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你要知道的環保小常識(2 / 3)

什麼是環境保護法

環境保護法,在廣義上又稱為環境法,是調整因開發、利用、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而產生的社會關係的法律規範的總稱。其目的是為了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係,保護人體健康,保障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其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麵:一是關於合理開發利用自然環境要素,防止環境破壞的法律規範,一是關於防治環境汙染和其他公害,改善環境的法律規範。另外還包括防止自然災害和減輕自然災害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的法律規範。環境保護法除具有法律的一般特征外,還具有綜合性、科學技術性、公益性、世界共同性、地區特殊性等特征。環境保護法律規範,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四千年前的古代國家,但作為一個獨立法律部門的現代環境法出現在世界上是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

我國的環境保護法是在70年代未以後迅速發展起來的,目前已經初步形成了包括環境保護的憲法規範。環境保護基本法,環境保護單行法和環境保護法規、規章組成的體係,成為我國整個法律體係中的一個獨立法律部門。我國環境保護法的範圍主要包括,環境汙染防治法,如水汙染防治法、大氣汙染防治法、噪聲汙染防治法等;自然環境要素保護法,如森林法、水法、野生動物保護法、水土保持法等;文化環境保護法,如風景名勝區保護條例、自然保護區條例等;環境管理、監督、監測及保證法律實施的法規,如環境監測管理條例、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辦法。報告環境汙染與破壞事故的暫行辦法。環境保護行政處罰辦法等。

另外還有各種環境標準,包括環境基礎標準和方法標準、環境質量標準和汙染物排放標準。隨著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和環境法製工作的加強,我國環境保護法的內容將不斷充實和完善。

什麼是生態環境

生態環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組成的各種生態係統所構成的整體,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並間接地、潛在地、長遠地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產生影響。生態環境的破壞,最終會導致人類生活環境的惡化。

因此,要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就必須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我國環境保護法把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作為其主要任務之一,正是基於生態環境與生活環境的這一密切關係。生態環境與自然環境是兩個在含義上十分相近的概念,有時人們將其混用,但嚴格說來,生態環境並不等同於自然環境。自然環境的外延比較廣,各種天然因素的總體都可以說是自然環境,但隻有具有一定生態關係構成的係統整體才能稱為生態環境。僅有非生物因素組成的整體,雖然可以稱為自然環境,但並不能叫做生態環境。從這個意義上說,生態環境僅是自然環境的一種,二者具有包含關係。

什麼是汙染?

汙染是環境汙染的簡稱,指由於某種物質或能量的介人使環境質量惡化的現象。在法律上,環境汙染則是指由於某種物質或能量的介人使某一特定區域的環境質量劣於適用該區域的環境質量標準的現象。能夠引起環境汙染的物質稱為汙染物,如生產過程中排放的SO2和其它有害氣體,各種重金屬等。能量介入使環境質量惡化的現象,通常也稱為汙染,如熱汙染等。

環境汙染既可由人類的活動引起(如人類生產和生活活動排放的汙染物對環境的汙染),也可由自然的原因引起(如火山爆發釋放的塵埃和有害氣體對環境的汙染)。環境保護法所要防治的環境汙染,主要是由於人類活動造成的汙染。環境汙染,按其汙染物的性質可分為生物汙染、化學汙染、物理汙染;按被汙染的環境要素分,可分為大氣汙染、水汙染、土壤汙染、海洋汙染等;按汙染產生的來源,可分為工業汙染、農業汙染、交通運輸汙染、生活汙染等。

防治環境汙染是環境管理和環境科學研究的基礎,也是開展環境保護的一項重要內容,同時又是我國環境保護法的最主要的任務之一。

綠色食品

綠色食品是指經專門機構許可,使用綠色食品標誌的無汙染、安全、優質、營養類食品的統稱。由於與環境保護有關的事物通常都冠之以“綠色”,為了更加突出這類食品出自良好的生態環境,因此定名為綠色食品。

綠色食品必須具備的條件是什麼

綠色食品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1. 產品或產品原料的產地必須符合農業部製定的綠色食品生態環境標準;

