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你要知道的自然奇觀(2 / 3)

這些鼓勵發展的方針政策主要有:一是製定優惠條件吸引內地居民和外國移民到這裏墾殖開發。二是鼓勵在這一地區發展工業,規定新建工礦企業,自投產之日起10年內免繳增值稅。三是鼓勵國內外私人資本勘探和開發石油與天然氣。四是大力發展巴塔哥尼亞地區旅遊和科學研究、考察事業。這些政策的實施,有力地帶動了巴塔哥尼亞地區的發展,也為它開辟了廣闊的發展前景。

巨人之路

巨人之路

在英國北愛爾蘭的安特裏姆平原邊緣的岬角,沿著海岸的懸崖的山腳下,大約有3.7萬多根六邊形或五邊形、四邊形的石柱組成的賈恩茨考斯韋角從大海中伸出來,從峭壁伸至海麵,數千年如一日的屹立在大海之濱。被稱為“巨人之路”。

巨人之路海岸包括低潮區、峭壁以及通向峭壁頂端的道路和一塊高地。峭壁平均高度為100米。巨人之路是這條海岸線上最具有特色的地方。這三萬七千多根大小均勻的玄武岩石柱聚集成一條綿延數千米的堤道,形狀很規則,看起來好像是人工鑿成的。大量的玄武岩柱石排列在一起,形成壯觀的玄武岩石柱林。它們以井然有序、美輪美奐的造型,磅礴的氣勢令人歎為觀止。“巨人之路”是世界自然奇觀。屬於世界自然遺產,也是北愛爾蘭著名的旅遊景點。

組成巨人之路的石柱橫截麵寬度在3~51厘米之間,典型寬度約為0.45米,延續約6000米長。岬角最寬處寬約12米,最窄處僅有3、4米,這也是石柱最高的地方。在這裏,有的石柱高出海麵6米以上,最高者可達12米左右。也有的石柱隱沒於水下或與海麵一般高。

站在一些比較矮小的石塊上,可以看到它們的截麵都是很規則的正多邊形。不同石柱的形狀具有形象化的名稱,如“煙囪管帽”、“大酒缽”和“夫人的扇子”等。

巨人之路的傳說:巨人之路又被稱為巨人堤或巨人岬,這個名字起源於愛爾蘭的民間傳說。一種說法說“巨人之路”是由愛爾蘭巨人芬·麥庫爾建造的。他把岩柱一個又一個地運到海底,那樣他就能走到蘇格蘭去與其對手芬·蓋爾交戰。當麥庫爾完工時,他決定休息一會兒。而同時,他的對手芬·蓋爾決定穿越愛爾蘭來估量一下他的對手,卻被麥庫爾巨人那巨大的身軀嚇壞了。尤其是在麥庫爾的妻子告訴他,這事實上是巨人的孩子之後,蓋爾在考慮這小孩的父親該是怎樣的龐然大物時,也為自己的生命擔心。他匆忙地撤回蘇格蘭,並毀壞了其身後的堤道,以免芬·麥庫爾走到蘇格蘭。現在堤道的所有殘餘都位於安特裏姆海岸上。

另一種說法中,巨人之路是愛爾蘭國王軍的指揮官——巨人芬·邁庫爾為了迎接他心愛的姑娘而專門修建的。傳說愛爾蘭國王軍的指揮官巨人芬·麥庫爾力大無窮,一次在同蘇格蘭巨人的打鬥中,他隨手拾起一塊石塊,擲向逃跑的對手。石塊落在大海裏,就成了今日的巨人島。後來他愛上了住在內赫布裏底群島的巨人姑娘,為了接她到這裏來,才建造了這麼一條堤道。

巨人之路的形成:從空中俯瞰,巨人之路這條赭褐色的石柱堤道在蔚藍色大海的襯托下,格外醒目,惹人遐思。但是是什麼樣的自然偉力造就了這一舉世聞名的奇觀呢?

