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為了房子透支生命還說的過去,為了換貸款壓縮自己的生活質量還劃得來,那麼另一種現象和另一種群體的出現,則顯得不倫不類了。那就是高檔墓地和“墓奴”。在我國,炒作墓地哄抬價格的現象愈演愈烈。任意打開一家墓園網站,其價格表上墓地價格少則數千元,多則幾萬、幾十萬。一家墓園網站上特別標注了一款最貴的墓地,價格是50多萬元,所附說明為:歐式設計,墓碑材質是漢白玉,占地麵積18平方米。粗略一算,這塊墓地每平方米的價格竟然高達2.8萬元。
在沈陽一家墓園裏,墓地被分成三六九等,有普通墓、高檔墓,還有豪華墓,一般普通墓都在幾千元到萬元,豪華墓價格差異最大,普遍都要在30萬元以上。占地也不同,普通墓一般占一平方米左右,而且墓與墓之間比較緊湊;豪華墓最大的能占地20多平方米,一般都有圍欄,有獨自區域,裝飾也較多。但是,“目前的這種價位並不是最高的,沈陽還出現過七八十萬元的‘貴族價位’,有的墓直接占據一塊空地或者一個山頭”。
活著的人買房子不容易,沒想到死了要買塊墓地也不輕鬆。這是目前國人生活的一個寫照。
“綠色殯葬”任重道遠,“厚養薄葬”應大力提倡
麵對有限的資源和不斷增長的需求,專家指出,“綠色殯葬”是化解這一難題的有效途徑。“綠色殯葬”就是不留墓、不立碑、回歸大自然的樹葬、花葬、草坪葬、壁葬等新型殯葬方式。
清明節無疑是最應該得到重視的一個節日,時刻不忘祖先不忘根,學會感恩和報答。殯葬協會的專家認為,當務之急,是要大力提倡“厚養薄葬”的良風民俗。現代社會更應該提倡“厚養薄葬”,盡量提高老人晚年的生活質量。隨著社會的發展,老人晚年幸福標準不再隻是吃飽穿暖,精神上的慰藉對於很多居住在城市中的空巢老人來說同樣重要。而這樣的“厚養”,恐怕遠遠要比“厚葬”來得更有現實意義。厚養薄葬能否取代薄養厚葬,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殯葬文化必然折射和映襯出一個時代社會文化的基本價值觀念以及其發展趨向。令人欣喜的是,文明祭掃方式層出不窮,鮮花拜祭、植樹祭、網上祭等文明的拜祭方式值得推崇。相反,每年此時,“厚葬厚祭”勞民傷財。“厚葬”不必要,“厚養”最重要——“厚養薄葬”才應該是我們應有的文明的殯葬觀。
姆潘巴現象
姆潘巴現象(Mupainmubar effect),又名姆佩姆巴效應,指在同等體積、同等質量和同等冷卻環境下,溫度略高的液體比溫度略低的液體先結冰的現象。
亞裏士多德、培根和笛卡爾均曾以不同的方式描述過該現象,但是均未能引起廣泛的注意。1963年,坦桑尼亞的馬幹巴中學三年級的學生姆潘巴經常與同學們一起做冰淇淋吃。在做的過程中,他們總是先把生牛奶煮沸,加入糖,等冷卻後倒入冰格中,再放進冰箱冷凍。有一天,當姆潘巴做冰淇淋時,冰箱冷凍室內放冰格的空位已經所剩無幾。為了搶占剩下的冰箱空位,姆潘巴隻得急急忙忙把牛奶煮沸,放入糖,等不及冷卻,就把滾燙的牛奶倒入冰格中,並送入冰箱。一個半小時後,姆潘巴發現了一個讓他十分困惑的現象:他放入的熱牛奶已經結成冰,而其他同學放的冷牛奶還是很稠的液體。