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權威時代的典型——奧巴馬的權力登頂

2008年,奧巴馬在民主黨內的勁敵之一是拜登。拜登29歲時當選參議員,當時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參議員。他在參議院的任職時間比奧巴馬的任職時間多出了近三十年,其在外交政策方麵亦是一位重量級人物。從政時間與資曆看,奧巴馬遠不及拜登在政壇如魚得水、根基深厚。

奧巴馬在民主黨內的最強勁的對手就屬希拉裏了。希拉裏首要的優勢就是她的知名度高,不僅在美國,全世界都知道希拉裏;第二,希拉裏從政經驗豐富,這個經驗不僅在於其在克林頓身邊做了八年的“第一夫人”,在白宮權力核心所積累的經驗,更有廣泛的政治資源與人脈。而且希拉裏在參議院資曆比較老,這是她的一個優勢。第三,希拉裏有一個以克林頓為代表的實力強勁的團隊,有很強的籌款能力與政策包裝能力,讓希拉裏在競選中如虎添翼。綜觀知名度、從政經驗與幕後團隊,奧巴馬都遠不如希拉裏。

2008年,奧巴馬代表民主黨競逐總統大選麵對的共和黨對手是麥凱恩。麥凱恩出生在將門之家,在海軍學院接受了近乎殘酷的訓練,在越南戰場上身陷戰俘營備受虐待,等等,這一切都給麥凱恩的經曆籠罩上了一層傳奇的色彩。麥凱恩退伍決定從政後,曾到亞利桑那州參選,一開始那裏的百姓並不信任他,認為他空降下來搶奪位子。但是麥凱恩講了如下一段話,深深打動了當地的民眾。他說:“你們說亞利桑那州不是我的家,其實我也希望有個家,但是美國總要有人保衛吧!我是海軍,四海為家,常年在外保衛包括亞利桑那州在內的美國人民。如果一定要找出迄今我住的時間最長的地方,那這個地方就是河內。因為在過去20年時間裏,曾經有5年半時間,我被關在那裏做俘虜。”除了經曆優勢,麥凱恩的實力還在於其原則性下的靈活性。他甚至可以超越黨派之爭與政治對手合作,在議會裏他和民主黨議員合作的次數幾乎和同共和黨議員合作的次數一樣多。從政績上看,早期麥凱恩議員致力於美國的國內事務,例如大峽穀噪聲汙染問題、美國土著居民的權利問題,在推動金融改革等方麵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其後,他把注意力轉向了美國的對外政策領域,以其軍人背景以及敢於向任何一黨叫板的強硬態度,使他在這一領域頗有分量。奧巴馬與麥凱恩相比,似乎在個人經曆與故事的感染力、政治手腕與政績方麵都有一定的差距。

但是,笑到最後、被載入史冊的,卻是看似名不見經傳、處處都輸對手一分的奧巴馬。

2004年7月27日,奧巴馬在民主黨全美代表大會上發表了基調演講,這場演講獲得極大的成功,他的演講內容深入人心,也大得人心,許多媒體把他的演講和馬丁《Ihaveadream》相提並論,而他從此平步青雲,最終坐上了美國總統的寶座。以下是演講內容的節選,我們從中不難體驗他從一個平民混血兒攀登上權力頂峰的秘訣所在。

“諸位美國國民,無論你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抑或是無黨派人士,今晚我想對大家說的是:我們需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在伊利諾伊州蓋爾斯堡,由於Maytag洗衣機廠要遷至墨西哥,很多工人將失去工作,而現在唯一的選擇就是和自己的子女一起競爭每小時7美元的低薪工作。我曾遇到一位強忍淚水的父親,他也因此丟掉了工作,沒有了經濟來源,不知怎樣才能為兒子支付得起每月4500美元的高昂醫藥費用,本可救命的醫療保險對他而言卻遙不可及,我們應該為他們做點什麼;在東聖路易斯市,有這樣一個年輕女孩,她品學兼優,成績出色,卻因為沒有錢,無法完成學業,與大學無緣,而像她這樣的孩子還有千千萬萬,我們應該為他們做點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