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1 / 3)

全球化與跨文化傳播

關於全球化和全球化的影響,英國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AnthonyGiddens)作了這樣的描述,他告訴人們全球化不是一個難以理解的問題,而是一個現實,你在超市裏可以看見它:“逛當地的商店和超市時,不妨留意一下貨架上琳琅滿目的商品,如果你和許多人一樣先逛鮮貨部,你就有可能發現夏威夷的菠蘿、以色列的葡萄、南非的蘋果和西班牙的鱷梨。在下一條過道,你很可能碰到一大堆印度餐用的咖喱糊和香料、蒸粗麥粉和沙拉三明治這類五花八門的商品以及烹調泰式餐的椰奶罐頭。繼續走,看看肯尼亞、印度尼西亞和哥倫比亞的咖啡,新西蘭的羊羔肉,阿根廷與智利的瓶裝葡萄酒。如果瞥一眼餅幹盒或巧克力,你很可能會發現上麵標其成分的文字有十來種。”(安東尼·吉登斯著,趙旭東等譯:《社會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62頁。)下圖包裝袋是對吉登斯這段話的一次證實。

圖解:雀巢品牌之一:紅棗麥片包裝袋,上麵有中英文產品介紹,營養成分兩欄是國際標準,真誠推薦中提醒顧客營養成分依據的是《中國居民健康營養攝入量》,國際標準與中國依據構成該產品的“營養常識”提醒,這是一個典型的體現全球化意義的包裝袋。

吉登斯認為,全球化改變了世界的麵貌(這一點從發端於美國的繼而波及到世界上許多國家,包括中國在內的金融風暴給予了充足的證實)和我們觀察世界的方法。用全球化的視野,使我們能夠了解到不同社會人們之間的聯係,能夠認識人類麵臨的共同問題。例如,世界性的紀念日告訴我們這樣一個事實:同一個地球,有同一個夢想(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口號:同一個地球,同一個夢想),麵對越來越多的相同問題。過去我們熟悉的節日有三八國際婦女節、五一國際勞動節、六一國際兒童節等,這些節日帶有一定的意識形態性。今天國際性節日種類很多,涉及人們日常生活的諸多方麵。與環境有關的節日分別是:水日、氣象日、地球日、無煙日、環境日、防治荒漠化日、禁毒日、人口日、保護臭氧層日、旅遊日、糧食日、生物多樣性日以及植樹節、愛鳥周(節)、世界森林日、世界動物日、國際減輕自然災害日、世界濕地日;與健康和疾病有關的節日:世界衛生日、世界精神衛生日、世界紅十字日、國際護士節、國際愛牙日、世界防治結核病日、世界艾滋病日;與關懷弱勢群體有關的節日:國際盲人節、國際聾人節、國際掃盲日等;還有:世界消除貧困日、國際消費日、國際家庭日、國際警察日、世界電信日、國際博物館日、國際牛奶日、國際和平日、世界旅遊日、國際音樂節、國際住房日、世界郵政等。涉及更多的、不同國家共同參與的有新年(元旦)、國際奧林匹克等。這些名目繁多的節日,已經跨越地區的界限,成為普天同慶的日子。

第一節對全球化的讚美與擔憂

全球化是一個普遍使用的概念,對於全球化的理解和表述有多種,由此可見全球化是一個難以一言以蔽之的概念,不同的理解和表述幫助我們進一步認識全球化的問題和產生的緣由。首先,全球化經常與經濟一體化聯係起來,全球化被描述成一種經濟現象;其二,全球金融市場的電子商務與資本的全球流動;其三,世界貿易市場的無限擴大,世界貿易的商品和服務種類越來越多。

吉登斯認為,雖然全球經濟力量是全球化過程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部分,但不是全部。“全球化是政治、社會、文化和經濟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安東尼·吉登斯著,趙旭東等譯:《社會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64頁。)

