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山西書院製度(2)(1 / 3)

2.以境內名山大川為名諸如清徐金河書院、太穀鳳山書院、交城卦山書院、靈丘太白書院、渾源翠屏書院、平定冠山書院、左權山書院、興縣嵋山書院、永濟王官書院、聞喜香山書院、鄉寧鄂山書院、應州龍首書院、長治雄山書院、夏縣涑水書院等等。如安邑秀山書院,因在縣治東郊,其地“左峙條嶺,右繞河渠,雉堞屏其前,茂林擁其後”,所以顏其匾曰“秀山書院”。襄汾姑汾書院,因汾水環其左,姑山峙其右而得名。屯留傳經書院更名麟山書院,是因為“三嵕山,一名麟山,鼎峙邑西北境,最為靈奇,取名以此,固將一邑蔚秀之氣,而儲自裏社,達於朝廷者也”。沁水碧峰書院,縣城北有碧峰山以“取其方位在東,受氣最先,且居本邑雄勝,有拔地倚天之象也”。平遙古陶書院改名為超山書院,取境內東南巽方位有超山聳立,足以促進本縣文風文運高長之意。隰州紫川書院,取名紫川,是因為紫川水發源於縣境之內,以“西流之水主文主貴,故洙泗之水皆向西,紫川西入於河,靈秀之所鍾必有時而發”,其意不隻是表明它的所在,更有吉祥的含義。

3.以鄉賢名宦或創建者命名諸如平定呂公書院、陵川棣華堂書院、沁州吳文端公書院、河津文清書院、夏縣溫公書院等。如寧武府寧文書院之所以取名為寧文書院,是因書院為右都禦史文登叢創建,為了紀念文登叢“施教之誌”,取其姓氏“文”,命名為寧文書院。又如解州元代人歧裕齋,以學行鳴,隱居不仕,於所居建孔、顏、曾燕居堂及學舍,誦讀課士其中,故人稱裕齋書院。

4.以儒學典訓命名如稷山思文書院取《詩經》“思文後稷,克配彼天”之語。靈石修身書院,取《禮記·大學》“欲齊其家者,必修其身”之義。

5.以書院原址命名如太原縣晉溪書院,原址初名晉溪園。興縣嵋山書院,是用孫昌源廢宅一區所建,在小峨嵋山下,因而得名。陽城縣鏡山書院,則是知縣王正茂購買本縣人士田六善的鏡山堂遺址,改建為書院,故名鏡山書院。長治蓮池書院,原名沁水,取育才之心,如蓮池泉水深廣之意,後改為蓮池,是因蓮花池,本是一處園林。

6.以曆史故事命名如太原縣桐封書院的得名,源於“桐葉封弟”的故事。榆次鳳鳴書院的得名,源於“鳳集於榆次”的傳說。據傳西晉時,荀藐任榆次縣令,政績清明,百姓安居樂業。鹹寧二年(276)天降鳳凰,落於榆次,轟動全國。書院取名“鳳鳴”,意為教誨學子以荀藐為榜樣,讀書時心係百姓。晉城回轍書院,建在縣南關天井關,因“孔子回車”的故事而得名。稷山杜陵書院,院址在稷山縣小杜村,小杜村舊有廟,相傳為唐杜甫(子美)讀書處,“題為杜陵書院,所以述先賢、召來學也。”又如永濟首陽書院,尚書議曰:“首陽山,名山也;伯夷叔齊,古賢人也,宜可以先賢故事立書院。郡治東南有山曰首陽山者,伯夷叔齊兄弟讓國而逃,諫伐而死,孔子曰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即謂此也。”於是賜額“首陽書院”。

7.以寓意命名如太原縣尋樂書院,以其《尋樂大旨》為辦院宗旨,要求授業者引導從學者博學經史詞章,並重經學訓詁、考證,以求聖賢治學之樂趣,因此命名為“尋樂書院”。岢嵐州雞鳴書院,取“雞鳴而起,孳孳為善”之意。寧武鶴鳴書院,取意於“考寧武郡治,翼以左右郛,古名鳳城,鶴與鳳為同侶,昔唐鳳閣侍郎杜景佺文章知識,時好鶴鳴雞樹易之中孚,雲:鶴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與爾糜之。公心之所期於士者,意在斯與?”五台崇實書院,以“事有基則易集也,顏其額曰‘崇實書院’,欲其顧名思義也”。汾陽仰高書院,寓意“宜仰子夏之文、狄公之武也”。芮城樂善書院,取義“行之善而樂之也”。曲沃橋山書院,取義《尚書·櫬材》:“伯禽與康叔,朝於成王,見乎周公,三見而答之,乃問於裔子。曰:南山之陽有木名橋,南山之陰有木名櫬,橋木高而仰,櫬木晉而俯。橋者父之道,櫬者子之道也。”《先天集》詩二:“橋櫬風流滿腹經,桂花香裏識魁名”。靈石王家書院取名為“桂馨”,意在期望王氏子孫金榜題名,一舉折桂,文氣有如丹桂的馨香般綿延不絕。

8.以環境特色命名如平定槐音書院,起初欲名梵宇書院,後因附近古槐參天,濃蔭蓋地,山風時至,聲動疑為絲竹音,因而直隸總督那彥成(1763—1833)題額“槐音書院”。平遙卿士書院,是為紀念周宣王時卿士尹吉甫最先修建平遙古城而得名。聞喜義倉書院,是因為“此倉與學並建,亦猶教養兼資之遺意”。

9.皇帝賜名或官府賜額如金大定元年(1161)敕賜永寧州“龍泉講院”匾額。元至正十年(1350)汾陽人樊宗英世居卜山下,建祠請於朝,得敕額“卜山書院”。永濟首陽書院,元至正三年(1343)河中人王無矜與弟無伐,願以所居設立書院,尚書議曰:“首陽山,名山也;伯夷叔齊,古賢人也,宜可以先賢故事立書院。”(郡治東南有山曰首陽山者,伯夷叔齊兄弟讓國而逃,諫伐而死,孔子曰,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即謂此也。賜額“首陽書院”。長治藩府書院,敕賜“勉學書院”。交城縣積秀書院,是因為從明末到清初,武姓文武庠生積至100餘名,於是地方有司旌其名曰“積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