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淡水資源受到威脅:據專家估計,從下個世紀初開始,世界上將有四分之一的地方長期缺水。請記住, 我們不能造水,我們隻能設法保護水。
六、化學汙染 :工業帶來的數百萬種化合物存在於空氣、土壤、水、植物、動物和人體中。即使 作為地球上最後的大型天然生態係統的冰蓋也受到汙染。那些有機化合物、那些重 金屬、那些有毒產品,都集中存在於整個食物鏈中,並最終將威脅到動植物的健康, 引起癌症,導致土壤肥力減弱。
七、混亂的城市化 :到本世紀末,世界上的大城市將達21個,大城市裏的生活條件將進一步惡化:擁 擠、水被汙染、衛生條件差、無安全感---------- 這些大城市的無序擴大也損害到了自然區。因此,無限製的城市化應當被看作是 文明的新弊端。
八、海洋的過渡開發和沿海地帶被汙染 :由於過渡捕撈,海洋的漁業資源正在以令人可怕的速度減少。因此,許多靠攝取海 產品蛋白質為生的窮人麵臨著饑餓的威脅。集中存在於魚肉種的重金屬和有機磷化合物 等物質有可能給食魚者的健康帶來嚴重的問題。 沿海地區受到了巨大的人口壓力。全世界有60%的人口擠在離大海不到100公裏的地方。這種人口擁擠狀態使常常很脆弱的這些地方失去了平衡。
九、空氣汙染:多數大城市裏的空氣含有許多取暖、運輸和工廠生產帶來的汙染物。這些汙染物威脅 著數千萬市民的健康,導致許多人失去了生命。
十、極地臭氧層空洞 :盡管人們已簽署了蒙特利爾協定書,但每年春天,在地球的兩個極地的上空仍再次 形成臭氧層空洞,北極的臭氧層損失20%到30%,南極的臭氧層損失50%以上。
科學家通過觀察發現,植物對各種有害氣體的抗性有很大差異,有些植物對有害氣體十分敏感,在很低濃度下就會受害,而有些植物在較高濃度下也不受害或受害很輕。以氟化物為例,香蒲對氟化物最敏感,當氟化物濃度積累到310-5~410-5時就表現受害症狀,而鬆樹、杏樹、李樹等達到510-5~210-4時才表現受害症狀。抗性強的棉花,在510-4時仍不見受害。有趣的是,不同的植物對氟化物在不同時間有不同的敏感性,如杏樹最敏感的時間在上午10時,而水杉則在下午2時,一年中的4~5月份,各種植物抗氟化物汙染的能力都急劇下降。
人們正是利用植物的這種敏感性,來監測大氣環境汙染的。
植物報警的方式不像拉警報那樣發出聲音,而是以它體軀的傷斑和傷勢來喚起人們的警惕,而且傷勢的大小還能反映汙染的程度。
在南京市的綠化樹種中,雪鬆很受大家喜愛,它樹姿優美,常年碧綠。有一次發現某個地段雪鬆針葉發黃、枯焦,後來查明,這是附近工廠排放二氧化硫和氟化氫所引起的,因為雪鬆對這兩種氣體特別敏感。現在人們一見雪鬆針葉呈現這種症狀,就能很快找出二氧化硫和氟化氫的汙染源,人們已把雪鬆作為一個很好的監測大氣汙染的報警器。
現在人們已經找到各種各樣監測大氣汙染物質的“報警植物”。例如,用紫花苜宿、胡蘿卡、菠菜能監測二氧化硫汙染,用香蒲、火炭母、金蕎麥、杏、梅、葡萄等能監測氟的汙染,用蘋果、玉米、桃、洋蔥能監測氯的汙染等等。
植物對大氣環境汙染的反應要比人和動物敏感得多,當空氣中有害氣體濃度隻有百萬分之幾的時候,植物就開始“報警”了,能及時提醒人們采取措施,把汙染消滅在搖籃中。
利用植物這一報警器,簡單方便,既監測了汙染,又美化了環境,可謂一舉兩得。
關於二氧化碳
全球變暖80%以上是由二氧化碳造成的
·1990年,西方工業化國家97%的CO2排放來自於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的燃燒。
·約占世界人口25%的工業化國家人口消費了世界能源的近80%。這是發展中國家要求工業化國家在減少CO2排放上率先采取決定性步驟的主要原因。
· 地球大氣中的CO2比工業革命前多了30%以上。(從280 ppmv增長到今天的370 ppmv)。