照理說,水溫越低,結冰的速度越快,而牛奶中含有大量的水,應該是冷牛奶比熱牛奶結冰速度快才對,但事實怎麼會顛倒過來了?姆潘巴把這個疑惑從初中帶到了高中。他先後請教了幾個物理老師,都沒有得到答案。一位老師感覺他提出的問題怪異得近乎荒唐,就用嘲諷的口吻說:你說的這些就叫做姆潘巴現象吧!但執著的姆潘巴並沒有認為自己的問題很荒唐,他抓住達累斯薩拉姆大學物理係係主任奧斯波恩博士到他們學校訪問的機會,又提出了自己的疑問。這位博士並沒有對他的問題嗤之以鼻。回到實驗室後,博士按照姆潘巴的陳述做了冷熱牛奶實驗和冷熱水物理實驗,結果都觀察到了姆潘巴所描述的顛覆常識的怪現象。於是,他邀請姆潘巴和他一起對這個現象進行了深入研究。1969年,他和丹尼斯·奧斯伯恩博士(Denis G. Osborne)共同撰寫了關於此現象的一篇論文,因此該現象便以其名字命名。
“姆潘巴現象”真的能顛覆我們以往關於水結冰的常識嗎?四十多年來,許多論文與實驗試圖證實這個現象背後的原理,但由於缺乏科學實驗數據以及定量分析,至今沒有定論。
難以解釋的現象
最先肯定“姆潘巴現象”存在的那位博士在對其進行細致研究過程中發現,當把熱水放入電冰箱冷卻的最初時刻,熱水水體的上表麵與底部不存在溫度差,但一經急劇冷卻,溫度差就立即出現,其中初溫為70℃的熱水內產生的高低溫度差接近14℃,而初溫為47℃的熱水內產生的高低溫度差隻有10℃。這說明在凍結前的降溫過程中,較熱的液體的溫度差在一段時間裏大於相對較冷的液體的溫度差。但為什麼溫差大的水要先凍結呢?這隻能有一種解釋比較合理,那就是水體上表麵的溫度愈高,從上表麵散發的熱量就愈多,因而降溫就愈快,凍結也就愈快。這便是熱牛奶比冷牛奶先結冰的秘密。
但後來其他研究人員的實驗和上麵的實驗結果就不大相同了。有研究人員用純淨水反複做了類似實驗,結果始終沒有發現“姆潘巴現象”。還有對此感興趣的研究者通過實驗證實,隻有當冰箱內有顯著溫差、或牛奶含糖量不同、或糖沒有溶解、或做冰淇淋的液體中含有較多澱粉等非液體成分時,“姆潘巴現象”才會出現。這就是說“姆潘巴現象”是個別現象,其所包含的物理現象並不能否定我們的常識。
硬物作怪
美國華盛頓大學的喬納森·卡茨通過對姆潘巴現象的深人研究,捉到了隱藏其中的鬼怪。他證實,這種現象不但真實存在,而且造成這種現象發生的鬼怪也是真實存在的。不過,這其中的鬼怪隻是隱藏在水裏麵的一些尋常"硬物"。
在破解姆潘巴現象的過程中,卡茨把目光盯在了水上。我們知道,水在加熱過程中,一些隱藏在水裏的易溶硬物——碳酸鈣和碳酸鏡等碳酸鹽會被驅逐出去,形成沉澱物。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附在水壺內壁上的水垢,就是它們被驅出去的證據。而水在達到沸點以後,就會因硬物被絕大部分清除而軟化。卡茨發現,同樣是冷凍結冰,未經加熱的硬水在結冰過程中,由於其內部硬物作祟,使得硬水的冰點要比被加熱後的軟水冰點低一些,這就減緩了硬水結冰的速度。這一原理就如同下雪後向路麵撒鹽會防止結冰一樣,鹽的混入,會使雪的冰點降低,這樣,雪結冰的過程就拉長了。
但僅憑這個發現還不能直接破解姆潘巴現象,因為姆潘巴的同學們在做冰棋淋的過程 中,都先把生牛奶煮熟了。那為 什麼姆潘巴的熱牛奶會先凍結呢?