2.農作物種植、畜禽飼養、水產養殖及食品加工必須符合農業部製定的綠色食品生產操作規程;

3.產品必須符合農業部製定的綠色食品質量和衛生標準;

4.產品外包裝必須符合國家食品標簽通用標準,符合綠色食品特定的包裝、裝磺和標簽規定。

產品或產品的主要原料產地必須符合綠色食品的生態環境標準的含義是什麼

產品或產品的主要原料產地必須符合綠色食品的生態環境標準是指:農業初級產品或食品的主要原料,其生長區域內沒有工業企業的直接汙染,及水域、上遊、上風口沒有汙染源對該區域構成汙染威脅。使該區域內的大氣、土壤質量及灌溉用水、養殖用水質量均符合綠色食品大氣標準、綠色食品土壤標準、綠色食品水質標準。並有一套保證措施,確保該區域在今後的生產過程中環境質量不下降。

綠色食品生產操作規程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綠色食品的生產操作規程包括農產品種植、畜禽飼養、水產養殖和食品加工等操作規程。

種植業的操作規程係指農作物的播種、施肥、澆水、噴藥及收獲等各個生產環節中必須遵守的規定。其無公害生產控製的主要內容是:(1)植保方麵,農藥的使用在種類、使用濃度、時間、殘留量方麵都必須符合《生產綠色食品的農藥使用準則》;(2) 作物栽培方麵,肥料的使用必須符合《生產綠色食品的肥料使用準則》,化學合成的肥料和化學合成生長調節劑的使用,必須限製在不對環境和作物質量產生不良後果、不使作物產品有毒物質殘留積累到影響人體健康的限度內。有機肥的施用量產控製的主要內容是;(1)必須飼養適應當地生長條件的種畜種禽;(2)飼料原料應主要來源於無公害區域內的草場和種植基地,飼料添加劑的使用必須符合《生產綠色食品的飼料添加劑使用準則》; (3)畜禽房舍內不得使用毒性殺蟲、滅菌、防腐藥物;(4)不可對主畜禽使用各類化學合成激素、化學合成促生長素、有機磷和有機藥物,獸藥的使用必須符合《生產綠色食品的獸藥使用準則》。

水產養殖過程中的綠色食品生產操作規程,要求養殖用水必須達到綠色食品要求的水質標準,魚蝦等水生物的餌料,其固體成分應主要來源於無公害生產區域。

食品加工的綠色食品生產操作規程,要求食品加工過程中,食品添加劑的使用必須符合《生產綠色食品的食品添加劑使用準則》不能使用國家明令禁用的色素、防腐劑、品質改良

必須達到保持或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的程度;(3)品種選育方麵,選育的品種盡可能地適應當地土壤和氣候條件,並對病蟲害有較強的抵抗力。

畜牧業生產的操作規程係指:畜禽在選種、飼養、防治疾病等環節必須遵守的規定。其無公害生劑等添加劑。允許使用的要嚴格控製用量,禁用糖精及人工合成添加劑。食品生產加工過程、包裝材料的選用、產品流通媒介都要具備安全無汙染條件。

綠色食品的衛生標準內容是什麼

綠色食品最終產品必須由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指定的食品監測部門依據綠色食品衛生標準檢測合格,綠色食品衛生標準參照有關國家、部門、行業標準製定,通常高於或等同現行標準,有些還增加了檢測項目。綠色食品衛生標準一般分為三部分:農藥殘留、有害重金屬和細菌等。農藥殘留通過檢測殺螟硫磷、倍硫磷、敵敵畏、樂果、馬拉硫磷、對硫磷、666、DDT、二氧化硫等物質的含量來衡量;細菌通過檢測大腸杆菌和致病菌等來衡量,另外,有些產品的衛生標準中還包括黃曲黴毒素和溶劑殘留量等。

例1:糧食類產品的綠色食品衛生標準檢測項目有:磷化物、氫化物、二硫化碳、氯化物、氫化物、黃曲黴毒素B1、七氯、艾氏劑、狄氏劑、666、DDT、敵敵畏、樂果、馬拉硫磷、對硫磷、殺螟硫磷、倍硫磷、砷、汞、鎘,共二十一項指標,而常規的糧食類產品衛生檢測項目隻檢測馬拉硫磷、磷化物、氫化物、二硫化碳、氯化物、砷、汞、666、DDT、黃曲黴毒素B1等十項指標。