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政府間委員會稱,必須立刻將CO2排放減少至少60%才能穩定其目前在大氣中的濃度。立即進行這樣大量減排是不可能的,但這說明為阻止全球變暖必須采取這樣的措施。必須采取有效的氣候保護政策,否則到2100年碳排放量將可能比現在增加4%至320%。年複一年,這將增加空氣中CO2的濃度,到2100年最低可能會達到550 ppmv,最高則會超過830 ppmv。這是人類開始大規模燃燒煤炭、石油和天然氣之前“自然”水平的二到三倍。
世界環境日
世界環境日創建於1972年聯合國大會,標誌著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大會的開幕。世界環境日可以各種方式慶祝,包括集會、自行車遊行、綠色音樂會、校園作文和張貼畫比賽、植樹、清潔運動等等。在世界環境日這一天,讓我們仔細審視地球的環境狀況;讓我們認真思考每個人可以采取的行動;讓我們投身到保護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共同使命中去。
環保常識
為了減少垃圾量,目前,韓國正在推行一種叫做“垃圾計量製”的製度。所謂垃圾計量製就是在交納基本清潔費、衛生費的基礎上,按照每戶垃圾產出量來負擔垃圾處理費用。垃圾計量製最大的好處就是打破了垃圾處理費的“大鍋飯”,從而迫使人們認識到“多產垃圾就要多付錢”,要想減少這方麵的交出,就要設法減少垃圾,間接樹立愛護環境、減少汙染的環境觀念。韓國從1996年1月開始實現這料製度,很受社會各界歡迎。其做法是由環保部門提供各種不同容量和規格標準的垃圾袋,每個垃圾袋按不同的規格收取不同的垃圾處理費。這樣用戶在購買或使用垃圾袋的時候就會考慮垃圾所帶來的垃圾及其造成的環境汙染,從而盡量減少垃圾
垃圾焚化
垃圾焚化是將城市垃圾在高溫下燃燒,使可燃廢物轉變為二氧化碳和水,焚化後殘灰僅為廢物原體積的5%以下,從而大大減少了固體廢物量,還可以消滅各種病原體,把一些有毒、有害物質轉化為無害物質並可回收熱能。由於大城市附近缺乏填埋場所,所以多采用焚化法處理垃圾、廢物。
海洋環境保護
海洋環境保護指進行海洋汙染的調查和監測,了解海洋環境狀況,研究海洋汙染,海洋開發對海洋環境的影響,以及開展防治海洋汙染技術措施的研究和應用等保護海洋環境的活動。1982軍中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利國海洋環境保護法》
環境標誌的由來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和不斷完善,更好地利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競爭機製強化環境管理,將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每個消費者都在用自己對商品的選擇影響著企業的發展,對企業的環境行為起著調控作用,每個企業的決策者,也都根據人們對環境的要求,研究如何迎合人們的這種環境消費心理,如何戰勝新的非貿易關稅壁壘,為促進企業由強製性治理向自主進行治理的形式轉化以及國際間貿易交流的需要,1992年環發大會後,我國開始了環境標誌工作。1993年8月,我國正式確定了環境標誌圖形,它是由青山、綠水、太陽和十個環組成。它的中心結構表示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外圍的十個環緊密結合,環環相扣,表示公眾參與,共同保護環境;同時十個環的“環”字與環境的“環”同字,其寓意為“全民聯合起來,共同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環境標誌圖形的確定,為環境商標保護提供了可能。