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山西省各市縣書院(13)(1 / 3)

“故君子入先門則懷德,瞻儀門則正履,視碑以懼後,居齋以齋心,陟崇義思人神,降遠利思窒欲,升講經以考業,處退思以防過,守四教以存誠,仰山以樂仁,覽水以樂知,睹蜂房以思義仁且知與義矣。斯周德日心忠也。月種順也,忠順不失,斯見歲寒不凋之節,故鬆棚在其後,鬆棚者與鬆為朋也;是故曆亂石灘可以知險,登書林樓可以知危,遊杏壇以述古,訪桃源以濟世,憩悠然以正出處,閱麗景以觀造化,撫綠漪以成圭璧,賞微風而識乾坤,是故餘珮如蘭斯馨,籍草靡他其適,若是乎,可以遊息矣。”書院有地40餘畝,課租以備膏火脩膳之用。嘉靖十三年(1534)時任巡鹽禦史餘光重修。萬曆八年(1580)張居正奏毀天下書院,河東書院也在毀廢之列。禦史李廷觀以河東書院內祀奉有堯、舜、禹三聖為由,將它改名為“三聖祠”,才免遭毀廢。十三年(1585)禦史趙楷更名崇聖館,十六年(1588)禦史吳達可更名育才館,天啟三年(1623)禦史李日宣增建書屋。清初恢複書院活動,仍名河東書院。

康熙十年(1671)禦史布舒、熊一瀟重修,二十年(1681)禦史黃斐再修。乾隆四十八年(1783)巡鹽禦使沈業富捐俸重修並捐集銀1449兩。道光二十九年(1849)河東鹽法道張大鏞重新修葺,首捐廉銀2000兩,飭商捐銀4250兩,均發商生息,遇閏加增。又每年扣捐坐商加增銷價銀1239兩3錢,共計歲得銀1900餘兩,以備師生脩脯膏火、夫役工食等費。定陝豫商籍、河東三十六屬民籍生童,均準送院肄業。聘郭椿壽、姬光璧等為主講。光緒二年(1877)河東道升泰因齋房不敷,複捐廉添置學舍22楹。光緒二十八年(1902)改稱河東中學堂。辛亥革命後,又將其改為省立第二中學校,後又改為省立運城中學校。1937年抗戰爆發,10月奉令停辦。淪陷後被日軍占據,後被焚毀。除藏書樓外其餘建築均為廢墟。遺址今為大渠鄉鄉政府所在地。

有《建河東書院記》,呂楠撰文。

《重修河東書院記》,餘光撰文。

弘運書院院址在在舊運城學宮東,今運城中學所在地,明天啟三年(1623)曹於汴門人禦史李日宣創建,為其先生邑紳曹於汴講學而設,供商籍生童肄業。從遊後學,會講不輟。李日宣捐俸置夏縣地1頃40餘畝,禦史薑思睿捐置安邑縣地5頃71畝,禦史楚朗揚捐置夏縣地80餘畝,以其租入為講學會文費用,各有碑記。明末兵燹,書院衰微。清康熙間重修。禦史郝惟謙檄行兩縣,自二十九年(1690)為始,仍照碑額完租,安邑縣收租47兩7錢2分6厘8毫,夏縣地收租103兩1錢2分3厘7毫6絲8忽,三十六年(1697)減半收租。康熙五十八年,河東道和明詳準,將藩庫存儲的鹽池生息銀撥歸弘運書院,作為書院經費。雍正三年(1725)王又樸重修書院。據《鹽法備覽》載,乾隆四十四年(1779)議於加增銷價內每年捐銀1239兩3錢,以供脩脯膏火等費。《增修河東鹽法備覽》載,河東道季學錦詳準每年在商捐鹽池生息項下動支銀1200兩,以後每年共在鹽池生息項下動用息銀2049兩6錢,作為書院經費。光緒二十八年(1902)改為宏運小學堂,光緒三十一年(1905)又改為河東初級師範學堂,為今運城師範學校之前身。

有《重修宏運書院碑》,康行僩撰文。

秀山書院原安邑縣屬書院,院址在原安邑縣治東郊,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邑民創建。以其地“左峙條嶺,右繞河渠,雉堞屏其前,茂林擁其後”,故顏其匾曰“秀山書院”。立知縣張縉祿位,並樹豐碑。書院內計有中庭3間,窯房3間,文昌閣1座,廚房3間,門樓1座,外鋪6間,置地30餘畝,為脩膳膏火之資。後廢。

有《邑侯張公碑記》,景侖撰文。

條山書院舊在縣東門外,後廢。清乾隆十一年(1746)安邑知縣佟浚於安邑城北門內察院舊址重建書院,名條山書院。二十一年(1756)知縣李本桪重修。書院前建振教培風坊1座,大門二門各3楹,東西角門2座,講堂5楹,東西學舍各13楹,堂後卷棚5楹,後堂5楹,東西廂房各16楹,寢室5楹,雙柏亭3楹,八角亭1座,共計有正房5座,學舍廂房14座,為屋95間。聘進士牛問仁為主講。書院共有經費:佟浚捐集銀4800兩,發當商歲生息銀384兩,積存銀874兩,錢80千文,發錢行歲生息銀87兩4錢,錢8000文,又由縣署撥山陝保用銀120兩,撥銀爐羨餘銀300兩,又提清徭局餘錢360千文。乾隆二十七年(1762)知縣楊國翰將碾撥豫省餘米糶銀1065兩撥入書院。以上全部發商生息,以充經費。後因地震書院房屋塌毀,剩者無幾。道光元年(1821)知縣秦恒柄將書院大加修葺。四年(1824)知縣劉養鋒勸捐銀5000兩,發當生息,為膏火脩膳之資。七年(1827)知縣周師複勸捐銀1000兩。同治十一年(1872)知縣陶汝霖以辦團餘銀2000兩,錢2495串撥歸書院。計先後共集銀8000兩,錢2495串,俱發當商錢行生息,書院膏火充裕。光緒三年(1877)大祲,練勇彈壓經費無資,取用錢2054串350文,餘錢並銀照舊生息。光緒二十九年(1903)改為安邑高等小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