例2:全脂加糖奶粉的綠色食品衛生標準檢測項目有:鉛、銅、汞、砷、鋅、硒、硝酸鹽、亞硝酸鹽、666、DDT、黃曲黴素、抗生素、細菌總數、大腸菌群、致病菌十五項指標。奶粉常規衛生檢測一般隻檢測細菌、大腸茵群和致病菌。

這就是綠色食品衛生標準和普通食品衛生標準在檢測項目方麵的區別所在。

食品汙染的主要來源有哪些

食品汙染主耍來自四個方麵:一是工業廢棄物汙染農田、水源和大氣,導致有害物質在農產品中聚積;二是隨著農業產品使用量的增加,一些有害的化學物質殘留在農產品中;三是食品生產、加工過程中,一些化學色素、化學添加劑的不適當使用,使食品中有害物質增加;四是貯存、加工不當導致的微生物汙染。品標誌的標準圖形、標準字體、圖形與字體的規範組合、標準色、廣告用語及用於食品係列化包裝的標準圖形、編號規範均作了嚴格規定,同時例舉了應用示例。

《農業部“綠色食品”產品管理暫行辦法》第四條規定,綠色食品產品出廠時,須印製專門的標簽,其內容除必須符合國家GB7718—94標準外,還應標明主要原料產地的環境、產品的衛生及質量等主要指標。

綠色食品產品的包裝、裝璜、商品的標簽有什麼特殊規定

綠色食品產品的包裝、裝磺應符合農業部《綠色食品標誌設計標準手冊》的要求,取得綠色食品標誌使用資格的單位,應將綠色食品標誌用於產品的內外包裝,《手冊》對綠色食

綠色食品標誌含義

綠色食品標誌是由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標局正式注冊的質量證明商標。

綠色食品標誌由三部分構成,即上方的太陽、下方的葉片和中心的蓓蕾。標誌為正圓形,意為保護。整個圖形描繪了一幅明媚陽光照耀下的和諧生機,告訴人們綠色食品正是出自純淨、良好生態環境的安全無汙染食品,能給人們帶來蓬勃的生命力。綠色食品標誌還提醒人們要保護環境,通過改善人與環境的關係,創造自然界新的和諧。

綠色食品標誌作為一種特定的產品質量的證明商標,其商標專用權受《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保護。

什麼是綠色食品工程

所謂工程是指將自然科學原理應用到工農業生產部門中去而形成的學科的總稱。綠色食品工程是指將農學、生態學、環境科學、營養學、衛生學等多學科的原理運用到食品的生產、加工、貯運、銷售以及相關的教育、科研等各環節,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無公害、無汙染的優質食品的產供銷管理係統。

綠色食品工程注重生產基地、環境和食品監測、市場運行、科研教育等各子係統之間的結構和聯係,通過標誌管理等方法,宏觀調控係統因子。各層次之間的平衡,使其達到一個完整的有機整體。以市場為先導;無汙染的原料基地為基礎;環境監測、食品檢驗為保證;教育培訓、宣傳為推廣手段;依靠先進的科學技術,帶動生產條件的優化、耕作技術的改進,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逐步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良性循環,為我國的環境保護事業做出貢獻。

國際上與綠色食品相類似的食品怎麼稱謂

國際上與綠色食品相類似的食品在英語國家多稱有機食品,在芬蘭、瑞典等非英語國家稱生態食品,在日本稱自然食品。雖然叫法不同,但基本上都是指,限製產品生產過程中化學肥料、農藥和其它化學物質使用而生產的食品。

綠色食品”這個名詞在我國實際上代表了“無公害食品”,它是無汙染的優質食品的統稱。我國從1990年開始宣告中國“綠色食品”的誕生,至今已經有數百種食品經過有關部門的審批正式獲得“綠色食品"的稱號。

