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寫,關世傑等譯:《世界文化報告——文化的多樣性、衝突與多元共存(2000)》,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2]《拉康文集》,上海三聯書店2000年版。
[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寫,關世傑等譯:《世界文化報告——文化、創新與市場(1998)》,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4]特瑞·伊格爾頓著,方傑譯:《文化的觀念》,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5]約翰·費斯克等著,李彬譯注:《關鍵概念傳播與文化研究辭典》,新華出版社2004年版。
[6]李普曼著,林珊譯:《輿論學》,華夏出版社1989年版。
[7]麥克·費瑟斯通著,劉精明譯:《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藝林出版社2000年版。
[8]《辭源·二》,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
[9]杜赫德編,朱靜等譯:《耶穌會士中國書簡集·中國回憶錄》,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
[10]威廉·A.哈維蘭著,瞿鐵鵬、張玨譯:《文化人類學》,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年版。
[11]麥克爾·赫茲菲爾德著,劉珩等譯:《什麼是人類常識——社會和文化領域的人類學理論實踐》,華夏出版社2005年版。
[12]愛德華·泰勒著,連樹勝譯:《原始文化》,廣西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13]尼古拉斯·布寧,餘紀元編著:《西方哲學英漢對照辭典》,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4]但丁著,朱維基譯:《神曲·天堂篇》,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年版。
[15]丹尼·卡瓦拉羅著,張衛東、張生等譯:《文化理論關鍵詞》,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6]馬克斯·霍克海默,西奧多·阿道爾諾(另譯阿多諾)著,渠敬東等譯:《啟蒙辯證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7]約翰·費斯克著,王曉玨等譯:《理解大眾文化》,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版。
[18]張新勝,王爰等著:《國際管理學——全球化時代的管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19]奧利佛·博伊德·巴雷特、克裏斯·紐博爾德編,汪凱等譯:《媒介研究的進路》,新華出版社2004年版。
[20]蘇國勳,劉小楓主編:《社會理論的諸理論》,上海三聯書店2005年版。
[21]斯蒂文·小約翰著,陳德民、葉曉輝著:《傳播理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
[22]肖恩·麥克布來德等著:《多種聲音,一個世界》,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辦公室1981年版。
[23]斯坦利·J.巴倫著,劉鴻英譯:《大眾傳播概論媒介認知與文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24]約翰·費斯克等編撰,李彬譯校:《關鍵概念傳播與文化研究辭典》,新華出版社2004年版。
[25]斯蒂·文瓊斯著,熊澄宇、範紅譯:《新媒體百科全書》,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26]羅鋼等編譯:《文化研究讀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
[27]施拉姆等著,陳亮等譯:《傳播學概論》,新華出版社1984年版。
[28]丹尼斯·麥奎爾等著,祝建華等譯:《大眾傳播模式論》,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年版。
[29]哈貝馬斯著,曹衛東等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學林出版社1999年版。
[30]麥克盧漢著,周憲主編:《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
[31]奈傑爾·拉波特,喬安娜·奧弗林著,鮑雯妍等譯:《社會文化人類學的關鍵概念》,華夏出版社2005年版。
[32]斯圖爾特·霍爾編,徐亮、陸興華譯:《表征》,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
[33]西美爾著,劉小楓編,顧仁明譯:《金錢、性別、現代生活風格》,學林出版社2000年版。
[34]盧梭著,李平漚譯:《論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礎》,商務印書館2007年版。
[35]羅賓·科恩,保羅·肯尼迪著,文軍等譯:《全球社會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
[36]蘇國勳,劉小楓主編:《社會理論的知識學建構》,上海三聯書店2005年版。
[37]約瑟芬·多諾萬著,趙育春譯:《女權主義的知識分子傳統》,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