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穀脫去內外穎後的果實便是穎果(即糙米)。穎果由皮層、胚乳和胚三部分組成,胚乳占穎果的絕大部分。
胚所在的一側稱為穎果的腹部,胚的對麵一側稱為穎果的背部。胚位於腹部下端,胚與胚乳連接不很緊密,在碾米時容易脫落。胚乳和胚都被皮層緊密地包裹著。穎果的皮層包括果皮、種皮、珠心層(又稱外胚乳)和糊粉層,這四部分總稱為糠層。果皮和種皮稱為外糠層,珠心層和糊粉層稱為內糠層。在碾米時,被碾下的糠層和胚稱為米糠,去皮的穎果則稱為大米。
貯存後的稻穀脫殼得到的糙米含水率一般在12%~14%,據資料介紹及前期研究結果,糙米碾米時的最佳水分含量在16%左右(竹生新治郎,1999)。如果把含水率12%~14%的糙米一次加濕到含水率16%,需要一次加水3%~4%。前期實驗表明,一次加濕量過大易使糙米內澱粉顆粒膨脹不均勻而產生應力裂紋,裂紋糙米在碾米加工時容易破碎或加大裂紋,不利於優質米生產;若一次加濕量過小,則需多次加濕才能達到適宜加工的含水率,製約糙米加濕調質的生產效率。因此研究糙米的一次加濕量對於糙米的加濕調質技術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一、試驗方法
利用現有的加濕調質試驗台做糙米加濕調質試驗,通過計算和預備試驗做不同加濕量的一次加濕調質試驗,待樣品達到設定潤糙時間時,用碾米試驗機做糙米樣品的碾米加工試驗,取碾米能耗、整精米率和裂紋率為檢測指標,尋出最佳一次加濕量。
(1)準備好試驗用儀器設備,如烘幹箱、天平、粉碎機、加濕實驗台、全自動糙米檢測儀、礱穀機等。
(2)用礱穀機將稻穀去殼變成糙米,然後隨機稱取糙米試樣10個,分別裝入塑料袋中,每袋20kg。
(3)測量霧化著水加濕實驗台5min噴霧量,並根據噴霧量計算出20kg糙米一次加濕量分別為0.7%、1.0%、1.3%、1.5%、1.8%、2.1%、2.4%、2.7%、3.0%時的加濕時間。
(4)按照步驟3算出一次加濕量,對上述9個試樣分別一次加濕0.7%、1.0%、1.3%、1.5%、1.8%、2.1%、2.4%、2.7%、3.0%,分別將9個試驗樣品密封潤糙60min(向井敏彥等,1988),以達到恰當的水分梯度。
(5)在潤糙過程中用恒重法(GB/ 1350—1999)驗證加濕量是否達到目標加濕量,結果表明誤差±0.5%,可以接受。
(6)用全自動糙米檢測儀對9個加濕後密封潤糙後的糙米試樣及1個未加濕的糙米試樣進行碾米加工試驗。並列表記錄碾米檢測數據。
(7)數據采用SAS軟件並回歸分析,回歸方程通過F值顯著性檢驗,相關係數(R)均在0.95以上,回歸模型能夠較為恰當的描述試驗指標與結果的關係。
如果假設整精米率與米價呈線性遞增關係,碎米率和能耗與米價呈線性遞減關係,那麼可以得出一新的函數關係式:
y=整精米率/(碎米率×能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