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源翠屏書院後金時期,金狀元劉撝、右丞蘇保衡在渾源州城南7裏的翠屏山,創建了翠屏書院,並在此講學。
寧鄉龍泉書院在原寧鄉縣柳林鎮,據文獻記載,金大定元年(1161)曾敕賜“龍泉講院”匾額。
祁縣昭餘書院在祁縣城內,創辦於金代大定年間,遺址尚存。
絳縣涑陽書院在絳縣西20裏橫水鎮,金大定年間邑人呂士俊創建,置經籍於院,來學者廩食之。鄉裏子弟從者甚眾,金末廢。
宋代山西地區還建有鶴山、稷山、柯山、濂溪等書院,由於戰亂,多數書院都廢棄了,也無史料記載可查。
宋、遼、金時期山西書院的特點
1.山西宋、遼、金時期書院建設情況統計:遼代建1所,宋代建4所,金代建4所,共9所。這段時期山西與其他地區一樣,書院建設從無到有,其中官辦1所,其餘為民辦。說明官學是政府創辦,而書院則是“鄉黨之學”,是賢士大夫留意於斯文者所建也。宋代的書院是民辦主宰天下的時代,民間力量決定著書院的盛衰。
2.據《中國書院史》記載,宋、遼、金時期,全國有書院515所,山西不足10所。山西書院的創建未能像全國其他地區那樣普遍,數量不多,其原因有二:第一,山西地處宋朝北疆,是宋、遼、金頻繁交戰的前線和主戰場,國難當頭之際,兵刃交接之時,百姓流離失所,哪有心思辦學?動蕩的局勢和頻繁的戰亂阻礙了山西文教事業的發展,使得山西書院的建設落後於全國其他地區。第二,書院的創辦主要靠理學家來倡導和推動,這一時期尤其是宋室南渡之後,理學家們紛紛南遷,客觀上造成了山西人才的短缺,因而也難以大興書院。
3、元代山西的書院
元朝統治者比較注意保護書院製度,下令各行省恢複書院建設,積極引導理學北傳,興建或支持一些著名學者、官吏設置書院,書院的建設在地域上也由南方向北方推廣,以收聚人心,鞏固其統治地位。此時,山西已由邊陲變為腹裏,社會環境趨於安定,農業生產和手工業生產得到恢複與發展,社會經濟逐漸繁榮,為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在此基礎上,由於元朝書院保護政策的推動,山西書院的數量從少到多,不僅修複了長治的雄山書院和平定的冠山書院等一批舊書院,還新建了18所書院,形成了山西書院發展史上的第一次高潮。
元代山西書院的特點
1.元代全國共有書院406所,其中新建書院296所,山西新建了18所,在元代書院向北方推廣發展的時間裏,這裏還是書院發展的邊緣地區,數量雖不多,較之宋、遼、金時期已有長足發展,而且書院規模較大影響也較大,為明清時期書院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2.從書院的創建者來看,官民兼有,但民建書院占很大比例,說明元代山西書院作為一種私學組織,仍然依賴於民間力量得以保存與發展。
3.這些書院在創建中,也曾得到了各級統治者的關注和支持,如卜山書院就由皇帝禦賜匾額。滄溪書院由知縣白謙創建並籌措經費,購置圖書。平定冠山書院為呂思誠所建,並捐贈圖書萬餘卷,被稱為呂公書院。
4.元朝山西書院主要分布在太原周圍和晉南、晉東南一帶,正好契合了晉文化發展的曆史過程。
4、明代山西的書院
1.明初至成化年間
元末明初,由於戰亂和經濟凋零,山西的書院不毀則廢,書院的發展又一次停滯不前。明朝建立之初,隨著封建集權統治的加強,明朝初期的文教政策的重點放在舉辦官學和提倡科舉方麵,對書院采取漠視的態度,朱元璋雖然曾下令修複山東曲阜尼山、洙泗兩所書院,但隻是尊崇儒學的一種表示,並非真正重視書院。明初洪武至成化(1368—1487)年間,官學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相反,書院卻處於沉寂狀態,在長達100多年的時間裏,書院發展緩慢,僅修複了平定的冠山書院,新建了6所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