久,需要他這樣一個百事通,來告訴他一些段上的曆史、人脈關係。每次他去敲孫副書記的門,借著彙報工作的關係,和孫副書記一聊就是半個鍾頭,孫副書記並不反感,但也隻是局限於和他聊些無關痛癢的家常話。他已經很久沒有向李昆彙報工作了。李昆上次離開宣傳科,他沒接上班,龐建不恨他。李昆沒有這個權。況且,李昆臨走時還告訴他,他是向領導大力舉薦他龐建的。龐建甚至心生感激。但是李昆幾年後又回來了。龐建回想了回想,認為李昆你既然不想幹了,回來幹嘛。李昆你很虛偽,上次的話極可能是為了安慰我而說的。或者根本沒向領導推薦自己,而是推薦了別人。邏輯很簡單,不想幹了回來幹嘛。跟領導說不想幹就行,回來前領導一定征求你意見,為啥不讓我接班呢。這說明一個問題,你李昆還惦記著這個崗位。

通過幾天來到孫副書記辦公室試探,龐建可以看出來,孫副書記並不反感他,甚至常挽留他。每次到他辦公室,總是客氣地喊他,“龐老師來了”,起身為他倒杯水,然後含笑請他坐下來談話。雖然眼前的這位在他看來還是個孩子,可是龐建有受寵若驚的感覺。他今後的命運是和這個孩子緊密相連的,把這個爺伺候好了,把馮大爺攆走了,今後自己前途還是有指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