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新建香山書院記》,邑令李遵唐撰。
芮城縣
文學書院原名子夏書院,又稱卜子書院。原址在縣東北8裏馮村南(今南鎧鄉書院村)前臨大河,後負條山。相傳芮城為魏國祖庭,故建卜子書院以為祀。後人名之子夏書院,又稱卜子書院。遺址僅存,為居民侵耕。明萬曆十年(1582)知縣李選始捐俸贖地籌建書院。萬曆四十年(1612)知縣趙庭琰於故址建祠堂3間,中祀子夏,左右以田子方、段幹木配享;前為講堂3楹,名致道堂;東西為齋房各3楹;外繚以崇垣,中為大門1楹,而匾之曰“文學書院”。“蓋以子夏在聖門居文學之科”,又稱卜子書院。後書院棟宇傾圮,漸就荒蕪。清康熙十一年(1672)知縣畢盛讃、乾隆三十八年(1773)知縣王用明、乾隆五十六年(1791)庠生董建泰相繼重修,使書院得以延續。書院共有祭田若幹畝,收租銀為經費。書院廢時不詳。其書齋場圃遺址今為縣良種場占用。
有《重修卜子文學書院序》,畢盛讃(康熙八年任知縣)撰。
《文學書院碑記》,任光統撰。
《重修文學書院記》,王用明撰。
西河書院在縣署東南邵公祠(祀知縣邵璿)舊址,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知州言如泗同知縣莫溥移祀邵公於義學,於故址創建西河書院,其名亦出於“卜子夏於西河設教”之說。書院為三進院,一進大門1楹,轉西為致道堂4楹,東西廂房各2楹;二進為儀門,東為切問齋,西為近思齋各3楹,中為傳經堂3楹,東西夾室各1楹,還有東廚房、西茶房;三進為內屏門,門東西為博學齋、篤誌齋各3楹,中寢室3楹,東西夾室各1楹,後門1楹。聘請進士韓性善為山長,解元張定基、馬安邦、王瀚曾等主講。鹹豐八年(1858)齋長薛於瑛將書院遷建新址,薛逝後於此處建薛公祠。書院經費來源:乾隆二十八年(1763)奉省批準,從縣東清涼寺舊有地2000餘畝內留地10頃供本寺香火,餘地10頃67畝5分歸入書院,又墾無糧官地數十畝;乾隆六十年(1795)知縣李承愷重修書院,並庭斷爭訟之無糧灘地1700畝入官;道光二十三年知縣符壯圖勸捐銀3000餘兩當生息,置地3頃40畝,每年定租70餘石;鹹豐四年買城內市房1座,又典城內西街市房1座;同治九年知縣鄭逢辛勸令行戶德升合等14四家共捐銀400兩,貢生任壽捐銀200兩;光緒元年因案斷令姚月恒捐地34畝,每年定租3石,以上共計地15頃13畝4分5厘,共收夏秋租小麥93石2鬥8升,大麥1鬥5升,穀17石6鬥4升5合,銀98兩9錢8分1厘,生息銀3600兩,共完正糧61兩7錢5分4厘,俱作為書院經費。光緒二十七年(1901)四月,知縣彭履德改西河書院為第一高等小學堂。光緒三十年(1904)西河書院改為第一高等小學校。
有《建立西河書院碑記》,莫溥撰。
《重修西河書院碑記》,李承塏撰。
《書院興修碑記》,符壯圖撰。
《西河書院續置房地碑記》,丁樹勳撰。
申義書院院址在陌南鎮東後土廟,創建年代不詳。後以時值麥秋,農事方殷,偶一次官課,課卷無多,某知縣遂廢申義書院,將其改為義塾。芮城限於河山東西袤延,縣城偏處西隅,陌南鎮為東路巨鎮,自此書院撤毀之後,溝東學者皆裹足興歎,以致廢學。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邑紳景耀月留學日本假歸,稟請知事彭履德,就書院舊址創辦公立初等小學校,參以日本學製,令本鎮學生一律歸入學堂,不得建立私塾,以牽製其鄉儒士人必經官方考驗授與文憑,方準在本鎮為師。後又改為高、初兩等小學校,民國九年(1920)改為第二高等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