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郭正林.鄉村治理及其製度績效評估:學理性案例分析.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4期.
2.郭正林.當代中國農民政治參與的程度、動機及社會效應.社會學研究,2003年第3期.
3.賀雪峰.取消農業稅後的農村形勢依然嚴峻.經濟觀察報,2005年8月{15日.}
4.賀雪峰.新鄉土中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5.胡必亮.“以廠帶村”與農村發展.中國農村觀察,2004年第5期.
6.黃祖輝.農民合作:必然性、變革態勢與啟示.中國農村經濟,2000年第8期.
7.黃祖輝,蔣文華.農業與農村發展的製度透視.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年.
8.黃祖輝,林堅,張冬平.農業現代化:理論、進程與途徑.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年.
9.黃祖輝,徐旭初.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業經濟問題,2003年第5期.
10.黃玉捷.博弈論製度分析方法的演變及其理論的形成.生產力研究,2004年第12期.
11.蘭林友.村落研究:解說模式與社會事實.社會學研究,2004年第1期.
12.李琴,熊啟泉,孫良媛.利益主體博弈與農村公共品供給的困境.農業經濟問題,2005年第4期.
13.李達球.論農業企業化.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3年.
14.李小雲,左停,葉敬忠主編.中國農村情況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15.李昌平.我向總理說實話.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2年.
16.李善峰.20世紀的中國村落研究——一個以著作為線索的討論.民俗研究,2004年第3期.
17.劉婭.解體與重構:現代化進程中的“國家—鄉村社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18.魯籬.行業協會經濟自治權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
19.羅必良.經濟組織的製度邏輯.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2000年.
20.孟雷.山東農村的新合作化.經濟觀察報,2003年3月17日.
21.江澤民.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麵——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22.盛洪.為什麼製度重要.天則十年叢書,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4年.
23.譚同學.農村治理成本視角下的縣鄉機構設置——以湖北省S縣為實證分析對象.中國農村觀察,2003年第4期.
24.譚秋成.財政考核、製度租金榨取與鄉鎮債務.中國農村觀察,2004年第6期.
25.童廬,吳從環.組織重構:鄉村現代化的社會基礎.天津社會科學,1998年第4期.
26.汪輯.我國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已超過15萬個.光明日報,2004年10月18日B1版.
27.吳理財,李芝蘭.鄉鎮財政及其改革初探——洪鎮調查.中國農村觀察,2003年第4期.
28.吳毅.村治變遷中的權威與秩序——20世紀川東雙村的表達.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29.吳相湘.晏陽初傳.長沙:嶽麓書社,2001年.
30.蕭樓.柔性政權:“政治動員”下的鄉鎮和村莊.浙江學刊,2002年第4期.
31.肖唐鏢.轉型中的鄉村建設:過程、機製與政策分析.中國農村觀察,2003年第6期.
32.徐勇.1990年代以來中國村民自治發展困境的反思.開放導報,2004年第6期.
33.徐付群.村支“兩委”關係:不該成為問題的問題.中國改革,2001年第8期.
34.楊善華,蘇紅.從“代理型政權經營者”到“謀利型政權經營者”.社會學研究,2002年第1期.
35.葉本乾.村莊精英:村莊權力結構的中介地位.中國農村觀察,2005年第1期.
36.應瑞瑤.合作社的異化與異化的合作社.江海學刊,2002年第6期.
37.於建嶸.嶽村政治:轉型期中國鄉村政治結構的變遷.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38.俞可平.增量民主與善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39.張曉山.聯結農戶與市場:中國農民中介組織探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40.張建橋.當代中國鄉村改革的動力與進程——中央、地方與農民三方博弈關係.2005年6月24日“世紀中國”網首發.
41.趙樹凱.鄉鎮政府的應酬生活——10省(區)20個鄉鎮的調查.中國改革,2005年第7期.
42.鄭敬高.政治遊戲與博弈論的關懷.江漢論壇,2005年第1期.
43.鄭杭生等.轉型中的中國社會和中國社會的轉型.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44.周飛舟,趙陽.剖析農村公共財政:鄉鎮財政的困境和成因——對中西部地區鄉鎮財政的案例研究.中國農村觀察,2003年第4期.
45.中央政法委員會研究室.維護社會穩定調研文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
46.[美]R.科斯(Coase,R.H.)等著:財產權利與製度變遷.上海:三聯書店分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