那麼,“綠色食品”需要符合什麼條件呢首先要求產品原料的產地符合嚴格的生態環境標準;其次要求原料和食品加工的過程符合有關生產操作規程;然後,產品必須經過權威機構的檢驗,證明它符合“綠色食品”的質量和衛生標準。

我國規定“綠色食品”分為 A 級和 AA 級兩擋。在生態環境質量符合標準的環境中生產,生產過程中允許使用受到限定的、較安全的化學合成物質,按照特定的生產操作規程生產及加工的食品,產品的質量和包裝經檢測符合標準,即可獲得認定為 A 級“綠色食品”。AA級“綠色食品”則更為嚴格,不僅要求土壤、空氣和水源等環境條件優越,而且生產過程中不能使用任何有害化學合成物質。

有人可能因為“綠色食品”的生產過程中可施少量農藥和肥料而憂心忡忡,這是不必要的。我國對生產“綠色食品”的農藥和化肥都做了嚴格的限定,允許使用的僅是生物源農藥、微生物農藥、堆肥、沼氣肥、腐殖質等。農藥和毒藥並非同義詞。農藥有許多種類,有高毒品也有低毒品。世界上新發展起來的不少農藥品種都是低毒、低殘留、生物可降解的“環境友好型農藥”,有的甚至本身就是生物體的正常成分,也就是所謂的“生物農藥”,不會對人體和環境造成危害。

“綠色食品”既然能夠符合國家標準,就證明它是無汙染、無危害、對人安全有益的食品,人們可以放心地食用。另外,“綠色食品”的風味比被汙染的食品也更清爽、可口。

什麼是溫室效應有什麼危害

溫室效應

溫室有兩個特點:溫度較室外高、不散熱。

生活中我們可見的玻璃育花房和蔬菜大棚就是典型的溫室。使用玻璃或透明塑料薄膜來做溫室,是讓陽光直接照射進溫室,加熱室內空氣;而玻璃或透明塑料薄膜又可以不讓市內的熱空氣向外散發,使市內的溫度保持高於外界的狀態,以提供有利於植物快速生長的條件。

由環境汙染引起的溫室效應是指地球表麵變熱的現象。它會使地球上的病蟲害增加,土地幹旱,沙漠化麵積增大,海平麵上升,氣候異常,海洋風暴增多。

科學家預測:如果地球表麵溫度的升高按現在的速度繼續發展,到2050年全球溫度將上升2-4攝氏度,南北極地冰川將大幅度融化,導致海平麵大大上升,一些島嶼國家和沿海城市將淹於水中,其中包括紐約、上海、東京和悉尼幾個國際大城市。

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生態平衡是指生態係統內兩個方麵的穩定:一方麵是生物種類(即生物、植物、微生物)的組成和數量比例相對穩定;另一方麵是非生物環境(包括空氣、陽光、水、土壤等)保持相對穩定。生態平衡是一種動態平衡。比如,生物個體會不斷發生更替,但總體上看係統保持穩定,生物數量沒有劇烈變化。

生態係統一旦失去平衡,會發生非常嚴重的連鎖性後果。例如,五十年代,我國曾發起把麻雀作為“四害”來消滅的運動。可是在大量捕殺了麻雀之後的幾年裏,卻出現了嚴重的蟲災,使農業生產受到巨大的損失。後來科學家們發現,麻雀是吃害蟲的好手。消滅了麻雀,害蟲沒有了天敵,就大肆繁殖起來、導致了蟲災發生、農田絕收一係列慘痛的後果。生態係統的平衡往往是大自然經過了很長時間才建立起來的動態平衡。一旦受到破壞,有些平衡就無法重建了,帶來的惡果可能是人的努力無法彌補的。因此人類要尊重生態平衡,幫助維護這個平衡,而絕不要輕易去破壞它。

環境知識

人類的環境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包括大氣環境、水環境、生物環境、地質和土壤環境以及其他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包括居住環境、生產環境、交通環境、文化環境、和其他社會環境。

