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1 / 1)

劉上洋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期至九十年代,當代中國文學呈現出紛繁複雜、巨大深渺的氣象,人們在感受著文學的內涵和影響的同時,也驚歎於一股股文學浪潮裹挾而去的景象。轉眼間,新世紀也快走完十年的曆程,文學在時間之流中繼續著它的衍變。回望這十年,文學的環境和自身也在悄然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一方麵,市場和讀者作用於文學的力量越來越強大,作家焦慮的已不是他如何在文學中表達他的主張、傳達激情和信念,而是考慮如何打動讀者和占領市場;另一方麵,作家在處理現實、呈現生活複雜經驗上,存在著一定困難,對於“寫什麼”和“怎麼寫”等諸多文學話題還存在著難以厘清的爭論。在這樣的文學語境中,江西文學也不可避免地在文學外部的壓力和內部生長的活力之間,生成新的裂變。文學隊伍的結構、文學表達的焦點、文學描述的語言,也隨著社會轉型、傳媒崛起、網絡興盛,而產生了不易察覺卻驚人的變化。在現代化的進程中,整個社會環境對傳統的文學氣候構成新的挑戰:如物質主義的生存現實,利益調整的社會格局,傳統倫理的衝擊碎裂,已無法使作家靜心素麵獨坐書齋,借上世紀八十年代文學輝煌的光焰取暖。他必須更加用心地諦聽窗外時代列車的呼嘯,更加用心地感受城市、鄉村在現代文明進程中或艱辛或振奮的脈搏,更加用心地辨析傳統文化心理變革後在市場經濟中呈現出的世道人心。

進入新世紀以後,盡管社會麵貌變得更加紛繁複雜、多元多樣,但是文學的根本境遇沒有改變。文學在求證並保存人類經驗的豐富性、探索人的存在可能性、彰顯人的行動和表達的自覺性上,依然保持著不滅的激情和衝動,文學依然是社會文明和時代進步的助推器。我們看到,在這一時期,江西作家依然保持著足夠的冷靜和執著,保持著把握時代脈搏、反映社會現象和現實矛盾、完善人的道德追求、扞衛人的精神價值的熱情和勇氣。他們真誠地擁抱時代卻不浮躁,自覺地投入社會生活卻不趨時媚俗。他們理智地思考、發現,而不是對庸常經驗的不斷複製、對公眾聚焦的簡單描摹、對低俗欲望的無盡宣泄、對奇技淫巧的無謂追逐。始終保持文學的平常心、藝術性、嚴肅性,遠離創作的功利性、實用性、媚俗性,成為江西作家的共識。所以,新世紀以來的江西文學創作,絕少遊戲感、低俗化、輕浮狀,總是力圖以思想的映照來滲透文本,以冷靜的思辨來叩問現實,以文化的自覺擔當來回應曆史。在一個更加多變和多元的社會裏,一個作家既要深入生活廣泛了解社情民意,又要保持沉靜和強大的文學內心,保持自我堅定的藝術信念和頑強的精神膂力,惟其如此,他的作品才有足夠的穿透力和燭照性。新世紀以來的江西文學延續了上世紀九十年代“穩健”的麵貌特征,但是,在形成一支思想更成熟、創作更活躍、成果更顯著的作家隊伍方麵,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湧現眾多可傳之久遠的精品力作,是一個時代文學繁榮的重要標誌。而要創作出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的文學精品,就必須牢牢把握正確的創作方向,積極樹立正確的創作理念,不斷創新創作方法,切實端正創作態度,始終牢記生活是創作的唯一源泉,自覺地在時代進步的偉大實踐中汲取創作靈感,以博大的情懷、深邃的眼光、豐沛的想象,去探究、體悟和展示我們這個時代的生活麵貌,對時代精神本質做出更為深遠的探索與表達,對人類文明進程中所呈現出來的新思想給予積極而敏銳的發現和回應。創作出更多的內涵豐厚而思想獨到的文學精品,是時代和人民的召喚,也是江西作家的神聖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