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價值激勵——讓人感覺好(1 / 2)

以奧巴馬當選美國總統為例,按照曆史常態,“宰相必起於州郡,猛將必發於卒伍”,奧巴馬並不是傳統意義的州郡或卒伍,但為什麼沒有當過州長、隻有參議員經曆的奧巴馬會被美國人民推選為總統?為什麼沒有深厚的背景、也有不少毛病缺陷的他被選為國家的代表?為什麼他不像工業時代以往的權威人物那樣隻有光明沒有黑暗?如今美國人民的選擇反映了這樣一種趨勢:希望選擇一個能感同身受了解他們的人,希望選擇一個知道他們的價值的人,因此他們選擇了這個用“YES,WECAN!”(是的,我們行!)號召大家麵向21世紀發揮自身價值的人。

價值激勵不同於獎懲激勵,傳統的激勵大多隻照顧個人的物質需求,並不關注個人的精神需求;隻服務於組織的目標,並不關注個人的自我實現;隻限定了個人的行為規範,而不鼓勵個人突破常規。價值激勵的前提是明晰組織目標的最大價值點,進而分析與凝聚能與組織目標疊加的個體價值點,並運用組織的優勢為滿足個人價值創造條件,從而為組織價值的實現提供最大的成功概率。

價值激勵有三個區別於工業時代獎懲激勵的特點:

第一,努力讓員工在工作時間活出生命的意義。獎懲激勵是把個人生命價值與組織目標割裂開來,“上班我隻用你的手腳,生命意義你拿著錢回家想去”。而腦力勞動、高級勞動、複雜勞動相對於簡單勞動、手腳勞動最大的區別在於,它必須讓勞動者用心、用腦,能用心用腦就必須自覺自願,必須覺得“我的工作是我生命意義的一部分”。

第二,尋求個人價值與組織目標的疊加點。它排除了要滿足個人價值,必須把個人想法和興趣意願放開,按照組織規定去做的中間環節,而直接問組織成員:“你個人的價值是什麼?按照你想的做組織可以為你做什麼?這樣做又可以給組織帶來什麼價值?個人和組織的價值如何結合?這樣你在給組織帶來價值的同時自然可以給個人帶來更大的價值。”

第三,組織重新審視價值的內涵。這要求領導者對價值有全新的認識。價值有使用價值和社會價值之分。使用價值往往牽涉到衣食住用行,至少是食可果腹,衣可保暖。傳統的激勵模式認為價值就是物質、金錢與福利,而價值激勵是一手抓使用價值,一手抓社會價值,更多地探索與關注個體的社會價值。

曾經有這樣一個試驗。

一位EMBA班的培訓師讓學員拿著一百元人民幣到地攤去,從衣服、鞋子到手表把自己全身武裝起來。結果所有人基本都在一個半小時內完成了任務,每個人還穿出了自己的特色。

而另一個案例則與之形成鮮明的對比。

一個事業有成的年輕人娶了一個銀行行長的女兒。他的嶽父想把他帶進國際金融圈,給了他60萬元叫他去買衣服、鞋子,他費了好大力氣才把60萬花完。一身頂級的西裝、襯衫、領帶、西褲和皮鞋。他嶽父一看,覺得還是差強人意,摘下一塊價值40萬的OMEGA手表讓他戴上,這才勉強達到了要求。

在以上兩個案例中,後者與前者相比,物品在使用價值上沒有太大的區別,但社會價值就不一樣了。後者中的一百萬無非是達到一個目的:進到富人圈以後讓人有一種同類的感覺。

今天價值激勵為什麼可以代替獎懲激勵?關鍵就在於人在生存的保障滿足以後,直接追求的就是感覺好。這給領導的啟示是:不在於你給多少使用價值,而在於滿足了多少人們社會價值的需求。

激勵的實質是個人需求的滿足。人在社會上對“權、錢、財、色、名”都有需求。網絡時代與工業時代的激勵根本不同在於,工業時代的激勵總體上是一種事後激勵,事情做出來後再給予獎勵;而網絡時代的激勵是在於對價值判斷以後的事前激勵,事前覺得有價值先給予對方激勵,從而讓對方更有信心地去實現價值。

我們回憶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那些革命前輩在心中的願景驅使下,拋棄了個人得失與生死,經受今人難以想象的痛苦與折磨,這是特殊的革命年代賦予他們的特殊價值和特殊使命後的激勵結果。

今天的領導怎樣做到價值激勵?關鍵在於要有讓追隨者跟從的理想。而這種理想怎樣讓人有感覺、有體驗、願意追隨?其中的基礎和關鍵在於行為。

網絡時代的領導如何用行為實現對追隨者的價值激勵?

第一,引用李嘉誠的一句話:“多用拇指,少用食指。”任何一個生命都是經過幾十萬年的演化而來的,都有值得肯定的閃光點,即使是一個身體有缺陷的人。作為網絡時代的領導,越是對缺點突出的人,越要發現他的長處。因為一個各方麵素質很全麵的人,對他激勵的難度遠比對缺點突出的人要大得多。因為在某種意義上,全麵的“優等生”已經實現了許多個人價值,他始終活在別人的表揚和讚賞中,他生命中有強烈衝動的需求和價值點已經不多了。而對待一個毛病缺點很多的人,發現他的優點,對他豎起大拇指,能極大地觸動他,增強他的自信,他的感覺是很強烈而深刻的,激勵的效果也更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