1994年5月17日,中國環境標誌產品認證委員會成立,它是由國家技術監督局授權成立的第13個產品認證機構,是代表國家對環境標誌產品實施認證的唯一合法機構,從而使我國環境標誌產品認證有了組織保證。 經過幾年的努力,我國環境標誌產品的認證體係已初步形成,環境標誌產品的認證工作已步入下軌,環境標誌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通過認證產品也越來越多,標誌著我國環境標誌工作已逐步深入人心,成為人們參與環境保護工作的一人重要部分。環境標誌亦稱綠色標誌、生態標誌,是指由政府部門或公共、私人團體依據一定的環境標準向有關廠家頒布證書,證明其產品的生產使用及處置過程全部符合環保要求,對環境無害或危害極少,同時有利於資源的再生和回收利用。
環境標誌工作一般由政府授權給環保機構。環境標誌能證明產品符合要求,故具證明性質;標誌由商會、實業或其他團體申請注冊,並對使用該證明的商品具有鑒定能力和保證責任,因此具有權威性;因其隻對貼標產品具有證明性故有專證性;考慮環境標準的提高,標誌每3~5年需重新認定,又具時效性;有標誌的產品在市場中的比例不能太高,故還有比例限製性。
我國的環境標誌圖形由青山、綠水、太陽和10個環組成。中心結構表示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外圍的10個環緊密結合,表示公眾參與,其寓意為“全民聯合起來,共同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
汽車尾氣與人體健康危害
汽車尾氣
汽車尾氣排放的主要汙染物為一氧化碳(CO)、碳氫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 X)、 鉛(Pb)等。
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和人體紅血球中的血紅蛋白有很強的親合力,它的親合力比氧強幾十 倍,親合後生成碳氧血紅蛋白(COHb%),從而消弱血液向各組織輸送氧的功能,造成感覺、反 應、理解、記憶力等機能障礙,重者危害血液循環係統,導致生命危險。
氮氧化物:氮氧化物 主要是指NO、NO2,都是對人體有害的氣體,特別是對呼吸係統有危害。在NO2濃度為9.4mg/m2 (5PPm)的空氣中暴露10分鍾,即可造成呼吸係統失調。
碳氫化合物:目前還不清楚它對人體健康的直接危害。但是HC和NOX在大氣環境中受強烈太 陽光紫外線照射後,產生一種複雜的光化學反應,生成一種新的汙染物------光化學煙霧。1952年 12月倫敦發生的光化學煙霧,4天中死亡人數較常年同期約多4000,45歲以上的死亡最多,約為 平時的3倍;1歲以下的約為平時的2倍。事件發生的一周中,因支氣管炎、冠心病、肺結核和心 髒衰弱者死亡分別為事件前一周同類死亡人數的9.3倍、2.4倍、5.5倍和2.8倍。
廢塑料變油
廢棄塑料
塑料製品充滿市場,占據了我們生活乃至生產的各個領域,給我們帶來方便,帶來各種好處。然而放心塑料真讓人頭痛。它扔在水裏化不掉,埋在土裏漚不爛。天長日久,廢塑料積累多了,成為一大公害。人們形象地稱之為白色汙染。
日本是工業發達國家,年產幾千萬噸垃圾,堆放的垃圾比山還高,甚至再也找不到堆垃圾的地方。靠垃圾焚燒爐焚燒,不僅產生溫室氣體二氧化碳,還會產生有毒物質釋放在大氣中,造成二次汙染。
日本有一位工程師叫侖田,多年從事廢品處理研究,終於發明了垃圾變油的“魔法”。
東京以西島根縣鬆江市郊區有一座小廠,正在向前來參觀的人們演示垃圾變油法。隻聽一聲令下,操作工人將裝滿廢塑料的袋子扔進鍋爐裏,幾秒鍾過後,工人擰開鍋爐上的龍頭,一股液體流淌出來。這是油嗎操作人員迅即將一根吸油繩放入液體中浸泡,再揀起吸油繩,用打火機一點,著了,吸油繩燃燒起來了。圍觀的人甚為吃驚,這簡直是變戲法!
