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山西省各市縣書院(15)(1 / 3)

弦歌書院在城西北隅,即勉庸書院故址。清乾隆十七年(1752)知縣言如泗因亳城書院屋止數楹,不足容多士,因此廓勉庸書院舊址,創建弦歌書院。建有講堂3楹,東西房各8楹,過廳3楹,大門1楹。又將原亳城書院並入,懸掛“弦歌書院”匾額。“額曰弦歌書院,誌祖德也,或曰武城,所教以禮樂”。乾隆二十五年(1760)有佛雲寺地一塊,經知縣撥入書院管理,年收地租銀70兩,為書院經費。乾隆二十九年(1764)知縣湯登泗於講堂後增建北房3楹,東西房各3楹,又於講堂西南增建北房3楹,聘國學生張卜公為書院山長。道光五年(1825)知縣毛鳳儀增建正本堂5楹,堂前東西房各8楹,二門3楹,大門東增3楹,西增2楹,規模較前宏闊。光緒三年(1877)征收地丁銀1270兩5錢;光緒五年(1879)知縣由藩庫領回此銀歸入書院,發商一分生息,年收利息銀127兩5分,為書院膏火經費。光緒二十八年(1904)改為高等小學堂。

有《弦歌書院記》,言如泗撰文。

聞喜縣

董澤書院院址在阜底村。宋相趙鼎世居董澤,元至順四年(1333)其六世孫進士趙筼翁仕元,為國子監博士,歸鄉後請作書院,名“董澤書院”。縣誌載,董澤在縣東40裏,即舜時董父豢養龍之所,一名豢龍池,宜植蓮稻,董父廟、裴晉公湖園、趙筼翁董澤書院皆濱此。董澤書院時斷時續,後廢為趙忠簡公祠堂。明隆慶五年(1571)知縣王象乾曾重建董澤書院。阜底村小學現存一匾,上書“董澤書院”,為清道光四年(1824)懸。

有《董澤書院記》,元·虞集(1272—1348)撰文。

涑水書院院址在縣城西關紅鶴樓灣。清康熙元年(1662)邑人翟鳳翥建。自記曰:“……此涑水書院所繇興也。社初立於大覺寺,改於邑城隍廟。今於涑水西灣建書院,即以涑水名,法司馬也。中堂塑至聖先師孔子像,左配子夏,以卜子設教西河,今河津有墓在焉。右配漢壽亭侯關公,以公解人,好讀《左氏春秋》,聖賢也;次以鄉賢郭有道、王文中十公從祀,曰聖壇;左右廠廓各五間,以課諸生;前為泮池,再前為星門,壇後為洞林內章學堂,堂後為太極閣,延名儒主之,周列洞號以居學者,左講堂,右射圃,統名之曰‘涑水書院’。”書院在乾隆時廢。

有《涑水書院序》,翟鳳翥撰文。

義倉書院院址在縣城北街舊布政司東。清康熙九年(1670)知縣沈光瑀建。有“講堂三間,立朱子神位於中,旁刻撫軍乘時積貯及仿古義倉書社原諭一道,複設兩廡各三間,延有德藝者為之師,俾闔邑子弟得擔簦而就業焉。顏之曰‘義學’。後又辟堂三間,其廣與深之數與義學等,左右分廒房二間,即以所現輸粟暨將來所續捐粟於內,顏之曰‘義倉’,歲豐則於刈獲時出陳易新,勿致紅朽;歲歉則上饑授粥,中饑授粟,鹹於是乎取之,庶不至歲或不登而坐嗟無策也。此倉與學並建,亦猶教養兼資之遺意與?總顏其名於大門,謂之‘義倉書院’”。乾隆年間廢。

有《創建義倉書院記》,沈光瑀撰文。

香山書院院址在縣城西關。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知縣李遵唐捐俸首倡,共得銀5000兩有餘,創建書院。計大門3楹,二門1楹,講堂3楹,後堂5楹,左右生徒肄業房各數十楹,又東西建文昌閣,構亭築台為遊息之地,其他寢室庖湢之所具備。以縣境東南魁偉聳立的香山命名,顏之曰“香山書院”。“香山為邑東南文明地,前列三塔,形如文筆,以是鍾靈毓秀,代產偉人,如裴文忠公、趙忠簡公,俱起家進士,學術勳業,彪炳千古,而修身立名之士,往往接跡而生,諸生徒仰止前型,瓣香有在,所為尊,所聞行,所知者,豈惟是章句之末已耶……”有楊來青、喬柄南、張捷清、費玉鳳等任山長。香山書院有地1頃90畝6厘,每年征收租銀54兩4錢3分,由租戶送交清徭局紳士經理,轉發書院山長為束脩應用。有本銀550兩,錢1600千文,發商生息,每年應得息銀160兩,由當商送交清徭局紳士經理,轉發書院生童膏火應用。又香山書院向由清徭局每年由差徭項下提錢500千文,按時估易銀津貼書院生童月課膏火之費。光緒二十八年(1902)改為高等小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