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漂移
大陸漂移的設想早在19世紀初就出現了,最初的提出是為了解釋大西洋兩岸明顯的對應性。直到1915年,德國氣象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的《大陸與海洋的形成》問世,才引起地質界的震動。在這本不朽的著作中,魏格納根據擬合大陸的外形、古氣候學、古生物學、地質學、古地極遷移等大量證據,提出中生代地球表麵存在一個泛大陸,這個超極大陸後來分裂,經過二億多年的漂移形成現在的海洋和陸地。
由於當時受對地球內部構造和動力學的知識局限,大陸漂移和動力學機製得不到物理學上的支持。魏格納學說的不幸遭遇在於他倡導大陸漂移的同時卻認為大洋底的穩定。直到他去世的20年後,拋棄洋底穩定不動的海底擴張學說提出,人們對大陸漂移的興趣又複萌了。
早期的世界地圖已清楚地表明非洲和南美洲相對海岸線的“鋸齒狀擬合”。遠在1801年,洪堡及其同時代的著名科學家們已經提出,大西洋兩岸的海岸線和岩石都很相似。魏格納首先提出,應該用深海中的大陸坡邊緣進行大陸擬合。凱裏證明,兩個大陸的外形在海麵以下2000米等深線幾乎完全可以擬合。布拉德等人借助計算機計算,發現無論用1000米或2000米等深線擬合的結果差別不大。複原擬合工作證明,各大陸可以通過複原形成一個超級大陸,即魏格納所命名的“泛大陸”。泛大陸是由岡瓦納大陸(南方各大陸加上印度)和勞亞大陸(北美和歐亞)組成的複合古大陸。
魏格納首次提出大陸漂移觀點時,許多證據來自他對古氣候的研究。他注意到,各大陸上存在某一地質時期形成的岩石類型出現在現代條件下不該出現的地區:如在極地區分布有古珊瑚礁和熱帶植物化石;而在赤道地區發現有古代的冰層。運用將今論古的原則,魏格納把冰川活動的中心放在當時的旋轉極附近,而珊瑚礁和蒸發岩分布的地帶放在赤道附近,用這種方法確定了各大陸當時的古緯度。對古緯度和現代緯度的比較,魏格納得出了大陸漂移的結論。
魏格納認為,大陸漂移對現代由海洋分隔的各大陸上動物群和植物群的顯著相似性提供了最好的解釋。使魏格納和以後的調查者們獲得深刻印象的一些例子有:南美和非洲都能見到的具有類似蠑螈的骨骼構造的淡水爬行動物中龍,它不可能遊過大洋;大西洋兩岸的古生代海相無脊椎動物化石組合很相似;南極洲三疊係中有許多陸生爬行動物的化石在其它大陸上同樣存在;二疊紀舌羊齒植物群(一個獨特的植物組合)的種子蕨化石,見於南方的各個大陸和印度。古生物學的證據曾引起過人們眾說紛紜的爭論,迪茨在1967年就人們爭論的證據發表了一篇評論,其中有霍爾登所作的若幹饒有趣味的圖群。
如今,這些爭論都已是曆史的陳跡,從這裏我們可以見到,以舊框架收集新事實隻是徒勞,用舊理論去解釋事實又往往導致荒謬。
南美、非洲、印度和澳大利亞的地層兩兩相似,使魏格納獲得了深刻的印象。大西洋兩岸所共有的地質現象更加證明這兩塊大陸曾經是連在一起的。
在北大西洋兩岸的兩塊大陸,有一條非常重大的古山係,被稱為加裏東山脈。如今在大西洋東岸的挪威看到的是山係的西段,這條山係通過愛爾蘭以後似乎淹沒在大西洋下。可是在加拿大的紐芬蘭則有一個古山係仿佛從大西洋裏爬上來,它和歐洲的加裏東山脈有許多相同之處。這個在北美出現的山係被稱之為老阿巴拉契亞山脈。魏格納認為北美的阿巴拉契亞山脈曾一度和歐洲的加裏東山脈相連。如果把大陸拚合在一起,就形成一條連續的山係。
岩石中含有磁性礦物,在地球磁場的影響下,岩石形成時就受到磁化,從而保存了它們形成時間和地點的地球磁場方向的古地磁記錄。通過對岩石所記錄的古磁場的傾向和傾角的測量,可以計算岩石形成時地球磁極的位置。
人們從各個大陸不同時代的地層裏測出幾千個古磁極的位置,連接任一大陸不同時期的古磁極的線,就是那個大陸的視極移曲線。將各大陸視極移曲線比較,調整的結果表明,在2億年前的所有大陸曾是一塊共同的大陸——泛大陸。魏格納最後卻因為尋找證據而去世了,他的屍體在第二年才被發現.