發明人侖田先生是廠屬的公司經理,早先畢業於美國的一所大學,後來去東南亞從事廢品處理研究。10年前回到日本,繼續鑽研廢品處理,終於設計出了“裂解放心塑料裝置”。他的方法是一種全新的方法,是根據波狀運動原理,在鍋爐裏設計構成一種特殊的條件,從而產生波能,以波能擊碎塑料的聚合分子鏈,並結合化學方法,不斷加入5種不同的催化劑和一種特製溶液,以溶解被擊碎的塑料,將塑料變成油。用這種方法,投入1千克廢塑料能產生1.2升煤油。
侖田先生正就此開始申請專利,垃圾變油的全秘密將公諸於世。
要說侖田先生的垃圾變油法是全新的方法,那麼熱解法就算是老方法了。日本兵庫縣相生市富士回收技術公司,就是利用這老方法使廢塑料變油的。這種方法,簡單地說,首先讓廢塑料依次按照擠壓機——原料混合槽——熱分解槽的順序走過,然後加熱到400℃使之氣化,將氣化氣送入接觸分解槽,溫度大約320-330℃。氣化氣與槽內的合成沸石催化劑接觸,最後變成各種燃料油。用這種方法,1000克廢塑料,可回收0.6升汽油和0.2升煤油加柴油。回收的油中不含硫和氮素,所以燃燒後不產生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空氣汙染物,屬於清潔燃料。
有了這些技術,使廢塑料不廢,變成有用的油。往後能生產自行分解的塑料,白色汙染的問題就能徹底解決了。
《京都議定書》一覽
1997年通過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簡稱《京都議定書》)為工業化國家在2008-2012年期間減少其溫室氣體排放規定了各自具有法律約束力的目標,總計至少要比1990年的水平減少5%。
這些國家(附錄I國家)各自的減排目標在議定書附件中一一列出。減少排放的義務可概括如下:西歐國家比1990年排放水平減少8%,但冰島和挪威例外,可以分別達到1990年排放水平的110%和101%。歐盟國家之間可以出現不同的排放減少水平,但其總排放量要比1990年降低8%。
東歐國家基本上負有同西歐國家同樣的責任,但下列國家例外:克羅地亞維持在基本參照年水平的95%,匈牙利和波蘭維持在94%。這一地區國家的基本參照年不必是1990年,而可以是較晚的年份,例如1995年。允許俄羅斯聯邦和烏克蘭維持1990年的排放水平。日本和加拿大同意比1990年排放水平降低6%;美國同意比1990年水平降低7%;澳大利亞可比1990年水平增加8%;新西蘭可至多保持1990年排放水平。
規定的減少排放對象涉及6種主要溫室氣體,即二氧化碳(CO2)、甲烷(CH2)、一氧化二氮(N2O)、含氫氟烴(HFC)、全氟化碳(PFC)和六氟化硫(SF6)。
該議定書還確立了3項創新性機製,即聯合實施(JI)、排放量交易和清潔發展機製(CDM),其目的是幫助附錄I國家降低其減排目標的費用。CDM還致力於促進發展中國家的可持續發展。
雖然該議定書原則上商定了這些所謂的“靈活機製”,但還必須製定出具體操作細則。此外,各締約國還必須製訂議定書中概述的框架執行體係,並且要在有關土地使用變化和林業、報告責任、發展中國家對氣候變化和緩解費用脆弱性等條款上做進一步的工作。1998年3月16日至1999年3月15日,《京都議定書》供開放簽署。在此期間84個國家簽署了該議定書。若《議定書》生效,必須得到《公約》55個締約國批準,包括附錄I國家中二氧化碳排放占該組1990年排放水平55%的國家。很多締約國希望該議定書能在2002年《公約》簽署10周年之際生效。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簡介
1979年第一次世界氣候大會上,氣候變化首次作為一個引起國際社會關注的問題提上議事日程。對全球氣候逐步深入的認識和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不斷增加的事實使得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世界氣象組織於1988年建立了政府間氣候變化小組(IPCC)。
1990年IPCC發表了第一份氣候變化評估報告。這份報告提供了氣候變化的科學依據。以IPCC的這份報告為基礎,聯合國大會於1990年建立了政府間談判委員會,開始進行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談判。
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即裏約地球峰會)上,154個國家簽署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UNFCCC的目標是將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穩定在防止發生由人類活動引起的、危險的氣候變化水平上。《公約》呼籲締約方在一定的時間內達到這一目標使生態係統可以自然適應氣候變化,確保糧食生產不受威脅,並促使經濟以可持續的方式發展。
《公約》將世界各國分為兩組:對人為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負主要責任的工業化國家(通常稱附錄I國家)和未來將在人為排放中增加比重的發展中國家(通常稱非附錄I國家)。
《公約》所有締約國都有義務編定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源和彙的清單。它們同時承諾製定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的國家戰略,在社會、經濟和環境政策中考慮到氣候變化。它們還必須促進可持續管理、節能、增強溫室氣體彙的功能,包括森林和其他所有陸地、沿海和海洋生態係統。?
