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重修華靈書院碑記》,孫讓撰文。
涑陽講舍即華靈西院廢址,光緒二十五年(1799)知縣章同“……複就城內華靈西院廢址重加修建,更名涑陽,複舊觀也。既落成,擇諸生中聰明秀傑者十人教之肄業,課以經世之學……院置經史子集及時務諸書,凡若幹卷,課以實學,旁及詩、古文、詞,而歸其用於經世宰物。每歲仲春,由邑令甄別去取,月給膏獎,視教山加厚示優異也。院在縣署之右,入門南向,為講堂,顏曰‘儀哲堂’。後正室5楹,東西經舍稱‘是循堂’。右轉過月門,曆睫園回欄曲赴南舍3楹,書籍悉藏於是。下有古泉,顏曰‘掬碧簃’,取淨漱一掬碧詩意。循欄而下,度短花牆徑愈曲,有花有竹有牡丹數本,百餘年物也。其上為司馬文正祠,右為問奇字齋,門廚庖湢悉備。院中經費悉取給教山項下,別有規條”。創建東西書院餘銀1200兩發商,按年一分五厘生息,年得息銀180兩,以作膏火脩膳之資。光緒三十一年(1905)教山和涑陽講舍並為絳縣第一高等小學堂。
有《涑陽講舍碑記》。
三槐書院光緒二十六年(1900)創辦,在縣城北街真武廟,是清末歲貢生王阜講學之所。王阜精於程朱理學,治學嚴謹,遠近負笈來學弟子眾多。教學內容為《三字經》、《百家姓》、《四書五經》等,授課時間為農曆每月的初一、十五。民國十五年(1926)王阜病故,書院停辦。
夏縣
溫公書院原址在小晁村北峨嵋嶺上,溫公祠餘慶禪院的東側,始建於宋治平二年(1065)在京都知諫院為官的司馬光歸鄉省親,歸京後仍牽掛家鄉,特派人送回一筆銀子建起書院,供家鄉子弟就讀求知。元至治年間(1321—1323)邑令貼木兒不花改建於城東南隅,名溫公書院,祀司馬光,有“堂七楹,中設司馬文正像,顏曰‘粹德堂’,左延賓,右延師,辟齋五,聚造士之俊選與幼學者分授焉。遊息之所,講肄之堂,庖廩井廄靡不俱備,複入田畝若幹,歲入以贍,且以供祀事”。始設山長。明天順二年(1458)重修,成化九年(1473)副使胡謐徙建於東四十步。歲久傾圮,弘治三年(1490)知縣薑洪在遺址上重新修建溫公書院,門外鑿方池彙清泉,池上作一鑒亭、獨秀亭,二亭相對。嘉靖三十四年(1555)因地震傾圮。
有《建溫公書院記》。
涑水書院舊名溫公書院,明萬曆九年(1581)知縣楊益重建溫公書院,更名涑水書院,歲久又圮。乾隆十七年(1752)知縣陳佩重建涑水書院於溫公祠旁,院中有講堂3楹,東西廂房各3楹,寢室3楹,東西廚房各2楹,後房5楹,講堂前東西肄業房各9楹,前為二門,兩旁文昌、魁星樓各2楹,大門左右夾室各3楹,東西廂房各3楹,共計正房6座,學舍廂房10座,為屋50間,仍名涑水書院。自記雲:“顏以涑水書院,蓋涑水不專屬夏境,而世傳溫公者並稱涑水。今書院之地即隸祠宇,是以名之斯役也。”嘉慶十六年(1811)知縣趙連城重修。同治十年(1871)知縣孫近宸見舍宇朽壞,籌資倡修。後任知縣成熙接修,光緒三年(1876)知縣林本象最終告成。書院膏火銀兩自乾隆十七年(1752)知縣陳佩倡捐後,官紳先後樂輸,積成巨款,至光緒間計本銀已足4700兩有奇,發商生息,歲生息銀492兩;邑人先後捐地237畝,歲收租銀4兩4錢,租錢24千文,均作經費,不敷之處由官捐補。光緒二年(1876)知縣林本象計歲入以為支銷,酌議定章,會同教諭武九疇、訓導郭經郛,刊石於講堂左壁,以期垂久。清末改為高等小學堂。
有《新建涑水書院碑記》,陳佩撰文。
養正書院院址在縣南郭村觀音寺內,創建年代不詳。清乾隆元年(1736)知縣田成玉規範書院。原有官地108畝,準留30畝給寺僧,餘地78畝,每年收租銀70兩2錢,完糧8兩7錢4分,其中61兩,撥入養正書院作為脩脯等費。書院規模不大,課徒不多,後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