一、全球化的概念和影響因素

全球化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發生了什麼?造成了什麼結果?吉登斯認為,“全球化是指這樣一個事實,即我們越來越生活在‘一個世界’中,因而個人、群體和國家越來越相互依賴”(安東尼·吉登斯著,趙旭東等譯:《社會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63 ̄64頁。)。

在談到全球化的影響因素時,人們首先談到的是信息和通信技術的發展。信息和通信技術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信息增值依賴新的通信技術,通信技術使信息傳播越來越迅速,對信息的要求也越來越多。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人們借助二者增加互動內容、加快速度,對信息和通信技術的依賴也日益見深。

信息和通信技術的社會影響力具體表述如下:

1信息與通信技術的發展

電信基礎設施迅速發展,係統集成把大量的信息以數字化的方式壓縮和傳送;光纜的發展極大地擴充信道的數量與有效、廉價的電纜技術;通信衛星的廣泛使用推動全球通信的發展;在電信技術發達的國家,住宅、辦公室與外部世界的聯係有多種渠道:電話、傳真、數字電視和有線電視、互聯網和電子郵件。以三G手機(第三代手機)(3rdGeneration,中文含義就是指第三代數字通信,通俗地說就是指第三代(TheThirdGeneration)手機。資料來源: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375392。html)為例。第三代手機成了集語音通信和多媒體通信相結合,並且包括圖像、音樂、網頁瀏覽、電話會議以及其他一些信息服務等增值服務的新一代移動通信係統。人們這樣描述3G生活:你的眼鏡、手表、化妝盒、旅遊鞋,任何一件你能看到的物品都有可能成為3G終端。具備了帶寬和技術後,這個集成許多功能的終端使我們不僅可以隨時隨地通信,還可以雙向下載傳遞資料、圖畫、影像;可以和從未謀麵的陌生人網上聯線對打遊戲。用戶可以在3G手機的觸摸顯示屏上直接寫字、繪圖,並將其傳送給另一台手機,而所需時間可能不到1秒;可以將這些信息傳送給一台電腦,或從電腦中下載某些信息;用戶可以用3G手機直接上網,查看電子郵件或瀏覽網頁;不少型號的3G手機自帶攝像頭,這將使用戶可以利用手機進行電腦會議。(參閱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375392。html)對於3G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哪些實質性的影響,現在評價還為時過早。但是,3G追求的目標體現出技術的本質是:最簡潔的操作、包羅盡可能多的功能,對操縱者能力要求越來越低。

已經發生的技術形態改變人們生活的方麵,將人們業已認可的時間和空間進行壓縮。今天位於地球兩端——東京和倫敦的兩個人,可以進行實時交談、“會麵”(視頻),還可以向對方傳真文件、圖像。

2世界經濟一體化

世界經濟一體化推動了全球化的進程,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實。當信息技術、信息產業、知識經濟、進口與出口這些詞彙在全球化語境中被使用和實踐後,“全球經濟逐漸被‘無重量的’和無形的活動所左右。在這種無重量經濟中,產品是基於信息,如計算機軟件、媒體和娛樂產品以及基於互聯網的服務……知識經濟的出現與廣泛的消費群體的發展相關,他們具備科技素養,熱切希望把計算機技術、娛樂和電信方麵的新進展引入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去”(安東尼·吉登斯著,趙旭東等譯:《社會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66頁。)。經濟一體化推動了全球化,全球化反映了信息時代發生的變化。

全球化使大部分家庭成為一個實踐基地。在一篇題為《離開“中國製造”美國人會怎麼樣》的文章中,講述了名叫薩拉·邦焦爾尼的美國婦女針對這樣的問題進行的實驗。2005年元旦,薩拉·邦焦爾尼和她的家庭開始了曆時一年整的離開“中國製造”的日子。沒想到,這一決定徹底打亂了一家人的正常生活,薩拉也開始對“中國製造”有了新認識。

