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辯論語言表達技巧的運用(15)(1 / 2)

周恩來始終微笑著,傳達出內心的讚賞和謝意。

就在飛機起飛不久,基辛格收到了發自美國的電報,原來,就在前一天聯大會議上,恢複席位的提案已經通過!這當然是件好事,可基辛格想到:這麼重大的事情,周恩來肯定當時就接到了彙報,就在自己說“大約一年”的時候,周恩來可以高傲地宣布:“事已辦妥,不勞大駕”,但他就是沒有說。麵對興致勃勃、熱忱相向的麵孔,周恩來若直接告以真相,基辛格豈能不覺難堪!即使他才氣高絕能從容應對,那也隻是我方搭台讓人唱戲而已,周恩來選擇了默不作聲。

談話的目的,在於知道別人對某一件事情的意見和對社會世事的看法,以便增加雙方的了解,增進朋友之間的友誼,使大家都對生活增加興趣。如果發現與對方的意見、看法不一致,也能從中得到啟發和學習,對方也會感到滿足。假如別人有說的欲望,我們不妨讓別人先說個夠。

如果你是一個商人,那麼你在接到顧客的投訴時該怎麼辦呢?首先必須站在顧客的立場上,冷靜且耐心地傾聽,一直等對方把要說的說完。

一個店員對上門的顧客滔滔不絕地宣揚貨物的優良,那麼顧客隻不過把它當作是一種生意經,而決不會輕易購買。反過來,你如果給顧客有說話的餘地,使他對貨物有批評的機會,你隻是成為他對此貨物互相討論的人,那麼你的生意就可以做成了,因為上門的顧客早存有選擇和求疵的心理,盡管他把貨物批評得厲害,隻要他選定了,自然會掏錢出來購買的。而你隻知誇耀自己的貨物,或是對顧客的批評隻知爭辯,無異於指責顧客沒有眼光,不識好貨,無異於不願做這筆生意。

為了保持所說的話語為人們重視,不惹人討厭,唯一的秘訣就是一邊耐心地聽聽別人的說話,一邊靜靜地思考。

論辯的目的在於獲得真知。在論辯的時候讓別人先說,一方麵可以表示你的謙遜,使別人感到高興,另一方麵可以借此機會觀察對方的語氣神色,給你一個測度的機會。先發製人有好處,後發製人一樣有好處。

在日常生活中,學會傾聽,就是要克服浮躁之氣和輕慢之舉,做到認真而仔細地聽取別人的傾訴或論辯。這時,神情應該專注,眼光應該集中在對方的麵部,盡量有些點頭之類的回應,包括上身略微前傾等形體動作的配合,以示非常重視對方的談話。其實,這樣的姿態不僅會給人留下良好而深刻的印象,還因為提高了他人的自尊心,而有利於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值得注意的是,聆聽他人說話時,也可以偶爾插上一兩句表達意見或者表示疑問的話,因為這正表明你留心他的話。

◎傾聽的內容

沒有很好地聽,也就不可能很好地說。聽與說是統一在辯論過程中的一對矛盾對立物,是缺一不可的。在辯論中應該如何聽,聽什麼,這就是聽的技巧了。

一般來說,在辯論中,我們要掌握聽的三個方麵:聽特點,聽漏洞,聽內容。

一、聽對方講話的特點

聽要進入到對立方最隱蔽的深處,要能聽出他們的話中之話、話外之話,要把握準其發言的底蘊、真諦。

法國著名文藝理論家丹納在《藝術哲學》中說過:“人的喜怒哀樂,一切騷擾不寧,起伏不定的情緒,連最微妙的波動,最隱蔽的心情,都能由聲音直接表達出來,而表達的有力、細微、正確,都無與倫比。”要在口頭辯論的有聲的口語中,聽出講話者的喜怒哀樂,騷擾不寧,情緒的起伏,波動的心情……這就需要從聽當中了解說者的各個方麵,比如社會地位、所處環境、個人性格、文化背景等特點,因此聽還要有分析。

通過分析地聽,能聽出人的文化背景。這可以從對方的言詞論調上聽出來。

通過分析地聽,也能聽出人的社會背景。如果某人語氣生硬,有時頤指氣使,常用命令嗬斥的詞語、句式,我們從此可以看出這個人很可能是不能平等待人之輩。

通過分析地聽,還能聽出人的性格。比如某人在說話中較多地使用“說真的”、“老實說”、“的確”、“不騙你”這一類語彙,那麼就能推測出此人總怕別人不相信自己,而需要取得人們的信賴。如某人的發言中常有“可能是吧”、“或許是吧”、“大概這樣”、“差不多”等諸如此類的詞語,那麼此人很可能是自我防衛型的性格,不肯完全自我暴露,不願承擔責任,或是時刻準備以守為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