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高情商家長要培養孩子養成四種好習慣(2)(3 / 3)

勞動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孩子從小會表現出一種獨立意向,比如,走路會推開家長的手,有“我自己來”的要求。如果孩子的這種獨立意識能夠得到正確引導,那他長大後就會善於獨立思考,辦事果斷。另外,勞動能促進孩子手腦並用,加快其智力發育。通過勞動訓練,可以使孩子的雙手和大腦協調發展,加快腦細胞發育,更有利於開發腦細胞,並能增強孩子體質。

如果孩子養成了做家務的習慣,那他在走向社會的過程中,就會比那些缺乏勞動習慣的孩子更容易適應,比那些很少勞動的人生活得更愉快。孩子在勞動中不僅能夠獲得才幹,而且能認識到自己的社會價值。

小濤養成愛勞動的習慣,得益於樂曲的正確指導。其實,勞動並不一定意味著痛苦,也可以是愉悅的體驗。家長要讓孩子感覺到勞動的愉悅,讓孩子借助對勞動的美好體驗,養成愛勞動的習慣。因此,樂曲讓小濤體驗了勞動的樂趣,沒有向小濤灌輸“勞動光榮”這類大道理。

在這個案例中,樂曲一開始讓小濤看自己做家務,之後讓小濤進行嚐試,這能夠讓小濤產生一種“我也能做”的自信,這種自信可以為小濤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和自己解決問題的信心。

樂曲沒有勉強小濤,更沒有硬要小濤幫忙。這讓小濤覺得“整理房間是件快樂的事”,從而漸漸地產生了自己嚐試的願望。當他看到房間被自己收拾得整整齊齊時,他會得到自己從未體驗過的喜悅。

另外,樂曲沒有將自己擺在“監督”的位置上,而是與小濤一起做,做示範,告訴孩子做得更好的方法,並誇獎小濤“學得很快”。家長和孩子共同勞動,讓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感情更加融洽。

現在有很多孩子不喜歡勞動,並不是因為他們天生懶惰,而是不良的家庭教育造成的。

很多家長很能幹,他們情願自己累得腰酸背痛也舍不得讓孩子來幫忙,這其實是剝奪了孩子勞動的機會。他們不知道自己的做法會換來孩子的懶惰、任性、做事沒有責任心等壞習慣。

由於家長忽視對孩子進行勞動方麵的教育,不重視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使孩子動手的機會減少,生活自理能力下降,自己的事情不會做或不願做。所以,很多孩子的外表越來越聰明可愛,而生活自理能力越來越差。很多家長總喜歡對孩子說這麼一句話:“隻要你把學習搞好了,其他什麼都不用管。”不重視培養孩子的素質,即使孩子的學習成績上去了,也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很多家長意識到這一點時,往往為時已晚。

家長要激發起孩子的勞動興趣,一開始可以讓孩子把家務當做一種遊戲來玩,這樣他們就容易產生成就感,從而喜歡做家務。並且家長最好讓孩子跟著自己做,讓他們在旁慢慢學著做些簡單的事情,這樣孩子就能夠逐漸掌握一些技巧。有了與家長一起勞動的經驗,孩子就會模仿,漸漸掌握所有的勞動要領。

家長對孩子要堅持“多鼓勵少批評”的原則。如果孩子在勞動中有所失誤,家長不要訓斥和責備,要加以具體指導,多給予鼓勵,讓孩子感受勞動的快樂。比如,孩子擦桌子時不小心摔壞了爸爸的手機,家長可以提醒孩子下次小心,不能過分批評孩子,挫傷了孩子的積極性。

反思:你讓孩子學做一些家務事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