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山西書院製度(1)(1 / 3)

1、書院的界定

1.書院之名“書院”名稱的由來,要追溯到唐朝。唐開元年間,國家富庶,經濟和文化空前昌盛,唐玄宗任命學士馬懷素為修書使,專門負責國家圖書,並且組織了一批文士在乾元殿整理編輯國家藏書,還委派了官員負責管理,設立了乾元院。次年,乾元院改名麗正書院。開元十三年(725)唐玄宗設宴召集張說等人飲酒,唐玄宗非常高興,當眾宣布:“朕和眾賢士在這裏飲酒歡樂,就叫集賢吧。”於是麗正書院更名為集賢殿書院。唐玄宗任命張說擔任集賢院學士,管理書院事務。此時的書院就其性質而論並非教育機構,而是藏書、校書的圖書館。因此一些讀書人也將自己收藏圖書和治學的書齋、書室取名為“書院”。為什麼讀書人對“書院”二字情有獨鍾呢?原來從漢朝起,私人講學授徒的地方一直稱為“精舍”,或者叫“精廬”。東漢時佛教傳入中國,到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起來,佛教的經師們借用名稱,把傳經授徒的地方也叫做精舍、精廬。這樣混同起來,弄得僧俗不分,釋儒難辨,不知道精舍、精廬是哪一家的。而自視為正統的儒學先生們極不情願同僧侶們共用這一名稱,感到用“書院”來命名治學讀書、講學授徒的場所比較恰當,於是,用書院取代了先前的精舍、精廬。

唐代有一些私人創建的書院,它們大多是一些退避、隱居的儒家士大夫個人讀書治學的場所。山西也有稱之為書院的私人讀書處,如費君書院,在永濟縣中條山太乙峰下,邑人費冠卿讀書處。楊巨源有《題五老峰下費君書院》詩傳世。還有唐憲宗時(806—820)介休綿山的靜林書院,相傳為唐令狐楚讀書處。根據書院的定義,它們並不具有作為正式教育機構的性質,都不能稱為真正的書院。但其中的一些文化特征、功能與後世的書院有重要的聯係,也說明早期的書院絕大多數以讀書為主要功能。

2.書院之實五代十國時期,連年戰亂,官學廢弛,卻為民間私人興辦書院提供了機緣。人們要讀書求學,沒有官學可入,可以進入書院學習,這就為書院的發展創造了條件。當時,書院的數量雖然還不是很多,規模也不算大,但是由於有講授活動,書院已開始向私立教育機構的轉型。宋初,統治者仍在忙於軍事征討,無暇顧及興學設教,於是私人講學的書院遂得以進一步發展,形成影響極大、特點突出的教育組織。書院之實源於私學,與春秋學宮、漢代精舍一脈相承,吸收唐代修書院、讀書處的優長,五代時完成了傳統私學向書院的過渡,北宋時步入成熟發展期。

書院的興起,打破了學校單純官辦的傳統,開啟了書院教育與官學並行發展的教育體製。書院作為古代教育中出現的一種製度化的私學體製和教育組織形式,具有鮮明的私辦的自主性質,但又不同於古代的私人講學,二者有明顯的區別:過去私人講學沒有固定的校舍,一般都是以私人住宅為依托,書院已形成教學、藏書和祭祀三大事業的完備規製;私人講學沒有固定的經濟作長期穩定的支撐,書院一般都有穩定可靠的經濟來源;私人講學沒有嚴格的教學計劃和相應的規章製度,具有極大的隨意性,而書院則有明確的辦學方針、施教係統和製度;書院是一種大規模的教學設施和教學活動,是私學發展的一種高級形態,是在係統地綜合和改造傳統官學和私學的基礎上,建構的一種不是官學但有官學成分,不是私學又吸收了私學長處的新的教育製度,它是官學與私學相結合的產物。自書院出現之後,我國古代教育出現了官學、私學和書院三足鼎立的格局,促進了我國古代文化教育的發展和繁榮。

山西書院出現較晚,據今天能見到的史籍記載,萌芽於北宋時期。但是進行私人講學的活動早就開始了。山西最早進行私人講學活動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卜子夏。卜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又稱卜子,是孔子的學生。孔子死後,卜子夏在他的故鄉西河講學,開創了山西曆史上私人講學的先例;東漢時期的介休人郭泰,字林宗,也曾在家鄉“閉門教授,生徒數千”;隋唐時期的河東龍門人文中子王通,字仲淹,他的“河汾講學”,也屬於私人講學,那時還沒有書院這個名稱,但對山西書院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明正統八年(1443)薛宣被削職後回到家鄉河律,繼續從事理學研究。他廣招門徒,設館教學,史稱“河汾授徒”。從秦楚吳越各地奔湧而來的學子齊聚河汾,河汾之地成為學術研究的中心。薛宣一方麵傳授給他們必要的知識,另一方麵向他們闡釋自己的學術見解,並且相互辯論,尋幽探微,漸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河汾學派”。後來薛宣退休還家後,再一次聚徒講學,直到天順八年(1464)去世。薛宣設館教學,並沒有用“書院”之名,但實質上具備了書院的性質。薛宣去世20年後,在他當年設教的地方,後人才創建了“文清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