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寧書院原榮河縣屬書院。原址在縣城東北白馬廟前。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榮河知縣侯祁建,集師儒親自課士其中。明萬曆五年(1577)改為按察司行署,書院逐廢。
汾陰書院原榮河縣屬書院。院址在城東門外先農壇東。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榮河知縣熊耳源創建。因榮河在唐武德之前稱汾陰縣而名之。書院“自門而坊而堂而廡而台既輪既奐……觀其踞高崗負朝陽,允為多士徵其羽,爰榜其楣曰‘汾陰’,蓋不讓薛氏專美於前,而汾陰之士皆可為鳳之飛矣”。後牆宇頹圮。道光三年(1823)知縣鄭賜圖重修,大門外建牌坊一座,上書“造士之門”。築內外院牆,聘舉人楊如蘭為主講。道光十七年(1837)紳民捐置地13頃出租收息,作為膏火之資及院中一切雜費。繼又立學規、定章程,講求益臻完善,故其時鼓篋來學者濟濟。自光緒三年(1877)大祲後租價過賤,經費入不敷出。光緒九年(1883)知縣董餘三將清徭局應繳縣署公費款內,每年提出錢300餘千文歸入書院,又捐集銀1000兩發商生息,以充經費。光緒二十七年(1901)汾陰書院改設汾陰學堂,光緒二十九年(1903)改為高等小學堂,民國元年(1912)改為高等小學校,民國十二年(1923)因縣內添設第二、第三高小,改為第一高小,民國十八年(1929)第一高小遷移新城後內設二年製師範,民國二十四年(1935)改為縣立第四兩級小學校。
有《陳長春創建汾陰書院記》;
《熊耳源書院題名碑文》;
《國朝鄭賜圖捐修汾陰書院並置膏火序》;
《重修汾陰書院碑記序》。
絳縣
涑陽書院院址舊在縣西20裏橫水鎮。金大定年間邑人呂士俊創建,置經籍於書院,來學者廩食之。鄉裏子弟從者甚眾,金末廢。元宋克篤《涑陽書院》詩寫道:“諸處寥寥厥序庠,喜聞於北誦琅琅,爰停皂藎絳山下,莘睹青衿涑水陽,道祖仲尼文鬱鬱,鄉鄰君賓事彰彰,牙簽架插餘三萬,子讓家書寓所藏。”
涑陽書院清乾隆二十年(1755)知縣徐以泰以南門內義學屋舍建書院,名涑陽書院,取“涑水之陽”名。每歲延請掌教,選取生童,肄業於內。乾隆三十四年(1769)書院傾頹不堪,知縣李繼嶠改建於龍王廟。
教山書院(原名華靈書院)
華靈書院在縣治東南,即舊察院地。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知縣李繼嶠及縣紳賈凝端捐助興建,大門3楹,外廳5楹,中堂3楹,顏曰“振德”;院長宅3楹,東北室3楹,西北經舍3楹,東學舍15楹,西學舍15楹,東南庖廚3楹,西南學舍3楹,東北隅學舍3楹;大門外東建室3楹,祀創建書院者。道光七年(1827)知縣李興重修。書院所籌經費:知縣李繼嶠收廢地316畝,增平地91畝,周雲翥置水地14畝,平地136畝,有又山地5所,歲入租銀為院長脩膳、生童膏火之用。光緒三年(1877)大祲,書院傾圮,地多迷失。
教山書院即華靈書院廢址,光緒二十一年(1795)知縣胡延修複東華靈書院,規製如舊,更名教山書院,“即《金史地理誌》所謂教山絳水者”。事未遂離任,後任知縣相繼讚助,使書院竣工。光緒二十三年(1897)知縣蔡光嶽創鬥捐以資膏火經費,不日去職。是年,知縣章同繼任,清出原有舊地千畝,歲得租錢300千文,經費遂以充然。光緒三十一年(1905)與涑陽講舍合並為第一高等小學堂。
涑陽講舍(原名西華靈書院)
西華靈書院在縣治西南,與東華靈書院相向。清道光七年(1827)知縣李興重修原華靈書院,與縣紳賈宗洛等在華靈書院之西重建書院,名西華靈書院。原華靈書院稱東華靈書院。西華靈書院規模小於東華靈書院,有敬業堂3楹,講堂5楹,院長宅3楹,東北室1楹,西北經舍1楹,東西學舍各3楹,大門內北廳3楹,東馬棚5楹,西馬棚3楹。收複廢寺地並捐地1191畝,歲入租銀供院長修脯、生童膏火之用。光緒三年(1877)大祲,書院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