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盤書院清光緒十四年(1888)田上村(今屬風陵渡鎮)例授修職郎常秀文創建於田上澗。光緒二十六年(1900)慈禧太後曾賜書院銀牌一塊(現藏侯馬寺博物館內)書院廢於清末。
躍龍書院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曉理鎮文武秀才牛彥林建於本鎮西山廟(又稱西山書院)民國六年(1917)改為第四模範小學。民國十八年(1929)因災荒停辦。
弦歌書院院址在今大王鎮張村玉皇廟,創建年代及書院情況不詳。1935年高崖頭村義士張榮昌於弘歌書院舊址重建昌立義務兩級小學,如收平民子弟200多名免費就讀,辦學12年,就讀人數達2000多。
蒲陽書院(永樂書院)院址在永樂鎮文廟,建於明代,毀於嘉靖中。清乾隆七年(1742)重建。嘉慶間又毀。道光元年(1821)蒲州府永樂同知陳世昌倡捐銀3900餘兩,在原址上興工複建,共費銀1900餘兩,存2000兩發典生息,作為薪膳之資,立石以記。光緒三十年(1904)改為蒲陽初等小學堂,三十四年(1908)改為兩等小學堂,民國年間改為蒲陽高等小學堂,後又改為永樂第二高等小學堂。
樂善書院中條山之北麵曆山上有虞帝祠,“廟踞雷首之巔,古柏森陰,條山自東而北蜿蜒迤邐而來,嶄然欲盡,隆然盤一巨邱,四望遼闊而黃河自西赴南,蓬勃排蕩而去,乃山水雄勝之境,據一邑之壯觀。”同治十二年(1873)六官村(今屬中瑤鄉)生員姚廷輔讀書其間,虞帝廟首事者與之議定,以兩廊創作學舍。五村聯合重新修葺,祠中兩廊廊坊20餘間作為學舍,由薛於瑛題名“樂善書院”。“蓋因帝廟而示人以仰止其善與人同之量也”。並募集製錢10萬餘枚作經費,選董事8人經理。至光緒三年(1877)遭災廢學。
有《樂善書院記》,薛於瑛撰。
歸儒書院清同治八年(1869)上陽村(今屬中瑤鄉)人秦魁炎(醒清)少壯業商而喜讀小學,曾於村東購麻穀廢寺創立書院,名“歸儒”。“顧院號歸儒,必儒之所為遠勝於佛而後可。夫讀書而專為幹祿計與假學佛法以求供養者相去幾何”。“以歸儒名書院有幸之之意焉,有閔之之意焉,有勉之之意焉,有戒之之意焉,有傳聖道之意焉,有充王道之意焉,有信天道之意焉。衣缽之區轉為弦誦之場……”聘芮城進士薛於瑛及弟子主講,一時請業者踵至。平定人李用清為之記。觀察升泰題書院額,並與山西學使麐伯謝為作楹聯,馬丕瑤書“學近知非”門額以獎之。光緒三年(1877)大祲,書院即廢。
有《歸儒書院碑記》,李用清撰。
《歸儒書院記》,薛於瑛撰。
平陸縣
虞城書院院址在縣東城內,為察院舊址,清雍正元年(1723)知縣梁迪與紳士籌劃改建,名“虞城書院”,因“平陸,古虞城地”而名。有後堂3楹,堂之左右為廊房各5楹,東西相向;前堂3楹,門3楹,皆南向;大門、儀門各建置若幹楹。其旁餘地,仍留以待增建。又清厘更名田,為延師養士膏火資。書院規模粗就,知縣調任屯留。乾隆二十八年(1763)書院廢,改為糧倉。
有《創建虞城書院記》,朱一鳳撰。
《虞城書院記》,杜濱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