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山西書院曆史概述(1)(3 / 3)

2.弘治、正德年間

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漸將官方學校作為取得應試資格的場所,鶩馳科舉,不肯向心專學。一些有誌於學術研究的學者紛紛創建書院,講學授徒,傳承學術。明朝幾個學派的大師,如曹端、薛宣等人創辦書院,進行講學和研究,對山西影響頗大,促進了山西學術空氣的活躍。弘治、正德間山西書院建設擺脫了百餘年來的沉寂狀態,開始複蘇並逐漸進入發展高潮。在地方官的主持下,山西修複了一些前代書院,如臨汾晉山書院、蒲州首陽書院、黎城滄溪書院。同時又創建了一批新書院計有14所:

3.嘉靖、萬曆年間

嘉靖時期,由於湛若水、王守仁的“心學”以及薛宣理學一派,還有以呂柟為代表的關中之學等學派並存,學術大師四處講學,刺激了明代的思想界,導致了思想的活躍,也帶來了教育方麵的變化。各學派都把書院作為傳播自身學說的重要途徑之一,雖然這類書院以講學為主旨,但它們本身在所希望達到的目標上,則與儒學教育殊途同歸,因此也就得到了官方的讚同,極大地推動了各地書院的建立。使書院衝破沉寂,發展迅速,至嘉靖年間達到鼎盛。明朝統治者先後掀起了四次禁毀書院的運動,前三次運動中,全國共禁毀書院64所,其中就包括山西太原的三立書院和運城的河東書院;但每次都是禁而不止,書院重建的速度也很快。嘉靖十六年(1537)明朝統治者第一次禁毀書院。當時所禁止的書院,其實僅限於湛若水、王守仁及其門徒所創立的書院,明朝統治者第二次查禁書院,是在嘉靖十七年(1538)針對官員擅自將衙門改建的書院,以及那些私自建立的書院。因此嘉靖十六年(1537)以後,書院的建設顯然較以前有所減少,這種情形,應該和這兩次對私創書院的禁止有關。

在嘉靖的45年中,全國新建的書院高達657所,居明代各朝新建書院之冠。山西書院發展也達到了高峰。書院遍布全省各地,很多縣份建有兩所以上的書院。

第三次禁毀書院是在萬曆七年(1579)張居正明確地對書院的設置進行了限定,他反對“別標門戶,聚黨空談”,擔憂書院講學“徒侶眾盛,異趨為事”。在張居正大權在握的萬曆前十年中,書院一直處於被抑製的地位,有些書院確實被禁毀,如正學書院——明嘉靖十三年(1534)由巡鹽禦史餘光視鹺河東時建,在創辦44年後,趕上張居正禁毀天下書院,它就被毀廢了。更有不少書院名毀實存,以各種方式得以延續,如山西的河汾書院——萬曆七年(1579)停辦,二十一年(1593)巡撫魏允貞建“三立祠”,實際上恢複書院活動,不久便改稱“三立書院”。又如運城的河東書院,萬曆八年(1580)將書院改名三聖廟得免於毀,十三年(1585)更名崇聖館,十六年(1588)更名育才館,清初恢複河東書院的名稱。也有一些書院根本未受觸動。但總的來說這個時期所建書院不多。萬曆十年(1582)張居正去世後,張居正的反對者們以禁毀書院作為他的罪狀之一,建議修複全國各地的書院。因此又掀起一輪建設書院的高潮。

嘉靖至萬曆年間,山西各地新建了大批書院,其中有些書院我們無法從史籍中了解到它們具體的興建時間,但各地方誌中確有記載,它們大多數建於嘉靖、萬曆時期。

嘉靖至萬曆間的近百年中,山西各地除新建了大批書院外,還於嘉靖三年(1524)修複榆次源池書院,萬曆四十二年(1614)修複汾陽卜山書院兩所前代書院。嘉靖、萬曆年間,山西書院的發展達到極盛,山西書院發展臻於成熟,形成書院發展史上的第二次高潮。

4.天啟、崇禎年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