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 創造活出生命意義的價值激勵(1 / 3)

工業時代與網絡時代在創造價值上最大的不同,在於工業時代是通過整合人的手腳,將複雜勞動轉化為簡單勞動來創造價值。網絡時代則是通過整合人的頭腦,聚集智慧創造價值。後者的整合關鍵點就在於要讓人自覺自願。自覺是悟到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自願是有衝動願望願意去做。兩者結合的最高境界是明確自己的生命意義自覺自願地去做。在現實中達到這個點人總是要經過由實踐到認識多次反複的過程,要進行有效的價值激勵,必須分析這個過程。

人在什麼時候會自覺自願?這依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依人的成長和成熟過程為轉移。依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的生存遇到威脅的時候,首先考慮的是生存的保障。當生存問題基本解決以後,想的是安全上能否好些。進而追求的是交往的廣度和層次以及他人的尊重,而更高層次的需求是自我實現。它的前提是要明確自己這一輩子生命的意義是什麼。隨著生活質量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尊重和自我實現在人的價值激勵中的作用越來越大。

需求決定動機,動機決定自覺自願的程度。革命戰爭年代的先烈誌士為了革命理想願意放棄生命是一種自覺自願的自我價值實現;但那是在整個民族處於生死存亡的殘酷狀態下,在個人發現社會生命價值由於社會惡劣的環境,不能得到保證,更不能得到尊重的前提下,覺得“這不合理,這不對,我要改變這種現狀”的強烈衝動的情況下,一種跨越式的自我實現的體驗衝動。今天已經過了這個時代。中央電視台采訪原軍委副主席遲浩田,記者問了一個問題:“三十年代你為什麼參加紅軍?”他說的大概意思是窮人要翻身,要有飯吃,有衣穿。

21世紀,在大多數人通過正常的工作,生存和安全問題完全可以得到解決的情況下,領導怎樣引導人們對高級需求的追求,即交往尊重及自我實現的追求去努力奮鬥,這是時代對領導的價值激勵提出的新的問題。事實上,當人們覺得生存和安全的需求可以比較容易達到的時候,還是有很多有智慧有悟性的人願意將自己的生存和安全放到底線上去考慮,轉而為了興趣和活出生命的意義去做對未來有高價值的選擇。自覺自願地追求生命的意義是新一代年輕人深沉的行為衝動。

其實如今的80後、90後一樣有不計報酬的奉獻精神。比如在汶川地震中的青年誌願者。80後、90後在自己的崗位上主動、積極地探索,實現自身價值的欲望,在某種程度上比50、60、70後更強。比如許多百貨商場中服務在一線的80、90後對客戶需求的把握和服務,比起老業務員更為親和、靈敏和積極,做得更為到位。

總體上而言,人類群體還是按照需求層次由低而高進行社會行動的,需求的層次不盡相同,需求強烈程度亦各不相同,其自覺自願地創造價值的成果自然境界和層次也不同。

今天情況與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變化,生存和安全的需求滿足隨著社會的文明和進步,相對容易獲得了。為了能吃飽飯和有衣穿而工作,滿足活著的物質生活條件就是生命的意義的人已經不多了。大多數人的需求重點上升到交往和尊重的層麵,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和探索自我實現的需求追求。

領導進行價值激勵的重要前提是對需求的判斷。從人的追求來看,許多看似是為了生存與安全需求的行為,實際上是為了交往與尊重。比如2011年公務員國考最熱門的崗位是國家能源局,近5000人競逐一個崗位,如果僅從生存和安全的角度來看,這種僅有萬分之二成功概率的行為顯然是不合情理的。而深入分析行為背後的需求動機,我們可以發現這個崗位的競逐並不僅僅是為了解決工作與生存的問題,它更多體現的是一種使自己比較快地站到一個較高的社會平台上,得到社會尊重與認可的需求。

領導的價值激勵,必須克服一種“想當然”的慣性邏輯。許多長期以來下意識遵循的原則和價值判斷需要隨著時代的變遷、個體的差異而與時俱進地進行更新。領導的價值激勵要破除工業時代“錢就是萬能”的傳統思路。按照傳統的交換原則,“我出錢你出力理所應當”,但如今領導所支付的報酬並不一定是被領導者想要的,被領導者不盡力或不願出力的情況大量出現。尤其如今大量被領導者已經是80後、90後的新生代,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在物質生活上並不成問題,因此對自我價值的實現有著更個性更多元的需求。如果說50後、60後、70後更多地認同這樣一種價值觀,即如果能滿足個人生存與安全需求,那麼全力付出自己的勞動與努力理所應當,而80後、90後在排除了生存與安全的底線需求以後,對於不能幫助他們價值實現的事情態度鮮明地“SAYNO”(說不)。如果單純地認為80後、90後過於以自我中心,缺乏奉獻與犧牲精神,也未免有點主觀臆斷了。領導實現價值激勵判斷的關鍵點在於——我們是根據占有資源、占有利益者的固有的甚至已經過時的觀念去激勵,還是根據被領導者的需求進行激勵?這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思路。當然,經驗總是很有價值的,50後、60後、70後磨煉出來的很多經驗是被證明對未來很有價值的財富,可是經驗既有可能是財富,也有可能是麵向未來最大的桎梏。領導者要調動人的積極性、讓人自覺自願地勞動和投入,需要對價值有全新的判斷,對激勵的對象和激勵的手段有全新的認知。這裏的關鍵就在於占有資源和利益者要使資源和利益增值,還得靠下一代人的認同和努力。做到這一點的關鍵是要善於“空杯”和“歸零”,換一個角度從幹活的人的需求出發,去進行自己的價值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