現代地質學家們通過研究其構造,揭開了“巨人之路”之謎。“巨人之路”實際上完全是一種天然的玄武岩。白堊紀末,雛形期的北大西洋開始持續地分裂和擴張,大西洋中脊就是分裂和擴張的中心,也是分離的板塊邊界。上地幔的岩漿從中脊的裂穀中上湧,覆蓋著大片地域,熔岩層層相疊。

當時,北大西洋的主體位置已定,但它的邊界則處在形成和變化階段。北美大陸與亞歐大陸雖已分離,但現已分離的北美大陸和歐洲之間新形成的海道依然處在發展之中。大約八千多萬年前,格陵蘭的西海岸與加拿大分離,但東南海岸仍與對麵的不列顛群島西北的海岸緊緊相連。大約兩千多萬年後,這些海岸開始分離。這一係列的地質變遷,導致大西洋兩岸地殼運動劇烈,火山噴發頻繁。現在的斯凱島、拉姆島、馬爾島和阿倫島上,以及在蘇格蘭本島的阿德納默亨角和南部的愛爾蘭的斯利夫·加利翁、克利夫登和莫恩均有大的火山。這些古老的火山在其初期時景色一定十分壯觀,但有關當時的情況所留下的最重要的記錄就是洪水、高原和玄武岩。

大約五千多萬年前(即第三紀),在現在的蘇格蘭西部內赫布裏底群島一線至北愛爾蘭東部火山非常活躍,現今愛爾蘭和蘇格蘭兩島的熔岩高原就是當時大規模的熔岩流形成的。噴發出來的玄武岩是一種特別灼熱的流體熔岩。有記載,它的下坡流速每小時超過48千米。流體熔岩較容易散布於很大的麵積,於是就有“泛濫玄武岩”這一術語。它們形成的大塊熔岩遍布整個火山活動區。在印度的德幹高原也有類似的地質情況,在4000-6000萬年前,德幹高原形成了70萬立方千米的玄武岩熔岩。

一股股玄武岩熔岩從地殼的裂隙湧出,像河流一樣流向大海,遇到海水迅速冷卻變成固態的玄武岩並收縮,結晶,岩漿的凝固過程中發生了爆裂,而且收縮力非常平均,於是就形成了規則的柱狀體圖案,這些圖案通常成六棱柱。這種過程有點像泥潭底部厚厚的一層淤泥在陽光的暴曬下龜裂時的情景。玄武岩熔岩石柱的主要特點是裂縫直上直下伸展,水流可以從頂部通到底部。結果就形成了獨特的玄武岩柱網絡,所有的玄武岩柱不可思議的並在一起,其間僅有極細小的裂縫。由於火山熔岩是在不同時期分五六次溢出的,因此峭壁了形成多層次的結構。

“巨人之路”是柱狀玄武岩石這一地貌的完美的表現。這些石柱構成一條有石階的石道,寬處又像密密的石林。巨人之路和巨人之路海岸,不僅是峻峭的自然景觀,也為地球科學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賈恩茨考斯韋角的玄武岩石柱自形成以來的千萬年間,受大冰期的冰川侵蝕及大西洋海浪的衝刷,逐漸被塑造出高低參差的奇特景觀。每根玄武岩石柱其實是由若幹塊的六棱狀石塊疊合在一起組成的。波浪沿著石塊間的斷層線把暴露的部分逐漸侵蝕掉,石柱在不同高度處被截斷,把鬆動的搬運走,導致巨人之路呈現台階式外貌的雛形,經過千萬年的侵蝕、風化,最終,玄武岩石堤的階梯狀效果就形成了。

巨人之路的“親戚”遍及天涯海角:與“巨人之路”類似的柱狀玄武岩石地貌景觀,在世界其他地方也有分布,如蘇格蘭內赫布裏底群島的斯塔法島、冰島南部、中國江蘇六合縣的柱子山等,但都不如巨人之路表現得那麼完整和壯觀。

