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單拉出來都能葬送一城,更別提全都疊在了一座城上。
【李毅死後,晉軍節節敗退,於陵丞軍直逼寧州城下,將州城團團圍困,此時寧州城中,內無糧草外無救兵也無主帥,形勢萬分危急。
寧州官員們認為李秀精明通達,具有其父李毅的風範,於是推舉李秀來管理寧州事務,並指揮守城作戰。
李秀受任於危難之中,但仍能鎮定自若。
她悉心軍事,獎勵將士,與將士們同甘共苦,率領軍民環城固守等待援軍,齊心合力共渡難關。
城中糧食吃光,她就燒鼠拔草作為食物。
即便如此,但李秀防務仍不懈怠,她親自披甲上陣,瞅準機會帶兵出擊以憂亂敵陣。
他們從圍城敵人那裏,多次獲取軍需物品及糧草,改善城內軍民生活,穩定軍心民心。
由於李秀身先士卒親自督戰,大大鼓舞城中士氣。
經兩軍反複較量,李秀終於扭轉敗局,使於陵丞兵敗逃走,寧州城轉危為安。
晉惠帝司馬衷聞知此事,下詔任命李秀為寧州刺史、南夷校尉,佩有其親的虎符,統領五十八部夷族。
她任職三年,使境內“州民安肅,海內清晏”。
所統五十八部夷族皆懾服,深得百姓擁戴。”】
『這個時候被推出來,換別人估計都是被捧殺』
『可以看出來,李秀是大家都承認優秀』
『這種情況還能堅持下去,李秀真的好強』
『對麵屯糧我屯槍,對麵就是我糧倉』
『不愧是秀兒,真的很秀』
『這個時候司馬衷還能掌權呐?賈南風那婆娘呢』
『那個時候都八王之亂後了,可能是司馬衷臨死不久前的命令』
已經明白死為何物,司馬衷隻是有些歎息。
不知這位女子在他死後怎樣,為何隻任職了三年?
窺探到他內心的疑問,天幕中的彈幕突兀地多了幾段關於寧州的後續。
接手寧州之人正是之前被阻斷在路上的李毅之子李釗。
他一到,寧州官員便又先後推舉他接替李秀掌管寧州事務。
三年後,李釗升遷太守,王遜為寧州刺史。
當時寧州外受成漢逼迫,內有夷人強盜,城邑荒丘廢墟。
於是王遜召集流民,予以安撫,數年之間,寧州轄境重新安定。
王遜作風像極了李秀,他誅殺不守法律的十多家豪族大戶,並消滅五苓夷人,寧州內外都受到震懾而歸服。
看到這個結局,天幕之下的李毅和李秀都很是開心。
最後誰是刺史無所謂,隻要寧州安定,他們別無他求。
經此一事,李毅也徹底放下對李睿的殺心,將重心都放到培養女兒上。
李瑞之死隻是其中一條線的導火索,沒這個導火索並不代表寧州就天下太平了。
其餘朝代眾人中也有人的目光放到三年上,她們覺得有些不忿。
明明李秀已經如此優異,可李釗一回來,寧州官員便紛紛倒戈。
好似李秀沒有將寧州打理好,他們急著找下家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