《公約》製定了一項資金機製以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贈款或優惠貸款幫助它們履行公約、應對氣候變化。《公約》指定全球環境基金(GEF)作為它的臨時資金機製,並在1996年第二次締約方大會上通過了同GEF的諒解備忘錄,規定了各自的職責和義務。1998年公約第四次締約方大會委任GEF為其永久資金機製機構,每四年進行一次評審。資金機製向締約方大會負責,後者決定氣候變化政策、規劃的優先領域和獲取資助的標準,因此締約方大會定期向資金機製提供政策指導。
飲用水並非越純越好
近年來人們對以用水的衛生提出了更高要求,蒸餾水、純水、太空水正成為商品,進入人們的生活。有的單位還將純水供應到居民區,引導人們將這類水作為基本的飲用水。其實,這種做法是不妥當的。自然界中的水,每時每刻都在與大氣、土壤、岩石等相接觸,在接觸過程中,一些物質溶解或懸浮於其中,致使天然水常含有各種各樣的“雜質”,如鈣、鎂、鉀、鈉、鐵、錳、碳、氨、矽、鋁、磷及其他化合物。此外在天然水中還生活著許多微生物,如各種菌類等。天然水中的“雜質”有許多是人體所必需的,如鈣、氟等微量元素,水是人體獲得這些微量元素的主要來源之一。 人們在特定的環鏡中,如幹旱、沙漠地區,由於飲用水不足,以蒸餾水等作為一種補充,對健康不會帶來不良影響。但如果長期以這類水作為飲用水則不利於健康。純水進入人體後,還會帶走體內的微量元素。可見,飲用水並非越純越好,人們還是應該多喝自然水,當然,應該是清潔的水。
最理想的燃料——氫
科學家經長期研究,發現氫是最理想的燃料。如果把氫和氧混合燃燒,氫氣在空氣中燃燒的速度比汽油快10倍以上,相同重量的氫也汽油燃燒產生的能量多,所以氫又是熱效率最高的燃料。氫還是一種最幹淨的燃料,其燃燒後產物是水,沒有任何其他汙染物產生。以氫氣作為燃料的最大困難是:它不易儲存,必須保存在-253℃以下的低溫中。要把它變成汽車和飛機燃製,仍有不少困難。
核安全知識介紹
核電站
隨著核電技術的不斷改進,核電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已大大提高新建的核電廠設計要求發生大量放射性釋放嚴重事故的概率降到低於10一’/堆年,並且普遍采用人因工程進行管理,可以說新建的核電廠不大可能會發生象美國三哩島核電站冷卻劑回路失水事故(1979年3月28日)和前蘇聯切爾諾貝利電站那樣的人為事故(1986年4月26日)
什麼叫自然保護區
自然保護區指對一定麵積的陸地或水體的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進行特殊保護和管理的區域。區內嚴禁任何直接利用自然資源,嚴禁一切生產性經營活動。保護的對象主要包括: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係統,瀕危動植物的主要分布區,水源涵養區,有特殊意義的地質構造、地質剖麵和化石產地等。自然保護區不能有人為的直接幹涉,任自然流程正常進行,包括特定時間內的-些自然作用,如自然火燒、群落自然演替、自然病蟲害、風暴、地震等。
二氧化碳的最好消耗者--草坪
草坪
世界上許多國家為了綠化城市,改善生態環境,提供自然美的享受和蓬勃的生活氣息,都特別重視草坪的建設。在歐洲,有不少城市的公園都以草坪唱主角,形成“草原牧歌”式的獨特風格。
近年來,我國城市草坪建設也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北京、沈陽、天津等北方城市,為改善黃土彌漫的環境,開展了大規模的群眾性種草活動。如大連市街心廣場,炸毀了原有的水泥地坪,種上了大麵積草坪,決心之大,令人感動。南京市的鼓樓廣場,原來廣告牌林立,四周被高樓大廈包圍。為了給廣大市民營造一個美的生活空間,市政府拆去部分建築,搬走廣告牌,取而代之的是大麵積草坪,南京又多了個景點,人們又多了個休息、遊玩的地方。草坪成了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草坪能給人以清新、涼爽和愉悅的感受,為人們提供一個愉快、幹淨、安全的工作和生活環境。綠茵芳草能像吸塵器一樣淨化空氣、過濾灰塵,減少了塵埃也就減少了空氣中的細菌含量。據測定,南京火車站灰塵數量大,每立方米空氣中含細菌達49100個,而南京中山植物園大草坪上空僅為688個。
