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1 / 3)

係統學的研究對象是各類係統。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的“開放的複雜巨係統”(OpenComplexGiantSystem)理論中,根據組成係統的元素和元素種類的多少以及它們之間關聯的複雜程度,將係統分為簡單係統和巨係統兩大類。簡單係統是指組成係統的元素比較少,它們之間的關係比較單純,如某些非生命係統;巨係統是指構成元素數量龐大的係統。對於組成係統的元素不僅數量大而且種類也很多,彼此之間的關係比較複雜,並具有多個層次結構的係統,可稱之為複雜巨係統,如人體係統、生態係統和社會係統。譬如,組成社會係統的元素是人,由於人的意識作用,係統元素之間的關係不僅複雜而且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成為複雜的巨係統。錢學森等進一步指出,還原論等傳統研究方法無法處理複雜的係統關係,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法(metasynthesis)才是處理開放、複雜巨係統的唯一正確的方法錢學森,於景元,戴汝為。一個科學新領域——開放複雜巨係統及其方法論[J]。自然雜誌,1990,13(1):310。這個研究方法具有以下特點:①把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有機結合起來;②把宏觀研究和微觀研究結合起來;③把多種學科結合起來進行交叉研究;④把科學技術方法和經驗知識結合起來。經驗知識雖不屬於科學技術範疇,但對認識、研究複雜巨係統卻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

錢學森教授提倡以係統的方法研究社會形態,並將後者區分為政治的社會形態、經濟的社會形態和意識的社會形態,斷言世界正逐漸形成一個相互聯係的大社會,出現“世界社會形態”的問題。事實上,當係統研究由早期對屬性、功能等的考察上升到對複雜係統,如社會、人文係統的關注時,“形態”就成為係統理論研究的核心問題。今天的係統科學承認凡係統都有形態,研究係統應研究其形態,給以一般性的界定和描述,建立關於形態的一般理論。

以複雜性研究為核心的係統學為人類探索世界提供了一種新的思維範式,為人們研究複雜係統,特別是那些包含了人類價值等因素的生命係統、管理係統和社會係統等的行為和演化提供了跨學科的研究視野。係統思維的應用,促使人們對居住問題的關注從“個體”轉向“整體”,從”現象“轉向”規律”,因而可能高瞻遠矚地認識和解決局部與整體、現在與未來的關係。綜觀現代城市,居民、土地、房屋、資金、交往和遷移等構成複雜的流動,使居住形態演化的內生邏輯日益受到關注——既遵循人們的意誌而發展,又超出人們所能控製的範圍,並與所處的外部環境息息相關,揭示了開放複雜係統的結構特征和演化規律。

城市居住形態學的研究特色

21世紀的居住問題,應在總結、反思20世紀紛繁多樣的理論體係和社會實踐的基礎上,進入多學科、全方位的研究時代,擺脫特定學術視角和學科知識結構的局限。與以往的相關研究比較,城市居住形態學的研究特色集中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麵:

第一,體現居住形態的整體性和係統性。居住形態“既不可能僅僅是一種具有獨立自我組織和演化自律的純空間,也不可能僅僅是一種純粹非空間屬性的社會生產關係的簡單表達,它具有社會文化、自然及經濟等多種屬性”王彥輝。走向新社區[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23。它是由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要素構成的複雜巨係統,每個層次和子係統都具有自身的完整性和發展的要求。從整體的角度研究城市的居住形態,在目標和方法上尋求功能和結構契合的最佳狀態,有助於充分利用結構的動態性和要素的關聯性,促進功能的提升和協調發展。

第二,體現居住形態的過程性。物質空間是居住形態的研究客體,包括城市居住空間的分布、住區空間的功能和組織、住房的規格與形式等,是以往研究普遍關注的重點。基於係統觀的居住形態研究表明,上述研究對象不僅彼此聯結、互相影響,而且受到特定的曆史條件、科學技術發展的水平,包括認識水平的局限。靜止地、割裂地討論居住形態問題難以得出符合客觀規律的正確結論,因而也就難以有效地指導實踐。城市居住形態學注重將形態的演變作為一個動態的、持續的過程,強調研究居住形態問題不但要看到具體的物質特征,也要看到支持這些特征的內在機製;不但要看到一個片段上的形態結構,還有必要將其置身於演變的過程之中,曆史地、動態地加以認識。

第三,體現實踐中的人文關懷和研究的主體性原則,突破“見物不見人”的誤區。從關注居住主體的角度,立足於人的需要,以及具體曆史、社會條件下對人的“日常生活”的研究,厘清蘊涵於其中的社會、經濟和文化影響,使居住問題的研究真正與居住行為發生關係,避免陷入烏托邦式的幻想或功能主義的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