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孩子不聽話時,你是怎麼處理的?
先聽之明
——用心聆聽孩子的“怪話”
晚上吃飯的時候,許婉剛上初一的兒子小雄說:“我們學校的數學老師太差勁了,是個作業狂,總是搞題海戰術,真讓人崩潰!”
“你說什麼呢,小雄!”許婉嚴厲地打斷了小雄的話,“老師讓你們多做一些作業,是為了你們好!再說了,你數學成績一向不錯,你崩潰什麼呀?”
見媽媽這麼說自己,小雄隻好閉上了嘴。
許婉以為自己的批評使得小雄端正了對數學老師的態度,在她看來,這件事到此為止了,所以她沒把這事放在心上。然而,這個故事並沒有結束,它才剛剛拉開序幕……
兩個月之後,期末考試的成績出來了,原本數學成績穩居班上前五名的小雄,這次隻考了七十七分,排在了倒數第五名!
對於許婉來說,這簡直就是晴天霹靂,她無論如何也接受不了這個事實!她多次“拷問”小雄,小雄拒不回答(事實上他也說不清),於是她隻好打電話給數學老師,沒想到,數學老師冷冰冰地回答她:“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這事早有預兆,我怎麼一點也沒察覺呢?”許婉反複琢磨數學老師話中的含義,最後,她終於開竅了:原來小雄早就對數學老師有“看法”了,不然他也不會說數學老師的“怪話”。
說數學老師的“怪話”,就表明小雄對數學老師的教學(也可能是對數學老師本人)有抵觸情緒。抱著抵觸的情緒學習,效果怎麼會好?所以,小雄的數學成績直線下降是情理之中的事!想到這裏,許婉後悔當初沒把小雄的話當一回事。
許婉一開始沒把小雄的話當回事,就是因為她識別感情的能力不高,沒有意識到小雄的話是對數學老師感情上的不滿。若是存在這種感情上的不滿,孩子的學習必然會被影響。
在處理孩子的意見和抱怨這個問題上,情商水平不同的家長會采取不同的處理方式,有時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如果家長目光短淺,隻考慮眼前的或自己的事,那他就會敷衍了事,想盡快把孩子的問題應付過去,做到“眼不見心不煩”。如果家長從長遠來考慮孩子提出的問題,那結果就會大不相同,即使做不到“防患於未然”,至少也可以及時補救。
“忠言逆耳”,所有的家長都了解這個道理,但是他們自己在進行家庭教育的過程中又不容易做到。當孩子向家長抱怨和發牢騷時,家長要麼不耐煩,要麼覺得孩子大逆不道,對老師或家長不尊重,因而他們很少聆聽孩子的牢騷,更不會把孩子的牢騷當回事,認為孩子隻是在“說怪話”。
下雨要打傘,這是基本的生活常識。但是,在家庭教育中有不少家長不知道現在是否正在“下雨”,所以即使“下雨”了他們也沒撐開“傘”。這些家長不喜歡聽孩子“說怪話”,自然也不知道孩子的感情出現了問題,沒有發現孩子已經開始“下雨”了。隻有當家長與孩子之間的矛盾激化,已經“電閃雷鳴”時,家長才撐開“傘”,但為時已晚,他們已經被淋成了落湯雞。而那些唯我獨尊型的家長在聽到孩子的抱怨或牢騷後,不是反省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態度,仔細地檢查孩子是否存在潛在的問題,反而會這麼想:“這小子就是事多,沒事找事!”由於未能及時發現問題,錯失處理問題的最佳時機,就會付出額外的代價。
傾聽是人類的基本能力,言為心聲,家長應學會用心聆聽孩子說話。
傾聽與聆聽的區別在於家長用什麼樣的心態來“聽”孩子說話,傾聽隻強調“聽”,聆聽不是被動地聽,而是要接受孩子話中的意思。漢字中,聰明的“聰”就是用“耳朵”聽對方的“心”聲,因此,家長應善於利用耳朵來聆聽孩子的思想。可以說,聆聽是家長必備的技能,是家長進行家庭教育的一個重要手段。
反思:你對孩子說的“怪話”或發的牢騷一般采取什麼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