經濟全球化過程中,許多消費品是由多國共同作業的流水線製造出來的,銷售也是如此。耐克鞋的生產與銷售就是一例。(NIKE在中國境內生產的NIKE鞋95%返回美國市場銷售。NIKE在境外生產的產品委托第三方物流公司通過航空運輸直接運往設在中國主要城市的NIKE公司辦事處的倉庫,如北京、上海。在中國境內生產的產品也同樣委托第三方物流公司以公路貨運的方式運往中國各主要城市。)薩拉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如何界定“中國製造”。她把商品是否有“中國製造”的標簽作為標準,並把一年的大部分時間用在了辨識標簽上。對於像薩拉這樣的美國中產階級而言,離開“中國製造”,意味著失去絕大部分物美價廉的玩具、五金、鞋子和太陽鏡,甚至包括生日蠟燭。“中國製造”還在不知不覺中從低端產品走向了高檔領域。薩拉存心挑刺,但在中國產的高檔成衣麵前“很想責備自己竟然如此享受……”。

2006年元旦,薩拉·邦焦爾尼宣告結束離開“中國製造”的實踐。(參閱附件1)

與商品的跨國銷售的同時還有跨國公司的作用。跨國公司是國際金融市場的主要角色。與其相適應的有“電子經濟“(電子貨幣)。銀行、企業、基金、股票和個人理財隻要點擊鼠標即可完成。麵對跨國公司和大量貨幣加速流動,也存在很大風險。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形成,導致一個國家的金融危機會對其他國家產生影響。例如,華爾街金融風暴對全球經濟的影響。

二、全球性組織

從政治變革的角度看,吉登斯認為有三個重要因素強化了全球化:一是第一世界與第二世界冷戰體製結束;二是國際和地區機構的發展;三是政府間組織和非政府組織的作用。

“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相對的冷戰時期存在的體製結束後,東歐的變革被視為全球化自身的一個結果。(二戰後,人們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的成員國和華沙條約組織的成員國當成兩大類國家,並以自由世界和蘇維埃集團分別稱謂。後來人們意識到還有很多國家不屬於這兩類。在公元20世紀50年代,用第三世界代指不屬於兩大類的國家的其他國家。於是也就有了第一世界、第二世界。參閱:http://baike。baidu。comview638818。htm)原來屬於華沙條約組織的成員國如波蘭、匈牙利、捷克共和國、波羅的海諸國和中亞國家等前蘇聯集團,開始向西式政治和經濟製度轉變。他們不再與全球共同體相隔絕,而是融入其中。在這個時期,中國加入的世界性組織有:國際原子能機構(1984)、亞太經合組織(1991)、世界貿易組織(2001)。

聯合國、歐盟和亞太經合組織所起的重要作用之一是為各個民族國家結合在一起搭建政治論壇。(詳情查閱聯合國官方網站http://www。un。org)

聯合國於1945年10月24日成立,由51個國家承諾通過國際合作和集體安全維護和平。聯合國共有192個會員國。《聯合國憲章》是一個國際條約,其中規定了國際關係的基本原則。根據《憲章》,聯合國的四項宗旨為: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發展國家間友好關係;合作解決國際問題,增進對人權的尊重;成為協調各國行動的中心。聯合國並非世界政府,不製定法律。聯合國有六個主要機關。其中大會、安全理事會、經濟及社會理事會、托管理事會和秘書處五個機關設在紐約聯合國總部。第六個主要機關是國際法院,設在荷蘭海牙。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恢複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以來,中國認真遵循聯合國憲章精神,切實履行聯合國的各項義務以及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重要職責,在聯合國內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中國主張加強聯合國作用,擴大國際合作,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

歐洲聯盟(EuropeanUnion),簡稱歐盟(EU),是由歐洲共同體(EuropeanCommunities,又稱歐洲共同市場)發展而來的。歐盟是一個超國家政治形式。其集政治實體和經濟實體於一身。歐盟現有27個成員國和近5億人口(2007年1月),歐盟的宗旨是“通過建立無內部邊界的空間,加強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和建立最終實行統一貨幣的經濟貨幣聯盟,促進成員國經濟和社會的均衡發展”,“通過實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在國際舞台上弘揚聯盟的個性”。19世紀40年代,法國大文豪雨果在巴黎舉行的世界和平大會上滿懷激情地勾畫了一個未來的“歐洲合眾國”:“總有一天,到那時……所有的歐洲國家,無須丟掉你們各自的特點和閃光的個性,都將緊緊地融合在一個高一級整體裏;到那時,你們將構築歐洲的友愛關係……”