草坪還是二氧化碳的最好消耗者。生長良好的草坪,每平方米1小時可吸收二氧化碳1.5克,每人每小時呼出的二氧化碳約為38克,所以如有25平方米的草坪,就可以把一個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由此可見,城市中的草坪對淨化空氣有何等重要的作用,這也是人們站立於大草坪上感到空氣特別新鮮的原因。
草坪還能減弱噪聲。一塊20米寬的草坪,能減弱噪聲2分貝左右。杭州植物園中一塊麵積為250平方米的草坪,經測定,與同麵積的石板路麵相比較,其音量降低了10分貝。草坪又能調節溫度和濕度。在南京市的夏天,有時沒有長草的土壤表麵溫度為40℃,瀝青路麵溫度為55℃,而草坪地表溫度僅為32℃。多鋪設草坪可減少地表放熱,降低城市氣溫。據測定,夏季的草坪能降低氣溫3~3.5℃,冬季的草坪卻能增高氣溫6~6.5℃。同時,草坪還能增加空氣濕度,它能把從土壤中吸收來的水分變為水蒸氣蒸發到大氣中。
草坪所用草種,根據對環境的適應情況可分為冷地型草和暖地型草兩大類。冷地型草有匍匐剪股穎、紫羊茅、草地早熟禾、多年生黑麥草等,它們能忍受寒冷,適合於我國北方栽植。暖地型草有結縷草、假儉草、絆根草、地毯草等,適合夏季高溫的地區,常用於我國南方地區。因地製宜地選擇草種是草坪鋪設成敗的關鍵。
翠綠的草坪給人們帶來舒適寧靜的綠色空間,給城市帶來了文明和優美的環境。城市要保護高質量的草坪,不是人們所想象的那樣簡便和輕巧。可以說從整地、土壤改良、播種,到剪草、噴水、施肥、病蟲害防治等等,每一個環節都十分重要,而且費用相當大。據說美國每年用於維護草坪的費用高達40億美元。
種草容易養草難。要保護好草坪,需要每個人的愛心,屬於草坪的東西請勿帶走,不屬於草坪的東西也請勿留下,這是每個公民應具備的環境意識。
什麼是大氣汙染
正常的大氣中主要含對植物生長有好處的氮氣(占78%)和人體、動物需要的氧氣(占21%),還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0.03%)和其他氣體。當本不屬於大氣成分的氣體或物質,如硫化物、氮氧化物、粉塵、有機物等進入大氣之後,大氣汙染就發生了。大氣汙染主要由人的活動造成,大氣汙染源主要有:
工廠排放、汽車尾氣、農墾燒荒、森林失火、炊煙(包括路邊燒烤)、塵土(包括建築工地)等。
什麼叫WWF
WWF是世界自然保護基金會的英文縮寫。WWF建立於1961年,原名為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總部設在瑞士。其目的是通過組織、宣傳和教育等工作,促使有關方麵重視自然環境麵臨的威脅,盡可能取得世界性的精神和物質的支持,並在科學的前提下,把這些支持付諸於行動,向世界各國的野生動物保護項目提供資金和技術。中國的大熊貓、白暨豚、麋鹿等許多項目都得到了WWF的幫助。其工作範圍是保護地球上必不可少的自然環境和生態。
什麼是lUCN
