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選址於“形勝”之處書院的選址被看作是“興地脈”、“煥人文”的象征,人們相信“地靈”與“人傑”是相輔相成的。因此無論是朝廷或地方政府撥款營建,還是地方士紳斥資營建,都對書院的選址極為重視,一般由官紳、士人和匠師共同推敲商定。到了清代,山西書院以風水擇址的風氣較前代更甚,這主要是因為清代山西書院多以官立為主,書院成為科舉的預備學校,以風水之勝求文章之勝,所謂“悟風水之渙我以文章也”。據載,臨縣知縣莫友仁建鳳山書院,就因為“此院跨西山之麓,東有梯雲諸山為之向,尤跨勝地,占奧區,宜乎科名顯達,甲於郡屬”;聞喜香山書院,由知縣李遵唐親自踏勘院址,陳擇地一區,其境“有案山屏立於前,三台拱照於右”,“勢厚而不露,氣秀而能融”,在此建書院,以“以培地靈而育英俊”忻州秀容書院,選址於城西南高地,與州城“西靠龍崗,東俯馬川”的形勢相契合,被風水師譽為形勝之地。猗氏涑水書院,原在縣城北隅,乾隆三十年(1765)猗氏知縣史湛以“書院利於巽方,今乃在坎,宜移置之”。將涑水書院移建城內東南角高地,並更名為郇陽書院。書院在選址過程中,自然景觀和風水格局往往“魚”與“熊掌”可以兼得,形成自然景觀和風水文化和諧統一的模式。
8.利用舊官署或民居改建而成山西地瘠民貧,經費拮據,往往采用修舊利廢、因地製宜的方式來建立書院,如省屬河汾書院,就是利用原巡撫衙門舊址建立的;府屬令德書院是在太原府署之北寶賢堂舊址上籌建的;徐溝梗陽書院,是在徐溝縣清源城原巡署西即舊典史署原址上建立的;靈丘太白書院,就參將署遺址創建;朔州鄯陽書院,由巡撫台改建而成;壽陽書院由舊察院行署改建而成;長子廉山書院,在縣察院舊址創建;沁州銅鞮書院,在明察院廢址創建……以這種方式建立的書院在山西數量很多。
5、書院的建築
書院既是進行社會教育活動的場所,又是供奉、祭祀儒學先輩大師的殿堂,而且還是收藏經典古籍的地方。書院建築是書院文化的物化載體,作為與中國文人階層聯係最緊密的教育場所,它更多地反映了中國文人的建築觀念和美學情趣,在建築文化內涵、藝術特色和審美風格上具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可以說,較之其他的官式或民間建築,書院建築更為集中地反映出中國傳統的文化思想。書院建築門類很多,有宮、廟、殿、堂、樓、舍、軒、齋、廊、壁、閣、闕、門、台、亭、榭、坊、橋、園等。按其性質和用途,可分為祭祀型建築、講學型建築、藏書型建築、生活居住型建築和憩息型園林建築。書院建築形製沒有定式,富有變化,有很多書院的建築布局是因地製宜的。
山西書院建築文化是三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山西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息息相關,具有鮮明的地域特點。與其他省市相比,山西書院建築除了大多采用四合院的平麵形式外,還吸收了山西其他建築類型如民居、宗祠等的處理手法,在建築形態、空間處理、裝飾裝修等方麵頗具山西地方特色,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和美學價值。
1.樸實典雅的風格書院建築首先是一種文人文化,因而不可避免地帶有知識分子文化審美的各種表征。書院景觀的格調皆崇尚自然,取景於自然,不求雕飾和華麗,講求寧靜致遠,清幽淡雅。山西書院一般以磚木結構為主,較少雕飾彩繪,點綴淡雅,因而顯示出樸實自然之美,突出地反映了文人的建築觀點。
2.規整對稱的造型對稱安排、秩序井然的手法是中國古代建築文化的一大特色,受傳統文化審美意識影響,山西書院建築一般采用南北中軸線,左右對稱,主次分明等一整套的傳統建築布局模式,以講堂為中心,將大門、講堂、祭祠、藏書樓按空間序列依次排列在中軸線上,形成一組多重院落,突出書院“三大事業”的主導地位。小型的書院一般為二進或三進式。二進式的書院,第一進為儀門,第二進為講堂,講堂後附設祭堂。三進式的書院如徐溝金河書院,各院落和建築之間以牆、門、廊等相連。師生日常起居生活所用的齋舍等則結合院落對稱地布置於兩廂,遊憩部分則因地製宜,靈活配置。書院這種嚴謹而又和諧的群體布局模式,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如榆次鳳鳴書院處於文廟右側,符合禮製中“左廟右學”、“以左為尊”的要求。書院坐北朝南。主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為:大門、四達樓、南廳、硯水湖、兩賢祠、化成堂、藏書樓。其中,硯水湖貫穿於主軸線,湖水麵積達4800平方米,為書院顯著特色。在主軸線東西兩側配有牌樓、祭壇、水井、水齋堂、豐禮齋、詠花軒、思源亭,這些建築沿湖而建,部分以遊廊相連。硯水湖是書院園林重要景觀,整個書院以硯水湖為中心,沿湖四周環列建築,從而形成一種向心、內聚的格局,屬於典型的園林式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