簡單通俗地講,所謂環境,即我們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麵對的一切。我們麵對的空間提供給我們呼吸所需要的空氣,江河湖泊或地下水,成為可供我們飲用的淡水。我們吃的瓜菜果糧從土地中生長出來。仔細想想每天從早到晚的生活,從起床、洗漱、早餐、上班、工作、下班、買菜、作飯、刷碗、洗衣,到看電視、看書、睡覺,我們消耗的有水、電、煤(或天然氣、柴火)、汽油(乘車的人)、食物及洗滌用品等等;我們使用的有棉製品(如床單、衣服)、木製品(如家具)、金屬製品(如菜刀)、玻璃製品(如杯子)、石油製品(如塑料)、黏土製品(如住房用磚),甚至生活用品(如中草藥)等等。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用品都是用大自然中的原料比如棉花、森林、礦物等造成的。在它們的生產、加工過程中,往往還需要耗用大量淡水和煤炭、石油等能源。我們靠環境供給的一切生活著。試想一下,一旦大自然停止了原料的供給,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十分困難,人類就回會失去生存條件,所以說“破壞環境就是破壞人類自身的生存基礎。”

環境通常是指圍繞人群的空間和作用於人類這一對象的所有外界影響與力量的總和。環境保護法所保護的環境與通常意義上所說的環境有所不同,它是有一定範圍的,是能夠通過法律手段來保護的環境。我國《環境保護法》第2條給環境所下的定義為:“本法所稱的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這一定義把環境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天然的自然因素總體”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自然環境,其特點是天然形成,無人工幹預;一類是“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總體”,即在天然的自然因素基礎上,人類經過有意識地勞動而構造出的有別於原有自然環境的新環境。如人文遺跡、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我國環境保護法對這兩類環境均予以保護。

什麼是環境問題

概括地講,環境問題是指全球環境或區域環境中出現的不利於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現象。環境問題是目前人類麵臨的幾個主要問題之一。

環境問題是多方麵的,但大致可分為兩類:原生環境問題和次生環境問題。由自然力引起的為原生環境問題,也稱第一環境問題,如火山噴發、地震、洪澇、幹旱、滑坡等等引起的環境問題。由於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引起生態係統破壞和環境汙染,反過來又危脅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的現象,為次生環境問題,也叫第二環境問題。次生環境問題包括生態破壞、環境汙染和資源浪費等方麵。

生態破壞是指人類活動直接作用於自然生態係統,造成生態係統的生產能力顯著減少和結構顯著改變,從而引起的環境問題,如過度放牧引起草原退化,濫采濫捕使珍稀物種滅絕和生態係統的生產能力下降等等。環境汙染則指人類活動的副產品和廢棄物進入物理環境後,對生態係統產生的一係列擾亂和侵害,特別是當由此引起的環境質量的惡化反過來又影響人類自己的生活質量。環境汙染不僅包括物質造成的直接汙染,如工業"三廢"和生活"三廢",也包括由物質的物理性質和運動性質引起的汙染,如熱汙染、噪聲汙染、電磁汙染和放射性汙染。由環境汙染還會衍生出許多環境效應,例如二氧化硫造成的大氣汙染,除了使大氣環境質量下降,甚至還會造成酸雨。

什麼是環境汙染環境汙染源主要有那些

環境汙染即指環境變得不清潔、汙濁、肮髒或其他方麵的不潔淨的狀態。一種狀態由潔淨變汙濁的過程叫汙染。環境汙染源主要有以下幾方麵:1)工廠排出的廢煙、廢氣、廢水、廢渣和噪音;2)人們生活中排出的廢煙、廢氣、噪音、贓水、垃圾;3)交通工具(所有的燃油車輛、輪船、飛機等)排出的廢氣和噪音;4)大量使用化肥、殺蟲劑、除草劑等化學物質的農田灌溉後流出的水。5)礦山廢水、廢渣。

什麼是環境保護

環境保護是指人類為解決現實的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係,保障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而采取的各種行動的總稱。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術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經濟的、宣傳教育的等。其內容主要有:

