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山西書院製度(1)(3 / 3)

(3)府級書院:唐代沒有府級書院,宋代開始出現,大部分都設在南方。元代由於府的數量很少,而且大多分布在今西北、東北、西南等地,當時皆為邊遠之區,沒有建立書院。明清時期,府的建置穩定下來,府署書院開始建立。清代各個府城都有自己的書院,以此作為所屬州縣生童的肄業之所。府級書院位於府城所在地,大部分創辦於知府之手。由於政治經濟因素,有時一城之內有府、縣、總督三個政治中心,或先後或同時建有不止一所書院,如寧武府有府署鶴鳴書院,同時右都禦史總製邊務,駐兵於寧武關,為了加強寧武關的固守功能,命三關兵備使修建了寧文書院。

作為所屬州縣生童的肄業之所,在當時人們的心目中,府、州、縣級書院的等級概念是相當明確的。在《霞浦先生教澤碑誌》中清楚地表明了這種等級的存在:“(道光二十四年,福建霞浦人陳德先)始主山西之洪洞玉峰書院講席。越二載,知平陽府長白延公聞其賢,禮聘主郡之平水書院,洪之士如失慈母,相與奔命籲留,得允。歲餘,延公複申前請,曰:‘所以為大賢者,將為人人師也。郡屬十縣一州之士斐然可栽,顧不獲明師,而先生獨私在下邑,非所以廣教也。且洪士皆吾弟子,先生來郡,豈患不被其澤者,而吾且得朝夕備谘諏,助治化。’敦迫就聘,洪之士負笈而從者蓋中分學矣。”

(4)省級書院:明代嘉靖、萬曆年間始有省級書院出現,隻可惜這一省級書院維持的時間不長,至天啟初年魏忠賢禁毀書院時就被迫停止了。清代雍正十一年(1733)詔令各省總督巡撫建立省會書院,但在此之前的90年內,省級書院承明代之餘緒,仍然存在,並得到繼續發展。如晉陽書院,原名河汾書院,明嘉靖九年(1530)建,萬曆七年(1579)張居正奉詔毀天下書院,河汾書院也即行停辦。萬曆二十一年山西巡撫魏允貞將河汾書院三賢堂移建於右所街,改名為三立祠。天啟五年(1625)魏忠賢矯詔盡毀天下書院,三立書院廢止。魏被誅後,書院很快又得以恢複。雍正十一年(1733)清政府令各省省城設立書院,三立祠改為晉陽書院,成為省立官辦書院。省級書院有許多優勢:一是經費充足;二是受到皇帝的關照;三是師資水平高,有些為當代一流學者;四是肄業諸生須在全省範圍內經過嚴格篩選方可入院。這是同期府、州、縣級書院做不到的,也是唐、宋、元、明各朝所未曾有過的。

清代中後期,省級書院又有新的發展,省會城市又增設了一些省級書院,如令德書院。這批書院有自己的特色,其創建的目的是講求中學,引入西學,為傳統的書院事業注入新的活力,嚐試著將中國古老的書院製度與西方近代教育製度接軌,是書院改革的產物,記錄著書院由古代開始近代化的情況。

書院是一種包含多層次的綜合教育體係,它是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相結合的產物。書院的分層次發展,對於文化教育和學術研究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其中鄉鎮書院的增加,對國民的啟蒙教育和初等教育貢獻很大。正是由於書院的分層次發展,在辦學條件上有明顯區別,教學效果也有所不同,因此在光緒末年改製時,書院便根據各自的層次,分別改為高等、中等、初等學堂。

3、書院的命名

書院的名稱,雖然隻是該書院的一個標記和名分,但大多有其內在的含義,體現著創辦者的辦學宗旨、目的、要求和期望。從書院的名稱中,可以窺見中國傳統文化的厚重積澱和書院教育體係的特殊品位。山西書院的命名,大體有以下幾種情況:

1.以書院所在地命名,尤以古地名為主諸如太原晉陽書院,清徐梗陽書院,大同雲中書院、平城書院,忻州秀容書院,長治上黨書院,沁州銅鞮書院,平陽府平陽書院,蒲州府河東書院等等。又如平陸傅岩書院因何得名呢?“顏曰傅岩,誌地也”。“平,古虞國,有商傅相版築之跡……傅岩之名因版築而誌地也。夫築以成基,於學亦猶是耳”,故名。天鎮縣培風書院,因在城北2裏培風堡,故名。榆社縣書院名曰箕城書院,是因為榆社乃箕子之遺封。和順縣梁餘書院的得名,是因和順本晉大夫梁餘子的采邑,北齊建邑初名梁餘縣,梁餘書院取意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