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倫敦,現在大約有50%的停車位歸政府所有,然後再分配給居民使用,道路收費和路邊停車的減少都為公共交通騰出更多的道路空間,也為改善街道環境提供了空間。而街道環境也可以由此變得更有魅力、更加幹淨和安全。一旦街道上不再有停車,達到這樣的效果就相對而言容易多了。哥本哈根隻用了30年的時間就在中心區實現了這樣的目標。
未來在城市中心區的一些住宅區和鄰裏單元內將禁止車行,那裏的人們將共同使用一些停在地下室的無汙染車輛,街道上停放的隻是一排排租用臨時車位的電動出租車。此外,還有一些空間供送貨車、來訪者車輛和自行車停放使用。有智能卡的人都可以方便地租用這些智能車。沿主要的公交線路和地鐵站台整齊地停放著智能車,在城市中心,自行車出租點將隨處可見。哥本哈根的中心區就有100個租車點,每個點有10輛車,遊客隻要支付很少的費用就可以使用這些智能車。
上述措施的實施將有助於在城市中心區推進步行係統建設。顯而易見的是超過500米的距離就不再適合步行了,此時自動步道將發揮重要作用。
相比其他方式,自動步道最主要的優勢在於能夠按照100米或更長的距離為一段逐步建造。新加坡在規劃建設中的新中心商務區MarinaSouth麵積為2平方公裏,它的二層是抬高的平台層,服務於各類商務塔樓。
為了吸引顧客、保持未來城市中心區的活力就必須為人們提供足夠的步行舒適度。在德國的一些城市(如漢堡和慕尼黑)已經創造出非常成功的中心區,原因就在於它們非常容易解決交通問題,並創建出受歡迎的步行區域,而在倫敦、巴黎這樣的城市就幾乎沒有這樣的建設。耐人尋味的是,巴黎最受遊客歡迎的周末購物場所之一是地下的大型購物商場,它連接盧浮宮,遠離繁忙的交通,並且主要利用人工照明。
一、氣候嚴寒的城市。
在一些一年中有6個月是冬季的城市(如加拿大的城市),為行人提供能夠降低氣候幹擾的步行係統就顯得極為重要。較為成功的做法有:在寒冷地區如蒙特利爾和多倫多讓行人進入通往地鐵站的擁擠的地下購物通道,而在卡爾加裏和明尼阿波利斯則建設了連接城市中心各街區的天橋。
二、帶拱廊的城市。
帶有拱廊或者遮陽棚的人行道的解決方法能夠很好地適應氣候的變化。它隻需要對特定街道沿線的所有新建臨街建築進行規劃控製,要求它們提供空間來遮蓋人行道。例如在南澳大利亞州的阿德萊德,冬季經常會下暴雨,在市中心的Rundle商業中心,要求商店在部分人行道上設置雨篷。在香港的CBD地帶(中環—金鍾—灣仔),主要建築物、廣場、車站、碼頭及其他重要地點相互連通,使之成為獨立於地麵街道係統之外的空中行人專用通道。這些行人走廊都有防雨棚的遮蓋,基本可以保證行人在雨天不用雨傘也可以通行無阻,成為非常富於人性化的步行空間。
三、被覆蓋的街道。
在日本一些經常下暴雨的城鎮,有一些尺度非常適中的帶屋頂的商業街。例如,在廣島就有一個以中央車站為中心、呈放射狀的小型帶屋頂的商店網絡。這些街道兩邊通常是一層的商店,而且業主很樂意共同承擔建造“屋頂”的費用,因為所有商店都由此變成了一個大商場而有助於吸引更多的人流。
四、被覆蓋的城市。
用一個穹頂覆蓋整個城市中心的想法見於BuckminsterFuller為曼哈頓所作的概念草圖,以及1967年FreiOtto對一個穹頂覆蓋下的2公裏直徑的南極城市所作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