亞太經合組織誕生於冷戰結束的年代(20世紀80年代末),隨著冷戰的結束,國際形勢日趨緩和,經濟全球化、貿易投資自由化和區域集團化的趨勢漸成為潮流。同時,亞洲地區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也明顯上升。1989年1月,澳大利亞總理霍克提議召開亞太地區部長級會議,討論加強相互間經濟合作。組織的宗旨和目標,即為本地區人民的共同利益保持經濟的增長與發展;促進成員間經濟的相互依存;加強開放的多邊貿易體製;減少區域貿易和投資壁壘。1991年11月,中國以主權國家身份,中國台北和香港(1997年7月1日起改為“中國香港”)以地區經濟名義正式加入亞太經合組織。截至2008年11月,亞太經合組織共有21個成員。(參閱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

三、麵向全球的信息傳播

與信息傳播和通訊技術發展齊頭並進的是媒介機構迅速增加和麵向全球的信息供應。根據世界報業協會的一份調查報告,全球付費報紙的發行量在2007年上升了26%,日發行量超過532億份,日均讀者人數超過17億。(熊澄宇:《對新媒體形態與業態的思考》,《廣州日報》2008年6月5日。)有關方麵提供的新媒體競爭態勢是:每一分鍾增加100網,每700個人擁有一個網站,每30個人擁有一個博客,每一秒鍾賣出一台電腦。(http://www。ccmedu。com)

依靠媒體尤其是網絡媒體,人們相互交流的地域障礙越來越小,可能性越來越大。媒體每天通過報紙、電視、網絡、手機、雜誌等傳播工具把新聞、圖像、信息傳送到我們的客廳、臥室、辦公室、公共場所、交通工具(飛機、火車、公交車、出租車、私家車等),人們通過這些傳播內容直接或者間接發生信息聯係,關注相同的事件,形成類似的概念圖。近幾年,人們通過媒體獲得對“9·11”、印尼海嘯、中國汶川地震、奧巴馬當選美國總統等事件的深入了解和認識。“這些事件以及其他無數個不那麼引人注目的事件,導致人們的思想重新定位,從民族國家層麵轉向全球舞台。與以前相比,個人更加意識到與他人的相互關係,更願意把他們自己與全球問題和全球的發展進程聯係在一起。”(安東尼·吉登斯著,趙旭東等譯:《社會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69頁。)關係成為現代人生存環境的基本構成之一。

對於人們思想的重新定位和轉向,吉登斯認為有兩個主要的維度:

第一,作為生存於同一個地球的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社會責任不僅限於國內而且延伸到世界。例如,災害降臨時,人們從四麵八方提供的國際救援。

海明威在《喪鍾為誰而鳴》的扉頁引用英國玄學派詩人約翰·多恩(JohnDonne(1572—1631))的詩句,這首詩以及海明威將詩置於扉頁的用意是在告訴人們:“每一個人都是廣袤大陸的一部分”,這個思考與吉登斯所言第一個緯度吻合:

沒有人是自成一體、與世隔絕的孤島,

每一個人都是廣袤大陸的一部分。

如果海浪衝掉了一塊岩石,

歐洲就減少。

如同一個海岬失掉一角,

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領地失掉一塊。

每個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哀傷,

因為我是人類的一員。

所以,不要問喪鍾為誰而鳴,

它就為你而鳴!