比如在蘇格蘭西海岸外的內赫布裏底群島的斯塔法島上,也有一個玄武岩石柱群。玄武岩石柱在島上大部分地區均發育良好,有一個很有名的巨大岩洞——即芬戈爾洞,幾個世紀來在詩歌和小說中均有文字描述它。而作曲家菲利克斯·門德爾鬆在1829年去該島的一次訪問中,被眼前的美景激發出靈感,創作了現在被稱作《內赫布裏底群島》的著名管弦樂前奏曲。

東非大裂穀

東非大裂穀

東非大裂穀是世界大陸上最大的斷裂帶,從衛星照片上看去猶如一道巨大的傷疤。這條裂穀帶位於非洲東部,南起讚比西河口一帶,向北經希雷河穀至馬拉維湖(尼亞薩湖)北部後分為東西2支:東支裂穀帶沿維多利亞湖東側,向北經坦桑尼亞、肯尼亞中部,穿過埃塞俄比亞高原入紅海,再由紅海向西北方向延伸抵約旦穀地,全長近6000千米。這裏的裂穀帶寬度較大,穀底大多比較平坦。裂穀兩側是陡峭的斷崖,穀底與斷崖頂部的高差從幾百米到2000米不等。西支裂穀帶大致沿維多利亞湖西側由南向北穿過坦噶尼喀湖、基伍湖等一串湖泊,向北逐漸消失,規模比較小。東非裂穀帶兩側的高原上分布有眾多的火山,如乞力馬紮羅山、肯尼亞山、尼拉貢戈火山等,穀底則有呈串珠狀的湖泊約30多個。這些湖泊多狹長水深,其中坦噶尼喀湖南北長670千米,東西寬40千米~80千米,是世界上最狹長的湖泊,平均水深達1130米,僅次於北亞的貝加爾湖,為世界第二深湖。

在1000多萬年前,地殼的斷裂作用形成了這一巨大的陷落帶。板塊構造學說認為,這裏是陸塊分離的地方,即非洲東部正好處於地幔物質上升流動強烈的地帶。在上升流作用下,東非地殼抬升形成高原,上升流向兩側相反方向的分散作用使地殼脆弱部分張裂、斷陷而成為裂穀帶。張裂的平均速度為每年2厘米~4厘米,這一作用至今一直持續不斷地進行著,裂穀帶仍在不斷地向兩側擴展著。由於這裏是地殼運動活躍的地帶,因而多火山多地震。

東非大裂穀是縱貫東部非洲的地理奇觀,是世界上最大的斷層陷落帶,有地球的傷疤之稱據說由於約三千萬年前的地殼板塊運動,非洲東部地層斷裂而形成。有關地理學家預言,未來非洲大陸將沿裂穀斷裂成兩個大陸板塊。

東非大裂穀分東西兩支。東支南起莫桑比克境內西雷河口,向北穿越肯尼亞全境,一直延伸到西亞的約旦河岸,全長5800公裏(一說6500公裏)。其中以肯尼亞境內的一段具有最顯著的地貌特征。這段峽穀長約800多公裏,寬50~100公裏,深450~1000米。裂穀兩側斷層崖壁陡峻,象築起的兩道高牆,穀深達幾百米至2000米,高差懸殊。首都內羅畢就坐落在裂穀南端的東牆上。茂密的原始森林覆蓋著群山,無數熱帶野生動物生活在群山的懷抱中,一座座高大的死火山屹立在群山之中,在火山熔岩中蘊藏著大批古人類、古生物化石,是地質學、考古學、人類學的寶貴研究資料。裂穀底部是一片開闊的原野,20多個狹長的湖泊,有如一串串晶瑩的藍寶石,散落在穀地。中部的納瓦沙湖和納庫魯湖是鳥類等動物的棲息之地,也是肯重要的遊覽區和野生動物保護區,其中的納瓦沙湖湖麵海拔1900米,是裂穀內最高的湖。南部馬加迪湖產天然堿,是肯重要礦產資源。北部圖爾卡納湖,是人類發祥地之一,曾在此發現過260萬年前古人類頭蓋骨化石。