美國大峽穀
美國大峽穀
美國大峽穀位於美國西南部,亞利桑那州西北與猶他州、內華達州交界處凱巴布高原的三角地帶。由於科羅拉多河穿流其中,故又名科羅拉多大峽穀。這一大片隆起的高原,最深處達1500米,地形險峻綺麗,地質多由花崗石構成,色彩奪目,大峽穀是科羅拉多河的傑作,科羅拉多河流經大峽穀,將大峽穀分為北峰和南峰。南北峰相距隻有十英裏,但駕車需繞行5小時約215英裏。這條河發源於科羅拉多州的落基山,洪流奔瀉,經猶他州、亞利桑那州,由加利福尼亞州的加利福尼亞灣入海。全長2320公裏。“科羅拉多”,在西班牙語中,意為“紅河”,這是由於河中夾帶大量泥沙,河水常顯紅色,故名。”它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為受保護的天然遺產之一。
科羅拉多大峽穀的形狀極不規則,大致呈東西走向,總長349公裏,蜿蜒曲折,像一條桀驁不馴的巨蟒,匍伏於凱巴布高原之上。它的寬度在6公裏至25公裏之間,峽穀兩岸北高南低,平均穀深1600米,穀底寬度762米。科羅拉多河在穀底洶湧向前,形成兩山壁立,一水中流的壯觀,其雄偉的地貌,浩瀚的氣魄,懾人的神態,奇突的景色,世無其匹。1903年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來此遊覽時,曾感歎地說:“大峽穀使我充滿了敬畏,它無可比擬,無法形容,在這遼闊的世界上,絕無僅有。”
彩虹橋
彩虹橋不僅是世界上己知的最大天然橋,而且也是具有最完美形態和色彩的自然界傑作之一。它橫跨在美國猶他州紅岩沙漠區的峽穀之上。
該橋的頂部是一段幾乎完整的四分之一圓弧。它從山峽一側峭壁邊緣向上伸展,在另一側逐漸向下彎到峽穀底部,橋身內側平滑彎曲,好像一把茶杯柄。
這座優美、雅致的天然橋長94米,跨越85米寬的峽穀。橋頂寬10米,足夠築成一條馬路,從底部到頂部有88米,差不多有3個倫敦特拉法爾加廣場上納爾遜圓柱高度。或者說其高度足以容下美國華盛頓特區的國會大廈。
居住在該區的納瓦霍人又把這座壯麗的自然形成之物叫做“彩虹橋”,這既因為它的形狀像橋,又因為它具有粉紅。淡紫的奇異色彩,而且等到太陽快落山時又變成了紅色和褐色。他們相信這真是一條變成了石頭的彩虹。他們認為彩虹是宇宙的衛士,所以把該橋視為聖地。
在1963年以前人們隻能沿一條20千米長的不平坡道走到該橋。後來格倫峽水壩建成,它將科羅拉多河的水位抬高並將通往該河的91處峽穀用水灌滿。於是,現在人們可以乘船直抵距離該大橋數米處。
巴塔哥尼亞
巴塔哥尼亞
巴塔哥尼亞高原是阿根廷和南美洲的重要地區。西班牙語中,“巴塔哥尼亞”是“巨足”的意思。1519年,隨麥哲倫環球旅行到達今天裏瓦達維亞海軍準將城附近的意大利學者安東尼奧·皮加費塔,看到當地土著居民——巴塔哥恩族人腳著胖大笨重的獸皮鞋子,在海灘上留下巨大的腳印,便把這裏命名為巴塔哥尼亞。巴塔哥尼亞高原,自然環境獨具特色,礦產資源非常豐富,具有一定經濟基礎和巨大發展潛力。
1.獨特的自然環境:
巴塔哥尼亞高原北起南緯36°的科羅拉多河,南到火地島,西接安第斯山,東臨大西洋。麵積786938km2,占全國領土的28%,包括內烏肯、裏奧內格羅、丘布特、聖克魯斯4省和火地島區。是個自然地理環境比較獨特的地方。
巴塔哥尼亞西接安第斯山脈,雪峰與火山映照,冰川同密林交錯,辟有大量的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位於聖克魯斯省西南部冰川國家公園內的佩裏托·莫雷諾大冰川,高達3600m,綿延200km,冰層不停地移動斷裂,加上呼嘯盤旋的山風,公園裏充斥著雷鳴般的巨響。內烏肯省西北部拉寧國家公園裏有21個大大小小的湖泊和一座海拔3774m的拉寧死火山。這裏還保存著遠古原始森林,樹高幹粗,枝繁葉茂,蒼勁挺拔。巴塔哥尼亞地區,還分布著內烏肯省布蘭卡沼澤自然保護區、聖克魯斯省佩雷托·莫雷諾國家公園、火地島國家公園保留地、丘布特省瓦爾德斯半島國家海洋公園等壯美的自然景觀及保護區內的駱馬、兀鷹、美洲豹、海獅、海象、企鵝等珍貴動物。
