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時代領導的思路和工業時代管理者的思路完全不同。工業時代的管理者根據自己製定的目標,組織能夠帶來的價值,自上而下地宣誓願景。網絡時代的領導善於引導群眾的個人願景,並凝聚成共同願景創造價值。
上世紀90年代初,一家製造業集團企業的董事長曾經說:“員工是需要灌輸的,通過灌輸不斷宣誓願景,通過不斷的反複,苦口婆心地嘮叨讓員工接受。”這固然也有成效,但是效果是有限的。
共啟願景關鍵在於發現群眾的願景是什麼,而群眾並不可能直截了當地把自己的願景告訴你,就像一個女性去買衣服一樣,覺得缺一件衣服,但可能不會事先想好具體要買哪件衣服,逛街去街上挑,逛了好幾家店,發現有件衣服會讓自己眼睛一亮,拿起來試穿後,自己感覺很好,於是就買了。領導不是賣衣服的人,而是做衣服的裁縫,怎樣做出大家眼睛會亮的衣服,怎樣沉下心來,以“空杯”狀態體驗芸芸眾生,大家內心想要的是什麼,並且把它提煉出來,用生動簡潔的語言把願景說出來,這是領導吸引追隨者的關鍵點。
我們分解一下這中間的環節:
一方麵,空杯。空杯不是沒有自己的觀點,沒有自己的判斷,而是有心胸有氣度,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領導者能夠在看起來截然相反的、多種多樣的人們的追求和願景中,體驗其中的實質,篩選出能感動人的願景,形成“揭竿而起,一呼百應”的局麵,這不僅是領導藝術,更重要的是領導智慧。
中國共產黨的成長能夠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和我們黨博大的胸懷是分不開的。在抗日戰爭民族危難下,中國共產黨人不計前嫌,主動提出與國民黨創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現國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戰爭勝利後,飽受戰爭之苦的人民無不渴望和平。蔣介石正是利用民眾的普遍籲求,向中國共產黨伸出橄欖枝,以實施其假和談、真內戰的政治伎倆。毛澤東先生應蔣介石的邀請,冒著極大的風險,毅然來渝,使各種各樣對中國共產黨的誣詞和誤解,完全粉碎了。毛主席到重慶,證明了中共為和平、團結與民主而奮鬥的誠意和決心,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博大胸懷。
解放戰爭時期,1947年6月的四平之戰,國民黨將軍陳明仁使我軍傷亡人數達萬名以上,給我軍帶來重大損失。1949年,解放全中國已成為曆史的必然發展趨勢,國民黨政權開始土崩瓦解,此時,陳明仁將軍在我黨的推動下與蔣介石、白崇禧巧妙周旋,擺脫種種阻撓,毅然率部起義。這與我軍與陳明仁血戰才時隔兩年。我們黨以中華民族站起來的願景,吸引了陳明仁,促進了湖南和平起義。毛澤東請長沙起義的陳明仁在自己家中做客,鼓勵他繼續帶兵,並幽默地說:“我看林彪打仗就不如你喲!”陳明仁自感四平之戰罪孽深重,連稱不敢。所以,願景的引領作用是很大的,能不能進行願景引領,關鍵又在領導的胸懷。
另一方麵,體驗。最高深並對實踐有指導作用的理論,大量產生於最平凡的行為和事件中間。有了“空杯”心態後,還要體驗水平比你低的人。大前研一寫了一本書,叫做《後五十歲的選擇》,關於五十歲以後怎麼做,他說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話,“關機,重新開啟,電腦升級”。領導的升級,不是向上,而是向下,認真體驗在新的環境下跟隨的群眾想要的是什麼,大家內心的願望是什麼。就像小平同誌提出小康,可以引領中國改革開放成功一樣。通過不斷地總結、比較、反複,我們就可以真正地體驗到大多數人心中想要的。
把握願景以後,怎樣讓被領導者認同願景,因為願景既然在平凡生活中提煉出來,就相對來說比較高端,與實際的生活有距離,而這種對大家有更大價值的理性認識要回到實踐中去,必須打通實踐與理論之間的環節,也就是毛澤東主席說的要完成第二次飛躍,由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要完成這次飛躍,帶領群眾實現願景,我們必須
掌握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要注意把握以下四個關鍵點:
第一,把握衝動。人的衝動隻要有好的引導和計劃就可以產生極大的價值。我們以一個在中國目前公開年薪最高的職業經理人唐駿從衝動進行自我設計的成功為例,解讀衝動到價值實現的中間環節。
當然,大多數人不可能自己解決中間環節的設計。然而,從唐駿的
自我衝動引導中,我們可以得出領導引導群眾衝動實現價值的中間流程。
唐駿雖然為“學曆門”所困擾,但他的價值是沒有疑問的。作為一個中國人可以在美國創辦公司,進入微軟,並且當了微軟的中國區總裁,由微軟到盛大,由盛大到新華都,走的企業越來越低,企業支付給他的報酬越來越多。我們把唐駿當成一個人物,看他成長的過程,可以得出啟示,衝動隻要形成了思路和行動計劃後,會產生很大的價值。唐駿當年讀研究生,有了讀博士的衝動後,讀碩的成績隻要求及格,他在研一就準備考博,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為了這個衝動,他舍去的是在研究生階段沒拿高分,但考博時他在全院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