卡茨發現,原因還是出在水裏的硬物上:為了吃到可口的冰漠淋,他們都在牛奶裏加了糖,而糖實際上會使牛奶液體變硬。但同樣是煮熟、加糖的牛奶,熱牛奶液體的硬度實際要比冷牛奶的硬度要低一點,這個硬度的差異造成了它們冰點的差異,硬度較高的冷牛奶冰點相對要低些。這樣,冰點略高的熱牛奶自然要比冰點略低的冷牛奶要先結冰了。
當然,還有另外一個原因能夠降低低溫水的結冰速度,因為實驗證明 , 熱量從水中流失的速度取決於溫差,就是說在同樣的低溫環境裏,溫度相對較高的水比溫度相對較低的水散熱速度要快一些。換成牛奶,道理也是一樣。
那麼為什麼在眾多實驗中,姆潘巴現象不會每次都出現?卡茨認為,原因就在於試驗者一開始用的就是軟水。用同樣的軟水來做冷熱實驗,由於水的冰點都一樣,而且散熱速度的快慢對結冰速度的影響很微弱,所以姆潘巴現象就不那麼顯而易見了。
有科學家指出,卡茨的發現很可能不是姆潘巴現象的終極答案,但和目前現有的各種答案相比,這個答案還是最有說服力的。
擺脫常識束縛
現在看來,姆潘巴現象作為一個結冰特例 並沒有顛覆我們以往的有關常識,但它畢竟對我們的常識進行了一次激烈挑戰,豐富了我們對水的認識。
如果我們被常識束縛,硬把這個怪異現象當做荒唐現象來看待,那麼我們就不會對水在特殊條件下的結冰特點有新發現。相反,如果我們在尊重常識的同時,還善於擺脫常識的柬縛,我們才會有新發現。
還是以水為例,美國研究人員發現,用水分子可以做成水膜,這種水膜像蠟那樣能 起到防水作用。他們在鈾的表麵鋪上一層水膜,結果發現新潑上去的水就像雨點在打蠟的汽車上的表現一樣,很快被水膜趕走了。
還有,作為常識,人們都知道,水的冰點是0℃。但韓國一個科研小組發現,水在20℃時也可以凝結成冰。這些研究人員在使用掃描隧道顯微鏡觀察電子如何穿過一層水膜,到達水膜下的電極的過程中,獲得了這個意外發現。在觀察過程中,他們通過 檢測儀器顯示的異常數據得知,掃描隧道顯微鏡的帶電金屬尖端在水膜中上下震動時遭到阻礙。之所以會這樣,原因是下降中的金屬尖端下方的水分子瞬間凝固,形成了對尖端的阻礙。後來 經過反複實驗證實,隨著掃描隧道顯微鏡的帶電金屬尖端不斷下降,
它與水膜下麵電極的距離也就越近,而兩者越近,兩者之間 形成的電場就越強。當達到大概2個水分子距離的時候,在強電場作用下,水轉化為固體形態。
如果研究人員固守隻有降溫才能把水變成固體的常識,他們就很難獲得這個重大發現。
此外,以往我們認為水分子形象是互相手拉手像金字塔那樣的四麵體,而科學家最近對水分子的研究表明,它們的形象並非是單一的四麵體,而是多種多樣的。研究還發現,水還能凍結成13種典型的結晶體。
僅僅是司空見慣的水,就有如此多怪異的特性 , 自然界中一定有無數的怪異現象,挑戰著我們的常識。
姆潘巴現象產生的原因:
1.冰箱溫度並不均勻,如果姆潘巴將其冰盒正巧放在冷卻管附近,甚至與冷卻管相接觸,完全有可能熱牛奶比冷牛奶先結冰;
2.如果姆潘巴不喜歡吃甜,在冰淇淋中少放了糖,或者因為匆忙沒來得及攪拌、糖粒沉在盒底形成固體,實驗證明可先結冰;
3.姆潘巴自製的冰淇淋中不僅牛奶加糖,還加入了澱粉類物質,在其少放糖、少放牛奶時會先結冰。
4.擺放的位置靠近冰箱導熱管
什麼是赤潮
伴隨著浮遊生物的驟然大量增殖而直接或間接發生的現象。本來是漁業方麵的用語,並沒有嚴格的定義。水麵發生變色的情況甚多,厄水(海水變綠褐色)、苦潮(按即赤潮,海水變赤色)、青潮(海水變藍色)及淡水中的水華,都是同樣性質的現象。構成赤潮的浮遊生物種類很多,但鞭毛蟲類、矽藻類大多是優勢種。當發生赤潮時的浮遊生物的密度一般是102—106細胞/毫升。在日本近海淡水流入的內灣,自春至秋均有發生。近年,隨著城市和工業廢水的增加而出現了富營養化,在東京灣、瀨戶內海、有明海等赤潮頻繁發生。赤潮有時可使魚類等水生動物遭受很大危害,這是由於赤潮浮遊生物堵塞魚鰓,引起機械障礙,和它們死後分解,迅速消耗氧氣,水中氧氣不足,以及分泌有害物質等造成的,〔尤其是裸甲藻屬(Gymnodinium)和Olisthodiscus等為害甚大〕。一般以為是由於水不流動、富營養化、日照量增大和水溫上升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赤潮是一種自然現象,也是人為因素引起的。人類早就有相關記載,如《舊約出埃及記》中就有關於赤潮的描述:“河裏的水,都變作血,河也腥臭了,埃及人就不能喝這裏的水了”。在日本,早在騰原時代和鐮時代就有赤潮方麵的記載。1803年法國人馬克·萊斯卡波特記載了美洲羅亞爾灣地區的印第安人根據月黑之夜觀察海水發光現象來判別貽貝是否可以食用。1831—1836年,達爾文在《貝格爾航海記錄》中記載了在巴西和智利近海麵發生的束毛藻引發的赤潮事件。據載,中國早在2000多年前就發現赤潮現象,一些古書文獻或文藝作品裏已有一些有關赤潮方麵的記載。如清代的蒲鬆齡在《聊齋誌異》中就形象地記載了與赤潮有關的發光現象。