(1)防治由生產和生活活動引起的環境汙染,包括防治工業生產排放的“三廢”(廢水、廢氣、廢渣)、粉塵、放射性物質以及產生的噪聲、振動、惡臭和電磁微波輻射,交通運輸活動產生的有害氣體、廢液、噪聲,海上船舶運輸排出的汙染物,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學品,城鎮生活排放的煙塵、汙水和垃圾等造成的汙染;

(2)防止由建設和開發活動引起的環境破壞,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鐵路、公路幹線、大型港口碼頭、機場和大型工業項目等工程建設對環境造成的汙染和破壞,農墾和圍湖造田活動、海上油田、海岸帶和沼澤地的開發、森林和礦產資源的開發對環境的破壞和影響,新工業區、新城鎮的設置和建設等對環境的破壞、汙染和影響;

(3)保護有特殊價值的自然環境,包括對珍稀物種及其生活環境、特殊的自然發展史遺跡、地質現象、地貌景觀等提供有效的保護。

另外,城鄉規劃,控製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植樹造林、控製人口的增長和分布、合理配置生產力等,也都屬於環境保護的內容。環境保護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行動和主要任務之一。我國則把環境保護宣布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並製定和頒布了一係列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以保證這一基本國策的貫徹執行。

噪聲汙染

我國城市噪聲的主要來源:

影響我國城市聲環境質量的主要聲源是生活噪聲和交通噪聲,分別占51.8%和24.6%。交通噪聲源的影響範圍基本穩定在1/4左右,而生活噪聲源的影響範圍仍呈逐年增加之勢。

從噪聲源強分析,交通噪聲級別最高,其次是施工噪聲和工業噪聲。

噪聲汙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噪聲級為30~40分貝是比較安靜的正常環境;超過50分貝就會影響睡眠和休息。由於休息不足,疲勞不能消除,正常生理功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70分貝以上幹擾談話,造成心煩意亂,精神不集中,影響工作效率,甚至發生事故;長期工作或生活在90分貝以上的噪聲環境,會嚴重影響聽力和導致其他疾病的發生。

聽力損傷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接觸較強噪聲,會出現耳鳴、聽力下降,隻要時間不長,一旦離開噪聲環境後,很快就能恢複正常,稱為聽覺適應。如果接觸強噪聲的時間較長,聽力下降比較明顯,則離開噪聲環境後,就需要幾小時,甚至十幾到二十幾小時的時間,才能恢複正常,稱為聽覺疲勞。這種暫時性的聽力下降仍屬於生理範圍,但可能發展成噪聲性耳聾。如果繼續接觸強噪聲,聽覺疲勞不能得到恢複,聽力持續下降,就會造成噪聲性聽力損失,成為病理性改變。這種症狀在早期表現為高頻段聽力下降。但在這個階段,患者主觀上並無異常感覺,語言聽力也無影響,稱為聽力損傷。病程如進一步發展,聽力曲線將繼續下降,聽力下降平均超過25分貝時,將出現語言聽力異常,主觀上感覺會話有困難,稱為噪聲性耳聾。此外,強大的聲暴,如爆炸聲和槍炮聲,能造成急性暴震性耳聾,出現鼓膜破裂,中耳小聽骨錯位,韌帶撕裂,出血,聽力部分或完全喪失。主觀症狀有耳痛、眩暈、頭痛、惡心及嘔吐等。

噪聲除損害聽覺外,也影響其他係統。神經係統表現為以頭痛和睡眠障礙為主的神經衰弱症狀群,腦電圖有改變(如節律改變,波輻低,指數下降),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心血管係統出現血壓不穩(大多數增高),心率加快,心電圖有改變(竇性心率不齊,缺血型改變);胃腸係統出現胃液分泌減少,蠕動減慢,食欲下降;內分泌係統表現為甲狀腺機能亢進,腎上腺皮質功能增強,性機能紊亂,月經失調等。

曆年世界環境日主題

1974年

Only one Earth 隻有一個地球

1975年

Human Settlements人類居住

1976年

Water: Vital Resource for Life水:生命的重要源泉

1977年

Ozone Layer Environmental Concern; Lands Loss and Soil Degradation; Firewood關注臭氧層破壞,水土流失

