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高情商家長與孩子溝通的十個技巧(1)(2 / 3)

至於家長用巴掌或棍棒代替溝通,那是一種最原始而又低級的家庭教育方式。用巴掌或棍棒教育出來的孩子,很難在現代社會實現自我發展。

家長溝通能力弱,無法說服孩子接受自己的教育,隻能寄希望於武力,用拳頭來征服孩子,這是情商低下的典型表現。

反思:你打罵過孩子嗎?

有容乃大

——跟孩子多“對話”少“說話”

吃過晚飯,小麥回房間溫習功課時,突然想起一件事來。

“媽媽,我和小鋼還有小石三個人想在中考後去南京、蘇州、上海、杭州這幾個地方旅遊,估計要三到四個星期,你認為怎麼樣?”

“你們三個男生都沒單獨出過遠門,你覺得你們沒有問題嗎?”張珊問。

“我覺得沒有問題。”小麥說,“我們從北京上火車,到了南京後,小鋼的舅舅就替我們做好旅遊計劃;小石的叔叔在上海工作,也可以幫助我們。還有,表姑不是在杭州工作嗎?到了杭州我們可以去找她。所以,我覺得這次旅行肯定會很順利。”小麥很有自信。

“嗯,是個不錯的計劃。”張珊說,“不過我也有一個想法。你姥姥一直想讓你去法國上學,我希望在你讀高二的時候過去。但你現在的法語基礎很差,所以,我想讓你一考完中考就找地方補習法語。你覺得怎麼樣?”

“你的意思是這個假期不讓我出去旅遊?”小麥有些失望。

“不是,這次旅行對你來說是個難得的機會,媽媽支持你去!不過,我們是不是可以想個辦法,讓你既能夠去旅遊,又不耽誤補習法語?”

“媽媽,你看這樣好不好?”小麥一拍腦袋,馬上有了新主意,“我跟他們去了南京和蘇州後,不去上海和杭州了,直接回北京,這樣就可以擠出十來天的時間。”

“好,這是個不錯的主意!”張珊笑著說,“其實,我也好久沒去玩了,找機會我們可以一起去上海和杭州!”

“謝謝媽媽!”說完,小麥開心地回到自己的房間……

從表麵上看,這母子倆的交談與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交談沒什麼兩樣,但如果細細體會,會發現他們的交談與人們日常的交談其實還是有差別。那麼,差別主要表現在哪裏呢?

我們每個人都想得到周圍人的理解,與周圍的人保持有效溝通,可是在開始交談後,我們總是情不自禁地爭奪發言權,哪怕不禮貌地打斷了對方的說話也毫不在意。如果雙方的觀點有分歧,我們往往會忍不住想要攻擊對方;即使語氣委婉,也頑強地堅持自己的觀點。這可以說是我們人類的劣根性,也是情商不高的表現。

案例中,小麥因為中考而憋了很久,他想出去旅遊,放鬆一下心情,是合情合理的;而張珊讓小麥為將來留學去補習法語,這也很正常。也就是說,如果單從各自的立場來看,他們的想法都沒有錯,而張珊這個母親在與兒子的想法相差甚遠的情況下,還能心平氣和地與兒子進行交談,實屬難得。

實際上,這對母子都想知道對方的真實想法,因為他們了解,隻有這樣才能理解對方,所以都能平靜地傾聽對方提出的意見,尊重對方。盡管母親擁有絕對的決定權,但一開始她並沒有抱著“兒子一定要聽自己話”的想法,小麥也沒有因擔心母親不讓自己去旅遊而采取抗爭的態度。相反,盡管他倆的計劃不一樣,但有著共同的目的,那就是——過一個愉快而又有意義的假期。所以,張珊母子交談的結果,就是在了解的基礎上彼此理解,兩人都很高興,心理上的隔閡消除了,母子倆的關係比過去更親近。

小麥與張珊的這段話其實不能稱為“說話”,而是“對話”。在傳播學中,“說話”隻是陳述一個“事實”,而“對話”是指“雙方思想的自由交流”。也就是說,“說話”隻是想表達自己的意見,不管對方是否接受和有什麼反應,而“對話”是雙方互相敞開心扉,在輕鬆的狀態下協商。

“對話”不是聽自己想聽的事,而是聽對方想說的事。因此,在對話時要注意,如果自己想提問或想發表意見,可以先把它們放到一邊,讓對方先說,先聽聽對方是怎麼想的。“對話”是一種有效的溝通方式,既不必匆匆忙忙下結論,也不是泛泛而談。在對話的過程中,雙方都不當裁判,隻是想了解對方的想法,聽對方想說些什麼。相互信賴是家長和孩子構築良好關係的基石,而“對話”則是建立互信的橋梁。

反思:你在與孩子溝通時有沒有想了解“孩子到底怎麼想”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