這首詩用來理解生存於全球化環境中——廣袤的地球上的人們來說,他們之間的關係過程是“誰”都成了“我”的一部分。

第二,人們不僅在自己的國家、民族之內,也在以外尋找自我認同。(參閱安東尼·吉登斯著,趙旭東等譯:《社會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69頁。)伴隨著經濟發展而來的移民潮,讓人們不再祖祖輩輩廝守一個家園,因為工作或謀生需要,許多人成了國際“遊子”,在不同國家落腳,他們的第二代、第三代的身份已經不同於父輩。像許多在美國或者其他國家生活的華人,一個家庭成員中出生地不同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了。還有夫妻來自不同的國度,“混血兒”的增加。因此,在國家和民族之外尋找身份認同成為全球化的另一個思考緯度。

薩義德(EdwardW。Said)在《文化與帝國主義》一書中針對形象(身份)的純與不純作了如下的解釋:

我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意識到曆史與文化的經驗是多麼複雜地具有交叉性,他們怎樣參與了許多時常是互相衝突的經驗與領域,超越邊界,與單一的觀念和聲勢猛烈的愛國主義行為相對抗。文化遠遠不是單一的、統一的和自成一體的。它們實際上含有的“外來”成分、“異物”和差別等比它們有意識地排斥的要多。在今天的印度或阿爾及利亞,誰能確信能把曆史上的英法成分從現實中劃出去呢?在英國或法國,誰又能圍繞倫敦和巴黎畫個圓圈,把印度和阿爾及利亞對那兩個帝國城市的影響劃在外麵呢?(愛德華·W。薩義德著,李琨譯:《文化與帝國主義》,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版,第18頁。)

薩義德在該書的序言中強調:“由於帝國主義的存在,所有的文化都交織在一起,沒有一種是單一的,單純的。所有的都是混合的,多樣的,極端不相同的。”(愛德華·W。薩義德著,李琨譯:《文化與帝國主義》序言,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版,第22頁。)

2009年奧斯卡獲獎影片《貧民窟裏的百萬富翁》(2009年1月12日在美國加州舉行頒獎典禮的第66屆奧斯卡金球獎,把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劇本和最佳原創電影音樂四個大獎一股腦頒給了《貧民窟裏的百萬富翁》。2009年2月23日(北京時間),第81屆奧斯卡頒獎典禮在美國洛杉磯舉行,《貧民富翁》橫掃8個獎項。)講述了一個既悲情又勵誌的故事。推動故事的一個基本動力是純潔的愛情,這是人類共同的童話。同時,它也是在講述電視如何幫助窮人變成富人的故事。如果我們把這個故事放在其他發展中國家中去發展,依然是合理的。電影中改變了男主角命運的節目叫《誰想成為百萬富翁》,在現實中印度也真有這樣的一檔節目。這個節目源於英國的電視現場秀,印度版的《誰想成為百萬富翁》從2000年開始播出。從2005年起,節目的最高獎金從1000萬盧比提高到2000萬盧比,這與電影中的情節相似。

印度的電視現場秀節目和中國的一樣,多是翻版外國的(中國的情感訪談節目是學習美國的真人秀節目)。除了印度版的“誰想成為百萬富翁”,也有一款印度版的“印度偶像”,現場秀在印度具有強大的觀眾和市場基礎。電視節目可以模仿、可以翻版,這是電視文化的一個特點,這一特點體現在全球各個地方。所以,這部電影在西方觀眾、印度觀眾和中國觀眾那裏都獲得了認同。《貧民窟裏的百萬富翁》是一個有著濃鬱印度風格的適合於全球觀眾欣賞的電影。

四、對全球化的擔憂

全球化是一個事實。全球化的後果對人類不是全部有益,它既可以產生最好的結果,也可以產生最壞的結果。

全球化的發展使收入、財富和資源集中在少數發達國家,出現財富的不平衡現象嚴重。“西雅圖運動(Seattle’99)集中表達了人們對這種不公平的全球化的抗議。1999年12月30日,世貿組織第三屆部長會議在西雅圖召開,進行“千年回合”貿易談判。開幕當日,大約有5萬多人組成的全球化抗議隊伍走上西雅圖街頭示威、遊行,對全球化表達不滿與抗議。盡管大多數抗議活動和平進行,也發生了抗議者與警察之間的暴力衝突,群情激憤之下,麥當勞快餐店(麥當勞化是全球化的象征)被砸。警察最終采用催淚瓦斯和橡皮子彈控製人群,保證西雅圖的安全。

