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孩子突然變得不聽話,一般有四種動機:引起家長對自己的注意、好勝心膨脹、想要報複和自暴自棄。
第一,孩子想引起家長對自己的注意。這是一種很正常的心理需求,在孩子的邏輯裏,“不注意”等於“不愛”,孩子需要經常確認家長還愛自己,確認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如果孩子突然不想做作業了,他的目的可能是想引起父母對自己的關注,這時父母應該滿足他的這種心理需求,不要不停地催他去做作業。這時候,父母可以先陪孩子玩一會兒,待他情緒平靜下來後,再提醒他:如果再不去做作業,明天就沒法按時交作業了。在孩子起身回房間做作業時,父母可以抱一抱或者撫摸他,讓他明白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重要性。家長要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愛,同時,也要告訴他,今後不要用不做作業的方式來引起父母注意,這對他自己沒什麼好處。
第二,孩子的好勝心發作。這時,父母不要大驚小怪,這是孩子完善自我意識的一種表現,而自我意識的完善是人的一種天性。孩子的好勝心強不是壞事,隻要家長加以適當引導,這種好勝心就可能會轉變成領導能力。如果小平不肯做作業是想表明自己完全可以決定自己的事,不需要家長替自己瞎操心,那秦晶首先就要抑製自己的怒氣,不要認為自己的家長尊嚴受到了挑戰,用巴掌去控製孩子的好勝心,那樣隻會造成“兩強相遇雙方傷”的慘烈結局。因此,當秦晶讓小平去做作業,小平用消極方法對抗時,秦晶一定要沉住氣,如果通過巴掌來逼小平就範,那他的鬥誌可能會更加昂揚,使出各種抵抗“招數”以證明“家長對我無可奈何”。對待小平好勝心的膨脹,秦晶應該先坐下來,平等地與小平對話,比如問他現在的想法如何,準備怎麼做,等等。隻有讓小平覺得自己受到了尊重、被理解,他才會願意接受秦晶的建議。盡管這需要一個過程,但秦晶一定要有耐心。
第三,孩子想報複家長。孩子會產生報複心理,往往是因為他們覺得家長管得太嚴,感情長期受到壓抑。如果家長察覺到孩子想報複自己,那他心裏肯定會很難受:我為你的學習和生活把心都操碎了,你怎麼一點也不領情?這時家長要注意,即便心裏再難受,也必須克製懲罰孩子的念頭。在上麵的例子中,如果秦晶再催小平去做作業,小平可能就會大發脾氣,甚至把作業本扔到地上。秦晶應對小平表示理解:“小平,你現在是不是覺得很煩?沒關係,你看一會兒電視再說。”在孩子冷靜下來之後,秦晶再提醒他做作業,那就可以把孩子的負麵情緒減少很多。
第四,孩子自暴自棄。孩子之所以自暴自棄,是因為他的能力不足但又不想讓家長知道,這一點與孩子想引起家長對自己的注意正好相反。如果小平是想引起秦晶的注意,那就說明最終他會做作業,隻不過當前想以不做作業的方式引起秦晶對自己的注意罷了;如果小平不會做這些作業的話,那他是對自己失望,不想讓秦晶注意到自己的“不會”。
小丫:“爸爸,你再給我講個故事吧。”
爸爸:“爸爸很累啦,你要誇我兩句,我才有勁兒給你講故事。”
小丫:“王總,你家小丫真乖,長得真漂亮!”
這時的自暴自棄,是由於孩子覺得自己能力不夠而自動放棄,比如,覺得數學題太難了,就幹脆不去做。如果小平自暴自棄,而秦晶總是催他去做作業的話,那他就會變得很沮喪,希望秦晶離得越遠越好。如果小平希望秦晶盡快離開,秦晶應尊重他的意見,待小平平靜下來之後,再慢慢與他一起討論解決作業難題的方法。在這種情況下,秦晶千萬不要嘮叨:“這樣的題目我跟你說過多少遍了,你怎麼還學不會?”這隻會讓小平更沮喪。
一般來說,孩子很難說清楚自己的行為動機,他們隻是根據潛意識在行動。
但是,家長一定要弄清孩子“不聽話”的動機,否則,家長采取的應對措施就可能南轅北轍,甚至弄巧成拙、火上澆油。比如,孩子“想引起家長注意”與“自暴自棄”表現出來的表情很相似,前者想讓家長圍著自己轉,後者想讓家長離自己遠一點,如果家長弄反了,情況就會更加糟糕。
那麼,如何了解孩子每一個“不聽話”行為背後的動機呢?要做到這一點,家長就要提高自己的情商,特別是提高識別感情的能力。如何提高識別感情的能力,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詳細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