lUCN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英文縮寫。該聯盟建立於1948年,原名為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盟,總部設在瑞士,現有屬於133個國家的880多個會員,包括73個國家會員、100個政府部門會員和707個非政府組織會員。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是lUCN的非政府組織會員之一。lUCN是國際自然保護組織的帶頭人,它本著造福大眾的宗旨,在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通過下設的6個專家委員會開展工作。這些委員會是世界上最大的專家網絡,參加專家委員會工作的各國科學家無償地為自然保護和發展作出貢獻,許多中國科學家是委員會或其下屬專家組的成員。lUCN的主要使命是:影響、鼓勵和幫助全世界的科學家去保護自然資源的完整性和多樣性,包括拯救瀕危的植物和動物物種,建立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地,評估物種和生態係統的保護現狀等。
酸雨的危害
酸雨是指pH值小於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當煙囪排放出的二氧化硫酸性氣體,或汽車排放出來的氮氧化物煙氣上升到空中與水蒸氣相遇時,就會形成硫酸和硝酸小滴,使雨水酸化,這時落到地麵的雨水就成了酸雨。煤和石油的燃燒是造成酸雨的主要禍首。酸雨會對環境帶來廣泛的危害,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如:腐蝕建築物和工業設備;破壞露天的文物古跡;損壞植物葉麵,導致森林死亡;使湖泊中魚蝦死亡;破壞土壤成分,使農作物減產甚至死亡;飲用酸化物造成的地下水,對人體有害。
減少酸雨主要是要減少燒煤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汽車排放的氮氧化物。對付酸雨,工廠應采取的措施包括采用煙氣脫硫裝置、提高煤炭燃燒的利用率。社會和公民應采取的措施有:1)用煤氣或天然氣代替燒煤;2)處處節約用電(因為大部分的電廠是燃煤發電);3)支持公共交通(減少車輛就可以減少汽車尾氣排放);4)購買包裝簡單的商品(因為生產豪華包裝要消耗不少電能,而對消費者來說包裝並沒有任何實用價值);5)支持廢物回收再生(廢物再生可以大量節省電能和少燒煤炭)。
什麼是水汙染
水汙染
當肮髒、有害的物質進入潔淨的水中,水汙染就發生了。水的汙染源主要有:未經處理而排放的工業廢水;未經處理的生活汙水;大量使用化肥、農藥、除草劑的農田汙水;堆放在河邊的工業廢棄物和生物垃圾;礦山汙水等,水土流失也可造成水汙染。
海洋汙染是怎麼回事
海洋汙染
海洋主要給人類提供的物產有:海洋食品(魚、蝦、海帶等),海鹽、礦物資源(如鈾、銀、金、銅等)。海洋還有其他功能:調節氣候(吸收二氧化碳)、蒸發水分有利降雨、提供能源(潮汐能可以利用來發電)。引起海洋汙染的原因主要有:油船泄漏、傾倒工業廢料和生活垃圾、生活汙水直接排進海洋。海洋汙染給人類和海洋帶來許多危害,它使海洋食品中聚積毒素,人食用後會得病;使海產減少,危及人類的食物源;使浮遊生物死亡,海洋吸收二氧化碳能力減低,加速溫室效應;使海洋生物死亡或發生畸形,改變整個海洋的生態平衡。人類為保護海洋正在做出種種不懈的努力,包括禁止向海洋傾倒工業廢料和生活垃圾、生活汙水處理之後再排放入海。
什麼是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指的是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即動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們所擁有的基因和生存環境。它包含三個層次: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係統多樣性。
