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言(1 / 1)

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是一個內涵豐富、外延寬廣的多元概念,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創造了各不相同的文化,形成了不同的文明。關於文化的定義,據說國內外學者竟有五百多種,但至今沒有一個被人們共同認可的科學界定。不過,有些學者認同這樣的說法:“文化是人類有意識所創造的一切物質、製度與精神。”並認為這個定義有幾個要點:1.人類在蒙昧時期的創造也是文化,如舊石器。2.自然界賜予人類的一切都不是文化,如山川土石。3.非人類所創造的不是文化,如蜜蜂所建的蜂巢,猴子塗抹的圖形等。總之,文化是人類所創造的東西,屬於上層建築部分。三晉文化,無疑屬於中國地域文化的一種。三晉文化的研究,不但可以為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新文化提供資料,還可以幫助人們了解有關地區社會經濟、政治的曆史狀況和社會風貌。鑒於此,我們在1988年8月經中共山西省委批準成立了“三晉文化研究會”。這是一個民間學術研究社團,它肩負著“研究三晉之文明,創造未來之新風”的重任。二十年來,我們組織和團結了省內外一大批專家學者,他們辛勤研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

山西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發祥地之一,華夏文明的中心區域,在悠久的曆史長河中,山西曾湧現出一大批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史學家、文學家、戲劇家、書法家、畫家、教育家、醫學家、佛學家、目錄學家、刻書家等,他們為國家的振興、經濟的繁榮、文化的昌盛、曆史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三晉文化是個博大精深的汪洋大海,倘若探求其真諦,把握不住它的淵源、主流、發展脈絡及重要特色,就抓不住根本。概言之,它的特色有四:三晉文化曆史悠久,積澱深厚,在曆史發展過程中對中國曆史和華夏文明的變革發展,有其特殊貢獻和獨特作用,此其一;山西南北自然條件迥異,風俗習慣不同,在曆史上又常常分屬不同民族的占領、不同政權的統治,因而自有不同文化的發展融合規律,此其二;山西山川形勢險固,東麵以太行山與河北、河南為界,南麵以黃河、中條山與河南為界,西麵隔著奔騰不息的黃河與陝西相望,北麵則與以萬裏長城阻隔的內蒙古為鄰,其輪廓像平行四邊形,素有“表裏山河”之稱,在全國省圖中較為端莊。這種地理形勢對三晉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必然產生影響,此其三;國保(寶)文物古跡為全國第一,現存元代以前的木結構建築占全國的70%以上,戲曲文物占全國的80%左右,這也是一大特色,此其四。

古今中外,文化傳統的源流路線和走向都是多元的,概莫能外。例如中國書院,在中國教育史上就是與官學、私學平行交叉發展的一種教育模式,它萌芽於唐末,鼎盛於宋元,普及於明清,改製於清末,是集教育、學術、藏書為一體的中高等文化教育機構。它與官學、私學有質的區別,但又與曆史沿革有相應的關聯。它分別吸收了官學、私學的長處,在更高層次的教育、學術基礎上,建立起具有教育與研究雙重職能的機構。自從書院出現以後,我國古代教育就發生了質的變化,從此,官學、私學和書院三者平行發展、相互影響,共同促進了我國古代文化教育的繁榮發展。書院教育是在中國曆史上存在了一千多年的教育製度,長期發揮其教育功能,創造和積累了寶貴的教學經驗和方法,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學者和其他人才,而且各時段、各地區和各書院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山西書院顯示出地方文化的曆史特色。這些都是應當總結和值得借鑒的。

過去我曾經提出這樣一個觀點:這些年來,由於省內外學者的辛勤拓荒和不輟耕耘,有關山西古代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重要成果。但與全國其他地域文化研究相比,差距是顯而易見的,主要是宏觀研究的理論和方法問題尚未滿足需求,迫切需要對一些重大課題做出進一步的歸納、概括、總結和升華,由此形成比較完整的理論和方法體係。現在山西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王欣欣同誌編著的《山西書院》正符合我們的要求。這部書的編著者很認真、很勤奮,自2005年在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山西曆代進士題名錄》之後,她又在工作之餘,積三年之光陰,查閱了全省幾百種地方文獻,完成了這部專著。此書共分四個部分:山西書院曆史概述、山西書院製度、山西省各市縣書院、山西曆代書院一覽表。對於山西書院的體製——包括概念界定、開辦經費、管理方式、人員配備、教習生徒、藏書祭祀以及影響等進行了全方位的研究,應當說這部專著填補了山西書院研究上的不足,實屬可喜可賀!

欣欣同誌約我作序,我欣然應諾,謹以上述漫談,權作為序。

2008年12月1日

於梅山塔下問龍堂

(李玉明現任三晉文化研究會常務會長,原係山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