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2 / 3)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城市形態學研究可大體分為三個主要的流派段進,邱國潮。國外城市形態學概論[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2226:英國的Conzen學派,意大利的MuratoriCaniggia學派和法國的Versailles學派。英國Conzen學派著重於對城市空間的描述性和解釋性。Conzen(1962,1966,1968,1975)深受德國地理學界的影響,在針對聚居區進行係統分析的基礎上發展了以平麵圖為起點,由城鎮平麵、建築組構和土地價值等因素構成的研究方法。該學派強調時間因素對城市形態的影響:“城市景觀是反複疊加的產物,各個時期的場地特征在連續發展的過程中被逐漸地擦除。”BGauthiez.Thehistoryofurbanmorphology.UrbanMorphology,20048(2):78此外,Conzen學派關於在鄰裏空間中嵌入特殊的形態要素可能導致整體形態變化的論斷,也具有廣泛的影響。

意大利MuratoriCaniggia學派的研究焦點是發掘滲透在曆史建築中的建設傳統。建築師S.Muratori(1949,1959,1963)提出了“城市是文化發展的物質沉澱”的觀點,他以曆史地圖為主要工具,研究不同時期的空間特征和沿革,提出空間類型是曆史進化的結果。S.Muratori的研究對威尼斯學派產生了重要影響,而後者在20世紀後期成為歐洲形態學研究的主要陣地。G.Caniggia(1976,1979)在S.Muratori的研究基礎上,提出了“發展類型學”(ProcessTypology),將建築類型的演化作為城市形態變遷的根源。他在著作《閱讀佛羅倫薩》(LetturadiFirenze)中按照類型演化及其對應的城市結構,提出了城鎮形成的曆時模型,進一步強化了形態學研究的時間維度。

法國Versailles學派形成於20世紀60年代末,由建築師P.Panerai、J.Castex和社會學家J.C.Depaule(1977)共同創立。該學派與意大利建築師C.AymoninoC.Aymonino在S.Muratori的研究基礎上指出,從曆史的角度研究城市形態不能脫離相應的社會、經濟和文化背景,否則會陷入表麵現象的謎團而無法洞悉全局。1974年,他在著作《城市的意義》(IlSignificatodelleCitt)中指出,處於發展中的資本主義文化沒有先例可以追溯,這就不可避免地會導致一些新的形態原型。而新的原型往往與曆史流傳下來的舊的類型相抵觸。(1967)的“調整理論”,A.RossiA.Rossi認為,類型學的概念可以被解釋為構成城市形態的類型要素,它們可以通過適當地組合而友好地共生於城市肌理的演化過程之中。A.Rossi本人作為建築師在意大利和法國從事建築實踐,因而對現代城市規劃的思想與麵臨的實際問題具有較高的敏感度。他認為功能主義的規劃思想之所以得到普遍接受,其實質是對應特定時期社會問題的政治目標轉譯為物質形態目標的過程。而形態和功能之間的緊密關係終究會在刺激設計的現實條件成為曆史後而被放棄。他指出,城市形態一旦被作為抽象規則的工具便會失去其重要性。(1966)的“形態共生理論”,及法國社會學家H.LefebvreH.Lefebvre在《日常生活批判》(CritiquedelaVieQuotidienne)中指出,日常生活獨立於經濟與政治生活之外,其內部隱藏著促使空間演化的矛盾與張力。1968年出版的《日常生活和現實世界》(LaVieQuotiniennedansleMondesModerne)和1974年出版的《空間的生產》(LaProductiondel’Espace)繼續了他對日常生活與空間組織的關聯性的觀點,被奉為新馬克思主義城市空間研究的經典之作。(1947,1968,1974)的”日常生活和空間組織”等觀點具有緊密的理論淵源。它將意大利傳統的研究方法與法國社會學家的研究方法加以整合,形成了嶄新的研究方法和視野。P.Panerai和J.Castex至今仍活躍在巴黎的城市和建築學研究領域,2005年前後,分別參與了廣州的城市設計實踐和與上海同濟大學的學術交流。

上述三個主要學派在1996年第一屆國際城市形態論壇(ISUFISUF是InternationalSeminaronUrbanForm的縮寫。)上得到交流和整合,成為一個多學科交叉研究的領域,這不僅要歸功於上述三個主要學派的研究進展,也同時基於地理學、建築學、環境行為學、生態學,以及社會學等相關領域研究的不斷深入。其中,克裏斯泰勒(W.Christaller,1933)的中心地理論,芝加哥學派帕克(RobertE.Park,1921)、霍伊特(H.Hoyt,1939)、烏爾曼(E.L.Ullmann,1945)等的城市空間結構模型,林奇(K.Lynch,1958)的城市認知地圖,芒福德(L.Mumford,1961)的曆史人文觀點,雅各布(J.Jacobs,1961)的街道生活分析,鈕曼(O.Newman,1972)的可防禦空間,羅西(A.Rossi,1987)的城市建築學,拉普卜特(A.Rapoport,1990)的環境與文化理論,哈維(M.E.Harvey,1985)的政治經濟學等廣為學界所知的研究都為城市形態學的發展做出過重要貢獻,也反過來深受其影響。

在我國,東南大學建築研究所齊康教授是較早介入城市形態研究的代表人物。其著作《城市環境規劃設計與方法》從生存機製、運行機製、依存機製、防護機製、信息機製和調節機製等幾個角度對城市形態的特征和演化進行了分析,並提出“城市形態的變化是城市這個有機體內外矛盾的結果”,“城市的機製構成為我們形成城市結構形態的觀念提供了總的思維方法”等論點。

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以來,我國湧現出了一批應用城市形態學研究方法的學術成果,如研究城市外部形態的專著《中國城市形態、結構、特征及其演變》(武進,1990),研究城市內部結構的專著《中國城市:模式與演進》(胡俊,1995),研究大都市空間擴展的著作《中國大都市的空間擴展》(姚士謀等,1997),研究城市規劃對城市發展所發揮作用的著作《城市規劃和城市發展》(趙和生,1999),研究經濟規劃、社會規劃、城市規劃互動關係的著作《城市空間發展論》(段進,1999),研究建成城市環境更新的著作《現代城市更新》(陽建強、吳明偉,1999),研究城鎮群體空間演化的著作《城鎮群體空間組合》(張京祥,2000)等。

相關研究成果顯示,城市形態學主要的研究對象是城市這一有機體的形式與結構,研究的手段是觀察、分析和歸納,研究的意義在於揭示城市生長、演變的外在規律和內在邏輯。“城市形態不僅是一個自然地理和物質空間的實體,也是一個社會活動和行為知覺的場所,其內容包括空間、時間和活動。”段進。城市空間發展論[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98“城市形態是指城市各構成要素(包括物質的、經濟的和社會的)的空間分布模式,它包括了空間組合的具體的物態環境和反映各要素相互關係的抽象的結構模式。”趙和生。城市規劃和城市發展[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