巴塔哥尼亞東部則是以遼闊的台地為主的荒漠和半荒漠高原。自西向東作階梯狀傾斜,東部則以陡峭的懸崖直逼大西洋,受古代冰川及現代幹旱氣候的影響,地表多冰蝕穀、冰磧丘、冰緣湖積冰水沉積及多種風蝕、風積地貌。
巴塔哥尼亞氣候條件惡劣,素有“風土高原”之稱。受大陸麵積狹窄、居安第斯山背風位置及沿海福克蘭寒流等的綜合影響,荒漠直抵東海岸,但大陸性特征不很強烈,冬夏沒有極端的低溫和高溫,7月均溫0℃~4℃,1月均溫為12℃~20℃。降水稀少,全區年均降水量不超過300mm,並呈自西向東遞減趨勢。風力強盛,常吹時速超過110km的狂風,塵暴不斷。
巴塔哥尼亞水文狀況獨特,雖然荒漠廣布但內流區域狹小,內流區僅局限於內格羅河與丘布特河之間狹小地區。其餘地區河流因承受山地冰雪融水或冰蝕湖供給而成為過境外流河。但畢竟受幹旱氣候製約,眾多河流中僅有科羅拉多河、內格羅河、丘布特河河水充沛可航運、灌溉、發電。成為巴塔哥尼亞發展農、牧、林各業的河穀平原基地。
整個南美洲湖泊貧乏,但巴塔哥尼亞地區安第斯山脈東麓東側,冰蝕湖、冰磧湖廣布,大大小小共有300多個,構成南美唯一的重要湖群。
2.豐富的礦產資源:
特殊的構造基礎和複雜的地質條件造就了巴塔哥尼亞良好的資源環境和豐富的礦藏條件。巴塔哥尼亞是阿根廷最具美好開發前景的地區。
巴塔哥尼亞地區石油儲量大、分布廣。近年來又在沿海大陸架找到更多更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目前,以裏瓦達維亞為中心的巴塔哥尼亞地區已成為阿根廷最大的石油基地,產量占全國石油總產量的60%以上。
巴塔哥尼亞南端的裏奧圖爾比奧是阿根廷最大的煤礦區,阿根廷全國工業用煤幾乎全由這個煤礦供應。此外,巴塔哥尼亞地區的火地島、聖胡安及高原山脈區還蘊藏著豐富的泥煤。
巴塔哥尼亞中部地區有豐富的鈾礦,現已發現並已建成丘布特省的洛斯阿爾多貝斯鈾礦等3座鈾礦。丘布特省還蘊藏著豐富的鋁土,裏奧內格羅省的謝拉格朗德則有一座大鐵礦。此外,巴塔哥尼亞地區還有鉬、銅、鋅、鉛、石灰、耐火粘土和陶土等礦產。
3.起步的民族經濟:
巴塔哥尼亞地區擁有比較發達的畜牧業和水果蔬菜生產,基礎工業也從無到有、初具規模。它正在成為阿根廷重要的經濟增長點。
巴塔哥尼亞地區的西部安第斯山脈南麓東部台地,夏雨較多,牧草豐富,是阿根廷最大的養羊區,主要飼養毛肉兩用羊和毛用美利奴羊,養羊數量和羊毛產量占全國的50%左右。瓦爾德斯半島和卡馬羅內斯地區所產羊毛質地優良,在國際市場上享有盛名。近年來,在科羅拉多河和內格羅河峽穀引水灌溉,種植苜蓿,養牛試驗獲得成功,剪毛業、肉類冷藏加工業亦隨之發展。
內烏肯和裏奧內格羅峽穀地帶,光照充足,灌溉便利,是阿根廷的水果和蔬菜生產基地之一。水果有葡萄、桃、李、杏、櫻桃等,大部分水果加工後出口巴西,葡萄用來釀酒,產量居世界第三位。
巴塔哥尼亞林業資源豐富,這裏不僅有千年樹齡的原始森林,近年來,又增加了人工林,每年可提供原木板材100000m3。
巴塔哥尼亞有著漫長的海岸線,漁業資源十分豐富,阿根廷40%的漁業資源都集中在巴塔哥尼亞近海海域,這裏有名貴的鱈魚、鮭魚、鱒魚以及抹香鯨等,水產捕撈和加工也有一定的發展。
巴塔哥尼亞工業基礎較差,除礦產、石油、天然氣和石油化工外,僅有一些肉類冷藏、食品加工等工業。但這裏是人類學家、博物學家向往和進行科學考察的地區;現在已成為南極洲考察的基地和核能研究的中心之一。
4.美好的發展前景
巴塔哥尼亞是一個正在開發的地區。本世紀40年代以來,曆屆阿根廷政府都非常重視巴塔哥尼亞地區的拓殖、開發,製定和實行鼓勵各種有利於該地區發展的人口、資金、技術、物資、設備的遷移等政策,期望把它變成一個牧、農、工各業都很發達的地區,進而成為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新生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