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山西書院製度(1)(2 / 3)

2、書院的類型

書院在千餘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各種各樣的類型。在山西境內,有家族書院、鄉村書院,以及縣、州、府、省各級地方書院,明代還有藩府書院。

1.家族書院如太原晉溪書院、榆次常家的石芸軒書院、陽城陳家的止園書院、陵川郝家的棣華堂書院、洪洞劉家的萬安鎮書院。中國傳統社會的價值觀是以倫理為本位的,核心是人倫關係,其出發點則是家庭。家族書院的特點:一是家族性,其創辦經費是家族提供的,其主持院務者為家族成員或受聘於家族成員,其服務對象為家族成員的後代,有時也會接收他姓子弟或從遊之士,但不是通例,影響不了其屬於家族的性質。二是以教學授受為主要任務。開辦家族書院的目的很明確,很專一,就是為了培養下一代,使其具有較高的文化知識、良好的道德素養,從而提高家族的總體素質。一般說來,家族書院就學的學生為族中子弟,年齡都不大,有的教學程度不高。但也有一些家族書院,卻能進行較高層次的教學或研究,培養出不少優秀人物。如明清兩代的陽城陳氏止園書院,由於重視教育,陳氏家族科甲鼎盛,人才輩出,從書院走出登上仕途的陳氏子弟共有38人,其中舉人19人,進士9人,6人入翰林,享有“德積一門九進士,恩榮三世六翰林”之美譽,逐步成為山西的文化巨族,陳廷敬是其中的傑出者。榆次常家石芸軒書院,是一所培養族中子第的書廊學府,培育出了許多研究經史和在書法、繪畫方麵有較深造詣者,使整個家族書香滿溢、人才濟濟,形成了商、儒轉型。

2.鄉村書院凡書院建於鄉村而不屬於一家一姓者,或由某個有力之人單獨創建以教鄉人;或是由邑人、鄉人、邑紳、鄉紳為主倡建,眾人響應共襄其成;或是由官府創建於鄉村者,都屬於鄉村書院。這類書院在山西境內為數不少,分布較廣。最早大力提倡創辦鄉村書院的為北宋時著名的程朱理學奠基人程顥,他於治平四年(1067)任晉城縣令,最突出的功績是倡辦鄉村書院。他針對晉城飽經戰亂,窮鄉僻壤,民風淳樸而文化落後的狀況,大力倡導辦學,在全縣建立鄉校72所。現在晉城市區北的古書院村,就是因程顥在那裏親自設教講學而得名的。數量最多的為芮城縣,有考盤書院、躍龍書院、弦歌書院、樂善書院、歸儒書院等。鄉村書院是書院的一部分,成為唐宋以來中國廣大農村地區最主要的文化教育組織,承擔了中國古代社會普及教育的任務。

3.藩府書院見於明代,如晉藩養德書院、晉藩敏學書院、沈藩勉學書院。藩府號稱王者,雖涉足書院,但除了講學之外,主要以刻書為務,出版了一批至今仍稱善本的書籍。出書最多的當屬勉學書院了。在山西藩府書院中至今除了其所刻的著作之外,我們很難找到其活動的資料了。

4.與鹽池相關的書院如明正德九年(1514)巡鹽禦史張士隆創建河東書院後,明清曆屆河東鹽池的官員都十分重視這所書院的建設,乾隆年間運使沈業富修複,道光二年(1822)鹽法道續捐經費大加修葺,定陝豫商籍及河東三十六屬民籍生童,均準送書院肄業。還有明天啟三年(1624)禦史李日宣為其老師曹於汴講學而建的弘運書院,後專為“商籍生童肄業之所”。康熙五十八年(1719)河東道和明詳準,將藩庫存儲的鹽池生息銀撥歸弘運書院作為經費。所以運城以鹽務專項為依托建立的書院影響很大,這是當時其他州縣不能相比的。

5.縣、州、府、道、省各級書院宋代的書院,都是私人創建的講學處所,元代書院仍以民辦為主,明代則大量變為官辦。到清代,進一步加強了書院的官學化。清朝時山西的書院大部分是地方官創辦的,書院的層次逐漸明顯,形成了省、道、府、州、縣、鄉不同層次等級的書院。如省城有4所書院,晉陽書院為省屬,崇修書院為太原府屬,漢山書院為陽曲縣屬,令德書院由巡撫創辦,委托冀寧道負責管理。運城的河東書院和弘運書院屬於河東道,而設於蒲州府治的另一個河東書院和設於永樂鎮的蒲陽書院,則屬於蒲州府;敬敷書院屬於永濟縣。

(1)縣級書院:這些書院絕大多數創建於縣城或城郊風景名勝之地,由各地知縣創建,宋元時此類書院大量出現,明清之世則成普及之勢。在山西境內,除了個別的縣如嵐縣、山陰縣沒有設立書院外,其餘縣都建有這一類書院。縣級書院學生的來源主要是一縣所轄範圍之內的生徒,其院舍修建、山長聘任、生徒選擇,一般由該縣的行政長官決定。

(2)州級書院:唐代沒有州級書院的記載,宋代以後開始有州級書院。山西境內大多州都建立書院,由州官創建,招生的範圍擴大到所轄各縣,擇優錄取生童入院肄業。從理論上講,生童的程度要高一個層次。如岢嵐州蘆陽書院,渾源州恒麓書院,忻州直隸州秀容書院,保德直隸州蓮峰書院,平定州冠山書院,沁州銅鞮書院,絳州東庸書院,解州解梁書院、河東書院等等。有些散州隻相當於縣,所建書院,其實也隻是縣級書院。如應州金城書院、遼州暈山書院、吉州文昌書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