1978年

Development Without Destruction沒有破壞的發展

1979年

Only One Future for Our Children - Development Without Destruction為了兒童和未來——沒有破壞的發展

1980年

A New Challenge for the New Decade: Development Without Destruction新的十年,新的挑戰——沒有破壞的發展

1981年

Ground Water; Toxic Chemicals in Human Food Chains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保護地下水和人類的食物鏈,防治有毒化學品汙染

1982年

Ten Years After Stockholm (Renewal of Environmental Concerns)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十周年——提高環境意識

1983年

Managing and Disposing Hazardous Waste: Acid Rain and Energy管理和處置有害廢棄物,防治酸雨破壞和提高能源利用率

1984年

Desertification沙漠化

1985年

Youth: Popul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青年、人口、環境

1986年

A Tree for Peace環境與和平

1987年

Environment and Shelter: More Than A Roof 環境與居住

1988年

When People Put the Environment First, Development Will Last保護環境、持續發展、公眾參與

1989年

Global Warming; Global Warning 警惕全球變暖

1990年

Children and the Environment 兒童與環境

1991年

Climate Change. Need for Global Partnership氣候變化—需要全球合作

1992年

Only One Earth, Care and Share隻有一個地球--一齊關心,共同分享

1993年

Poverty and the Environment - Breaking the Vicious Circle貧窮與環境——擺脫惡性循環

1994年

One Earth One Family 一個地球,一個家庭

1995年

We the Peoples: United for the Global Environment各國人民聯合起來,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1996年

Our Earth, Our Habitat, Our Home 我們的地球、居住地、家園

1997年

For Life on Earth 為了地球上的生命

1998年

For Life on Earth - Save Our Seas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們的海洋

1999年

Our Earth - Our Future - Just Save It!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來

2000年

2000 The Environment Millennium - Time to Act2000環境千年 - 行動起來吧!

2001年

Connect with the World Wide Web of life 世間萬物 生命之網

2002年

Give Earth a Chance 使地球充滿生機

2003年

Water - Two Billion People are Dying for It!水———二十億人生命之所係

2004年

Wanted! Seas and Oceans——Dead or Alive 海洋存亡,匹夫有責

十大環境禍患威脅人類

一、土壤遭到破壞:據參考消息報道,110個國家(共10億人)可耕地的肥沃程度在降低。在非洲、亞洲、 和拉丁美洲,由於森林植被的消失、耕地的過分開發和牧場的過度放牧,土壤剝蝕情 況十分嚴重。裸露的土地變得脆弱了,無法長期抵禦風雨的剝蝕。在有些地方,土壤 的年流失量可達每公頃100噸。 化肥和農藥過多使用,與空氣汙染有關的有毒塵埃降落,泥漿到處噴灑,危險廢 料到處拋棄,所有這些都在對土地構成一般來說是不可逆轉的汙染。

二、氣候變化和能源浪費 溫室效應嚴重威脅著整個人類: 據2500名有代表性的專家預計,海平麵將升高, 許多人口稠密的地區(如孟加拉國、中國沿海地帶以及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的多數島嶼) 都將本水淹沒。氣溫的升高也將對農業和生態係統帶來嚴重影響。 據預計,1990-2010年,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能源消費將增加一倍,拉丁美洲的能 源消費將增加50%-70%。因此,西方和發展中國家之間應加強能源節約技術的轉讓進程。 我們特別應當采用經濟鼓勵手段,使工業家們開發改進工業資源利用效率的工藝技術。

三、生物的多樣性減少:由於城市化、農業發展、森林減少和環境汙染,自然區域變得越來越小了,這就 導致了數以千計物種的滅絕。因為一些物種的絕跡會導致許多可被用於製造新藥品的 分子歸於消失,還會導致許多能有助於農作物戰勝惡劣氣候的基因歸於消失,甚至會 引起新的瘟疫。

四、森林麵積減少:最近幾十年以來,熱帶地區國家森林麵積減少的情況也十分嚴重。在1980-1990 年,世界上有1 .5億公頃森林消失了。按照目前這種森林麵積減少的速度,40年以後, 一些東南亞國家就在也見不到一棵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