簡單地說,生物多樣性表現的是千千萬萬的生物種類。在地球上的熱帶雨林中生活著全世界半數以上的物種(約500萬種),因此,那裏的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我國的生物多樣性主要分布在廣東、廣西、福建、四川、雲南等地。
生物多樣性具有很高的價值,它不僅可以為工業提供原料,如膠、油脂、芳香油、纖維等,還可以為人類提供各種特殊的基因,如耐寒抗病基因,使培植動植物新品種成為可能。許多野生動植物還是珍貴的藥材,為治療疑難病症提供了可能。
隨著環境的汙染與破壞,比如森林砍伐,植被破壞,濫捕亂獵,濫采亂伐等,目前世界上的生物物種正在以每天幾十種的速度消失。這是地球資源的巨大損失,因為物種一旦消失,就永不再生。消失的物種不僅會使人類失去一種自然資源,還會通過食物鏈引起其他物種的消失。如今,人類都在呼籲保護生物多樣性並為之付諸行動。
綠色長城
三北(東北、華北、西北)防護林體係工程,是一項在我國自然生態脆弱的東北西部、華北北部和西北地區共13個省區進行的重大工程。從1978年到1988年,已造林944萬公頃,零星植樹30億株,使這一地區的森林覆蓋率由原來的5.05%提高到7.09%,開始顯示出明顯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成為阻擋風沙的“綠色長城”。
大氣與疾病
氣象條件本身就是一個致病的因素,比如,高溫可以使人中暑,而低溫又可使人生凍瘡。這是氣象條件直接造成的疾病。此外,氣象條件還可以作為一個誘因,間接對人產生影響。如寒潮可誘發感冒、氣管炎,氣壓、濕度、氣溫的大幅度變動可以使關節痛加重。
1980年1月的某日,前蘇聯列寧格勒突然有許多人病倒。當時既沒有瘟疫流行,又沒有集體中毒事件發生,怎麼會有這麼多人病倒呢經調查發現,原來那天氣溫從一44℃驟然上升到6℃,正是這種氣象條件的劇烈變化,才使那麼多人病倒。我們祖國傳統醫學——中醫非常重視氣象條件對人體健康的影響,認為許多疾病都是由風、暑、寒、燥、濕等氣象條件作用於人體的結果。
由此可見,大氣環境不僅對人類的生產、生活有直接影響,而且與人體許多疾病也有密切的關係。因此,已有人提出“氣象病”這個名稱。俗話說:“感覺是天氣的晴雨表”。人們大多有這樣的感覺或體會:有時莫名其妙地感到情緒低沉,精神不振;每逢陰天下雨常有一些人叫關節痛;天氣悶熱時,容易急躁發火,坐立不安;雷雨時易患周期性偏頭痛等等。這些都是常見的“氣象病”。
能捕捉雜質的活性炭
活性炭
活性炭在日常生活及工業生產中,常被當作除臭劑使用。這是因為活性炭有捕捉臭味、防止毒氣、淨化臭水的本領。活性炭為什麼能“捕捉”各種雜質呢?原來,活性炭是一種很細小的炭粒,有很大的表麵積,而且炭粒中還有更細小的孔——毛細管。這種毛細管具有很強的吸附能力。由於炭粒的表麵積很大,所以能與雜質充分接觸,當雜質碰到毛細管時,立即被吸住而遭“逮捕”。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各種生產活動一方麵使世界經濟迅速發展,另一方麵排放了大量大氣保溫氣體(俗稱溫室氣體),包括二氧化碳、甲燒、一氧化碳、氧化二氮等,導致全球發生溫室效應,引起全球氣候變暖。
溫室效應具有影響範圍廣、製約因素複雜、後果嚴重等特點。它對我國的影響也日趨明顯,如東北、華北和西北等地區的氣溫,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都呈逐年升高的趨勢。目前,我國控製大氣保溫氣體排放的對策,一是大力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煤炭在能源中的比例,從而削減二氧化碳等氣體的排放量:二是積極改善能源結構,增加水電、核電的比重,開發利用新型綠色能源:三是努力減少農業(稻田)、畜牧業(反色動物,如牛)溫室氣體的排放;四是大力植樹造林,保護森林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