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以情動人,以情感人
以情動人,以情感人。帶著飽滿的感情辯論,辯論者因此更能打動人們。以情動人,以情感人,更要求我們聲情並茂地去表達自己。
◎在辯論中注入個人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於情。”論辯是一種以己達人的藝術,不僅要以理服人,以事喻人,更要以情動人,即通過豐富的情感展示引起人們相應的情感體驗,從而影響人們的行為以及觀點的變化,取得最佳的論辯效果。
以情感人的最佳方法在於現身說法,以自己親身的經曆和遭遇勸導別人,感受真實,情真意切,最易引起對方的共振。
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後,有兩位軍人競選國會議員。一位是著名英雄陶克將軍,陶克功勳卓著,曾任過兩三次國會議員;另一位則是約瑟夫·愛倫,是一位普通的士兵。
陶克的演講是:“諸位同胞們,記得十七年前(南北戰爭時)的昨天晚上,我雖帶兵與敵人激戰,經過激烈的血戰後,我在山上的樹叢裏睡了一個晚上。如果大家沒有忘記那次艱苦卓絕的戰鬥,請在選舉中,也不要忘記那位吃盡苦頭、風餐露宿、造就偉大戰功的人。”
這段話很精彩,感情色彩很濃。
愛倫的演講是:“同胞們,陶克將軍說得不錯,他確實在那次戰爭中立下了奇功。我當時是他手下的一個無名小卒,替他出生入死,衝鋒陷陣。這還不算,當他在樹林裏安睡時,我還得攜帶武器,站在荒野上,飽嚐風寒露冷的味兒,來保護他。”
愛倫的演講更動人,更易激起共鳴。他打敗了陶克,取得了勝利。
“情不深,則無以驚心動魄。”有經驗的論辯者當他激情進發時,好比衝出龍門的河水,呼嘯著奮進的浪花,聽起來使人精神振奮,思想升華。
要做到以情動人、以情感人,還要求論辯者性情豪爽,話語坦率,推心置腹,以真換真,以誠對誠,講出真情實感。
這就要求論辯者情感的顯示應該是熾烈、深沉、熱情、誠懇、娓娓動人的,做到“未成曲調先有情”;要求論辯者必須和聽眾一起喜怒哀樂,不掩飾、不回避,對真、善、美熱情謳歌,對假、惡、醜無情鞭笞;要求論辯者對整個過程立體把握,協同處理;既有冷靜的分析,又有熱情的鼓勵;要求論辯者既要有怒有喜,又要有愛有憎;要求論辯者不擺架子,不野蠻粗俗,不聲色俱厲,不以局外人自居,要引而不發,誘人深入。
◎聲情並茂,懂得表達自己
一個雄辯家,不但要掌握真理,而且要善於將真理寓於情感之中,以情動人,使別人心悅誠服地接受你的觀點。
在關於“安樂死符不符合人道主義精神”的論辯中,反方二辯有一段感人至深的陳詞:
反方二辯:謝謝主席,大家好!當我聽到對方辯友的發言,我感到沉重,畢竟我們隻有二十歲,我們感受著生命的魅力,我們卻無關緊要地讓人去死,我們有什麼資格?我想我們是不是愛鮮花?如果愛,我們要不要把它從枝頭上折下來,盡管它快要凋落。我們是不是愛河流?我們是不是要吸幹它的血脈,盡管它快要幹竭。我們愛不愛藍天?如果愛,我們拉不拉窗簾,盡管窗外烏雲密布。我該不該愛我們的生命?如果愛,請大家不要扼殺它,不要扼殺這給了我們一切,使我們頂禮膜拜的神聖的生命,盡管它已經垂危。死並不都有尊嚴。隻有為尊嚴而死的才有尊嚴。隻有周總理在彌留之際,低吟國際歌時,才跳動著尊嚴的脈搏,痛苦是需要滋補的。我見過快要死去的人,從他們的臉上,我讀到這樣一句話:“相對於死亡,痛苦是一種幸福。”如果,一個人的生命不再重要,那麼,我們大家的生命也不重要了。
確實,讓一個風華正茂的二十歲青年來談生死,這個話題是顯得太沉重了。人生之大莫過於生死。辯手首先從自我的感受談起,然後采用一係列生動的比喻來說明不能扼殺美,不能扼殺生命,特別是講到“周總理在彌留之際,低吟國際歌”時,全場都為之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