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理服人
——讓溝通成為家庭教育的主旋律
小偉某次期終數學考試沒考好,在全班排到了倒數第三,媽媽呂梁整整嘮叨了一個暑假。
學校又有考試了,小偉怕上次的情形再度出現,於是提前做了“準備”——把一些常用的公式抄在了小紙條上。然而,考試時,小偉翻開紙條找公式,被監考老師看到了。於是,監考老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麵把小偉的試卷撕得粉碎,並當場宣布小偉的考試成績為零分。隨後,數學老師將小偉考試作弊的情況向呂梁進行了“通報”。
聽到這事,呂梁這次給小偉的不再是嘮叨,而是一頓痛打。她還對小偉進行了處罰:以後都不許出去玩,必須在家寫作業。
小偉的爸爸施展從部隊回家探親,見小偉很可憐,便與呂梁討論對小偉的處罰問題。
“我們是不是可以換一種方式教育小偉?我覺得你的方式對孩子來說太殘酷了。”
“我太殘酷?”一提起小偉的學習情況,呂梁就生氣:“你以為我打孩子就不心痛?不打不成才!我小學四年級的時候考試也作過弊,我父親那天把我的屁股打得三天都坐不了凳子。要沒有那一次的痛打,我後來肯定考不上清華!”
施展歎了口氣,知道跟呂梁爭論沒用。
呂梁說的看上去有道理,但實際上卻一點道理都沒有。她父親的那次痛打確實讓她“長了記性”,也可能因為這個原因她才發奮讀書考上了清華,但是,隻有痛打這一種方法才能讓孩子“長記性”嗎?痛打也許能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但它肯定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長期而又嚴重的傷害。試問,孩子的學習成績比心理健康更重要嗎?其實,孩子的學習成績隻是暫時的,是可變的,而孩子的心理健康是長期的,它有可能會決定孩子一生的命運!父母們千萬不要因小失大!
家長大多都在職場上打拚,應該有這樣的體會:自己被老板表揚後,工作效率遠比被老板批評後要高。因為人被表揚之後,感情狀態是積極、向上、奮發的;隻有人們的感情狀態良好,工作才會有效率。既然如此,家長為了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嚴厲地懲罰孩子,讓孩子的感情狀態一直處於消極、向下和沮喪之中,這種做法很荒謬。家長嚴厲地懲罰孩子,到底是想讓孩子提高學習成績,還是隻想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付出沉重的代價?
鬆下幸之助曾經說過:“職場生存定律就是溝通。除了溝通,還是溝通!”這條定律也適用於家庭教育,要提高家庭教育的質量,家長隻有習慣與孩子溝通。
家長溝通能力的強弱,對其是否能與孩子建立互信關係的影響很大。雙方進行溝通時,如果孩子信任家長,即使家長偶爾說話粗暴,那他也不會跟家長計較;相反,如果孩子不信任家長,隻要家長說話稍微不注意,他就會用沉默或叛逆等消極方式來進行對抗。所以,如果家長與孩子之間互相信任,那麼雙方的溝通就會比較順利,這種良好的溝通又能讓雙方之間的關係更加親密;如果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很別扭,那麼溝通就會很困難,如果溝通起來很困難,那又會讓雙方的關係雪上加霜。因此,如果家長的溝通能力不強,就要注意與孩子建立互信,用它來彌補自己溝通能力的欠缺;同樣的道理,如果家長對雙方關係處理不恰當,那家長就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溝通能力,用它來改善自己與孩子的關係。
隻有通過溝通,家長才能了解孩子;家長隻有了解了孩子,才能考慮以何種方式來進行家庭教育。了解孩子,也就是了解他的情感、想法和性格等。當家長了解了孩子的感情狀態後,就能迅速判斷各種異常行為背後的動機,比如,為什麼孩子總是不喜歡去幼兒園?為什麼孩子總是討厭數學……孩子的每一種行為都有獨特的動機,隻有了解了行為後麵的動機,家長才有可能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
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他們往往不知道自己在家長心中的地位,若是他們犯錯遭到了家長嚴厲的批評,就會以為家長不愛自己了,所以表現得更加叛逆。隻有加強溝通,家長才能讓孩子了解自己的愛,從而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隻有加強溝通,家長才能與孩子形成情感共鳴,與孩子情感交融。家長與孩子形成了情感共鳴,與孩子的感情高度交融之後,孩子身上的很多問題就能迎刃而解。家長隻有通過溝通,才能鼓勵孩子向前看,把事情做得更好。
但是,現在很多家長總以為孩子小,沒有自己的想法——即孩子的想法太幼稚不值得關注——所以不太關注他們內心的需求,因而完全不肯費心思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這實際上就是不能平等對待孩子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