示威者的行動使世貿組織部長會議推遲了5小時才開幕,不少代表因為交通堵塞等原因無法出席第一天的會議。

30日的遊行結束之後,大約有6000~7000人參加了長達一周時間的專題討論會、辯論會與學術講座。與西雅圖11月30日爆發的大規模示威遊行相呼應,印度、英國、法國、玻利維亞、瑞士、巴西、泰國等許多國家數以百萬計的人們也自發地湧上街頭舉行抗議活動。後來人們把這次所有反全球化的示威遊行都稱為“99西雅圖運動”(Seattle’99),“西雅圖運動”被認為是到目前為止“全球正義(globaljustice)運動者的最大勝利”(安東尼·吉登斯著,趙旭東等譯:《社會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89頁。),它因此成為反對全球化的標誌性事件。

參加西雅圖運動的大多數示威者承認全球貿易給國家經濟帶來的益處,同時又強調貿易規則中最重要的規則是人權、環境、勞動權和地方經濟的利益,不是少數富有的大企業的最大利益。

吉登斯在總結全球化給世界帶來的變化時,對全球化與人類普遍福祉之間的矛盾現象分析如下:

1全球化是一個開放和矛盾的過程,結果難以控製和預測。全球化帶來新的風險形式,人們生活在一個全球風險社會,如由於幹預自然界而產生的風險:全球變暖等。

2全球化進程的速度不平衡。全球化的一個後果是富裕和貧窮的差距在加大。應該在全球化發展中獲得利益的欠發達國家和地區被全球化置於邊緣之處。

3有人相信世界經濟秩序中自由貿易和開放的國際市場會給發展中國家進入全球經濟帶來更多的機會;反對者認為,像世界貿易組織這樣的國際貿易體係,容易受到最富裕國家利益的左右,忽略發展中國家的需要。

4全球化引發的風險、挑戰和不平等,已經超越國界,超出現行政治結構的影響。一個政府不能夠處理跨國問題,需要有一種新的全球治理模式,解決全球問題。(安東尼·吉登斯著,趙旭東等譯:《社會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92 ̄94頁。)

全球化是這樣的事實:我們越來越生活在“地球村”裏。在這個“村子”裏,我們的生存環境需要共同關心和保護,不能隻掃自家門前雪,不顧他人瓦上霜;在這個“村子”裏,寒流來了,需要大家一起防禦;在這個“村子”,我們的行動影響著其他的人,世界的問題也是我們的問題。

第二節跨文化傳播

有人說跨文化傳播就像是人類的曆史一樣悠久,悠久意味著什麼?《禮記·中庸》曰:“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在這個世界上沒有比天、地、人更加久遠的了。如果每一個人都是一個不可重複的個體的話,一個人與另一個有別於自己的人相遇,就會遇到跨文化傳播的問題。行吟詩人、傳教士、商人、遊牧族是跨文化傳播的先行者。在《耶穌會士中國書簡集》中,一位傳教士在信中談到閱讀中國邸報的感受並且做出如此評價:“我邊讀邊感到這種邸報很有教益,不僅對中國人有用,尤其對一個歐洲人很有用。在邸報上可以獲得許多有關中國的宗教、各派學說、法規、風俗習慣等各方麵的知識,我們從中可以了解到中國人待人接物的方式,還可以從中學到確切的遣詞造句,提高各方麵的開頭、筆頭表達能力。”(杜赫德編,朱靜等譯:《耶穌會士中國書簡集》,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第241頁。)這位來自法國的傳教士在中國看到的邸報以及對邸報的評價是一個典型的跨文化傳播的經曆與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