赤潮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海水中某些浮遊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爆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有害生態現象。赤潮是一個曆史沿用名,它並不一定都是紅色,實際上是許多赤潮的統稱。赤潮發生的原因、種類、和數量的不同,水體會呈現不同的顏色,有紅顏色或磚紅顏色、綠色、黃色、棕色等。值得指出的是,某些赤潮生物(如膝溝藻、裸甲藻、梨甲藻等)引起赤潮有時並不引起海水呈現任何特別的顏色。
隨著現代化工、農業生產的迅猛發展,沿海地區人口的增多,大量工農業廢水和生活汙水排入海洋,其中相當一部分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入海洋,導致近海、港灣富營養化程度日趨嚴重。同時,由於沿海開發程度的增高和海水養殖業的擴大,也帶來了海洋生態環境和養殖業自身汙染問題;海運業的發展導致外來有害赤潮種類的引入;全球氣候的變化也導致了赤潮的頻繁發生。
目前,赤潮已成為一種世界性的公害,美國、日本、中國、加拿大、法國、瑞典、挪威、菲律賓、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韓國、香港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赤潮發生都很頻繁。
首先,赤潮的發生,破壞了海洋的正常生態結構,因此也破壞了海洋中的正常生產過程,從而威脅海洋生物的生存。
其次,有些赤潮生物會分泌出粘液,粘在魚、蝦、貝等生物的鰓上,妨礙呼吸,導致窒息死亡。含有毒素的赤潮生物被海洋生物攝食後能引起中毒死亡。人類食用含有毒素的海產品,也會造成類似的後果。
再次是大量赤潮生物死亡後,在屍骸的分解過程中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環境,引起蝦、貝類的大量死亡。
赤潮的危害
赤潮對海洋生態平衡的破壞
海洋是一種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製約的複雜生態係統。係統中的物質循環、能量流動都是處於相對穩定,動態平衡的。當赤潮發生時這種平衡遭到幹擾和破壞。在植物性赤潮發生初期,由於植物的光合作用,水體會出現高葉綠素a、高溶解氧、高化學耗氧量。這種環境因素的改變,致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長、發育、繁殖,導致一些生物逃避甚至死亡,破壞了原有的生態平衡。
赤潮對海洋漁業和水產資源的破壞
赤潮破壞魚、蝦、貝類等資源的主要原因是:
1.破壞漁場的鉺料基礎,造成漁業減產。
2.赤潮生物的異常發製繁殖,可引起魚、蝦、貝等經濟生物瓣機械堵塞,造成這些生物窒息而死。
3.赤潮後期,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在細菌分解作用下,可造成環境嚴重缺氧或者產生硫化氫等有害物質,使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
4.有些赤潮的體內或代謝產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魚、蝦、貝類等生物。
赤潮對人類健康的危害
有些赤潮生物分泌赤潮毒素,當魚、貝類處於有毒赤潮區域內,攝食這些有毒生物,雖不能被毒死,但生物毒素可在體內積累,其含量大大超過食用時人體可接受的水平。這些魚蝦、貝類如果不慎被人食用,就引起人體中毒,嚴重時可導致死亡。
由赤潮引發的赤潮毒素統稱貝毒,目前確定有10餘種貝毒其毒素比眼鏡蛇毒素高80倍,比一般的麻醉劑,如普魯卡因、可卡因還強10萬多倍。貝毒中毒症狀為:初期唇舌麻木,發展到四肢麻木,並伴有頭暈、惡心、胸悶、站立不穩、腹痛、嘔吐等,嚴重者出現昏迷,呼吸困難。赤潮毒素引起人體中毒事件在世界沿海地區時有發生。據統計,全世界因赤潮毒素的貝類中毒事件約300多起,死亡3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