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山西省各市縣書院(16)(1 / 3)

傅岩書院在縣治東門外。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知州言如泗買民地及邑人杜汝愚捐地,倡合邑紳士捐銀,在荷花公館舊基上,創建書院。知縣韓夔典、李友洙、王怡先後督理其事,書院“顏曰傅岩,誌地也”。“平,古虞國,有商傅相版築之跡……傅岩之名因版築而誌地也。夫築以成基,於學亦猶是耳”。傅岩在縣東25裏聖人澗上,傳說商賢相傅說隱居此處。唐大曆間建有傅岩祠。書院前為大門3楹,東西耳房各1楹,中為講堂3楹,後藏書樓3楹。樓左右翼以寢室各1楹,東西學舍前6楹,後10楹。又“於樓西別分一區,建傅相祠3楹,照廳3楹。祠前為亭,圓其頂以象文筆;又前甃一方池,引水以象文波;池南則客廳3楹,遊息談宴處也”。書院內涼亭、魚池、燕室、庖舍備具,書院外清泉環繞,林木蔥鬱,負山麵河,實據一邑勝地。道光二年(1822)知縣李樹生、鹹豐二年(1852)知縣餘正酉相繼重修補葺。共有書院地17頃57畝9分3厘,收租84石7鬥4升,租銀171兩4錢4分,為書院膏火脩膳之資。後因大祲,各鄉租田佃戶逃亡,多半無著。大祲後知縣劉鴻逵力為清查,查出熟地14頃87畝6分8厘,荒地12頃81畝9分7厘,租銀348兩4錢3分6厘,租錢46千350文,麥租51石7鬥6合,穀租51石7鬥6合,仍作書院脩膳膏火費。光緒三年(1877)大祲以後地多荒蕪,所收租僅敷修葺之用,月課獎賞由官捐給。光緒三十三年(1907)改為平陸第一高等小學堂。

有《創建傅岩書院記》,杜若拙撰。

史塾書院在平陸縣部官鄉太臣村,光緒末年建,創辦人不詳。

萬榮縣

清風書院原萬泉縣屬書院。在萬泉縣治東南古城村。康熙三十四年(1695)萬泉知縣瞿亮邦,善政善教,以萬泉雖屬山僻小邑,地瘠民貧,但耕讀者不乏其人而無力延師者比比皆是,曾於縣中設義學五所以課士,他規定:所延師儒,不拘生意,首重品行,次及文學。每年束脩均自行捐資,不得攤派裏民。公務之餘,親自課試。康熙三十六年(1697)瞿將離去,人懷之,即所設在城義學改稱為書院,以識其德。

有《邑侯瞿公清風書院》,董宏彪撰。

方山書院在惠民池北。乾隆三十年(1765)萬泉知縣穀琠因清風書院有名無實,延師課士前隻暫寄學宮,遂捐廉為倡,擇地於鐵佛寺西,創建方山書院。“計建大門、重門各3楹,中有牌樓,為前後衢道。大堂左右9楹,二堂如之,一為講堂,一為課文地。後樓5楹,山長憩息其間。上建文昌閣,星輝雲爛,與照牆外惠民池波紋遙映。自內遠外,各有東西廂房,俱容諸生棲止。傍有餘房十數間,為庖湢之所,規模具備,儲精毓秀,誠風雲聚會地也……工既竣,商所以名書院者,或曰,縣誌舊載清風之名第有名無實,且於地境之義無所取,惟邑南五裏許,有孤山聳翠,四麵停勻,一名方山。因名之曰‘方山書院’。庶學於斯者皆智圓而行方,不致毀方而瓦合也……”嘉慶十五年(1810)知縣曾守一、道光三年(1823)黃憲臣遞修之,此後傾圮廢墜六十餘年,講席既無,膏火亦缺。同治五年(1866)知縣魏象乾於官署課士,自出膏火,並勸捐複集銀至4800餘兩,發商生息,如此者十二年。光緒十年(1884)知縣鹿學典捐廉倡之得捐金2600兩,興工修建,悉複舊觀,並延師課士。餘金800兩發商生息,凡山長脩脯、生童膏火及費用,皆限以定製,通詳立案,無論有何要需,不準提用。並捐生姓名、商額領銀數,逐一鐫石,以備徵考。光緒三十年(1904)改書院為高等小學堂。

有《創建方山書院碑》,穀琠撰文。

《重修方山書院碑》,黃憲臣撰文。

《重修方山書院碑》,鹿學典撰文。

《改書院為學堂碑》,方山書院山長李毓芸撰文。

三鳳書院原榮河縣屬書院。原址在後土祠東。明弘治五年(1492)榮河知縣高騰建。唐朝初年薛稷鎮薛收、薛德音、薛元敬以文武雙全,博學多才,聞名於世被稱為“河東三鳳”。知縣高騰為懷念“三風”而建書院,以培養人才。久廢。遺址於清光緒初被黃河淹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