裂穀地帶由於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是肯尼亞主要的農業區。東非大裂穀帶湖區,河流從四周高地注入湖泊,湖區雨量充沛,河網稠密,馬隆貝湖馬拉維南部湖泊。北距馬拉維湖南口僅19公裏。長29公裏,寬14.5公裏,麵積420平方公裏。水深10-13米。地處東非大裂穀南段,希雷河流貫。原為馬拉維湖一部分,因水麵下降而分出。富水產,漁業發達。有通航之利非洲起源說是目前的主流學說。科學家在東非大裂穀地帶發現了大量的早期古人類化石,尤其“露西”的骨架化石同時呈現了人、猿的形態結構特點。東非大裂穀帶也是非洲地震最頻繁、最強烈的地區。

在肯尼亞境內,裂穀的輪廓非常清晰,它縱貫南北,將這個國家劈為兩半,恰好與橫穿全國的赤道相交叉,因此,肯尼亞獲得了一個十分有趣的稱號:“東非十字架”。裂穀兩側,斷壁懸崖,山巒起伏,猶如高聳的兩垛牆,首都內羅畢就坐落在裂穀南端的東“牆”上方。登上懸崖,放眼望去,隻見裂穀底部鬆柏疊翠、深不可測,那一座座死火山就像拋擲在溝壑中的彈丸,串串湖泊宛如閃閃發光的寶石。裂穀樂側的肯尼亞山,海拔5199米,是非洲第二高峰。

這一帶是東非大平原,也是非洲地勢最高的地主,氣候溫和涼爽,雨量充沛,山清水秀,物產豐富,盛產茶葉、咖啡、水果、除蟲菊、俞麻等。在這裏,咖啡豆一年可以采摘兩次,茶葉一年內有9個多月可以每半個月采摘一次,除蟲菊全年中可以每10天至14天采摘一次,而俞麻成熟後天天可以收割。

東非大裂穀還是一座巨型天然畜水池,非洲大部分湖泊都集中在這裏,大大小小約有30來個,例如阿貝湖、沙拉湖、圖爾卡納湖、馬加迪湖、(位於東、西兩支裂穀帶之間高原麵上)維多利亞湖、基奧加湖等,屬陸地局部拗陷而成的湖泊,湖水較淺,前者為非洲第一大湖。馬拉維湖(長度相當於其最大寬度7倍,最深達706米,為世界第四深湖)、坦噶尼喀湖(長度相當於其最大寬度的10.3倍,最深處達1470米,為世界第二深湖)等。這些湖泊呈長條狀展開,順裂穀帶宮成串珠狀,成為東非高原上的一大美景。

這些裂穀帶的湖泊,水色湛藍,遼闊浩蕩,千變萬化,不僅是旅遊觀光的勝地,而且湖區水量豐富,湖濱土地肥活,植被茂盛,野生動物眾多,大象、河馬、非洲獅、犀牛、羚羊、狐狼、紅鶴、禿鷲等都在這裏棲息。坦桑尼亞、肯尼亞等國政府,已將這些地方辟為野生動物園或者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比如,位於肯尼亞峽穀省省會納庫魯近郊的納庫魯湖,是一個鳥類資源豐富的湖泊,共有鳥類400多種,是肯尼亞重保護的國家公園。在結眾多的鳥類之中,有一種名叫弗拉明哥的鳥,被稱為世界上最漂亮的鳥,一般情況下,有5萬多隻火烈鳥聚集在湖區,最多時可達到15萬多隻。當成千上萬隻鳥兒在湖麵上飛翔或者在湖畔棲息時,遠遠望去,一片紅霞,十分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