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山西省各市縣書院(14)(1 / 3)

文清書院原名南書院,因其址在河津之老城南街,與貢院相別而名。初為薛宣(文清公)故宅,明正統十二年(1443)薛宣因得罪權宦,罷官回鄉,以其宅第作為講學之所,設教7年。後因薛宣應詔回京停辦。天順元年(1457)薛宣辭職還鄉,重新設教,四方追從者越來越多。6年後薛宣去世。明弘治初(1488)薛宣的弟子王盛,時任河東道參政,巡行至河津,捐資修葺薛宣設教之故宅,取其師諡號並親書“文清書院”匾額。隆慶間,知縣張汝乾奉上司命,追尋薛文清公之遺跡,在文清書院周圍買地擴大書院。清朝康熙五十九年(1720)知縣錢元台重修。乾隆二十九年(1764)知縣黃鶴齡再修增擴,買書院之南土地若幹畝,又買公輸子廟址,以龍門書院基易之,與文清祠相通,創建講堂學舍共70餘間,曲折深邃,園亭俱備。大門東向臨大街,額曰“文清書院”。道光五年(1825)知縣汪桂葆重修,監生柴文理倡捐銀2000兩,各紳士亦量力捐助,堂齋房屋門牆,俱飭整完固,煥然維新。書院經費來源:自道光五年(1825)捐修工竣,尚有贏餘經費,在本城內置店房兩座,又餘銀3310兩,由知縣發交各商,每年以八厘生息。嗣因經費不敷,同治二年(1863)紳士柴逢年首倡捐銀200兩,各紳士共捐銀1000兩,亦由知縣發交各當,每年亦以八厘生息,經費尚可敷用。院外有地數畝,收租為院夫工食之需,悉由紳士經理。延請書院山長,進士出身者每年束脩銀140兩,舉人出身者每年束脩銀120兩,副榜出身者每年束脩銀100兩。主講不拘何項出身,總以品端學粹,不染習氣,禁絕洋煙,教法森嚴者任之。猗氏進士喬及鵷等曾任主講,同治二年(1863)聘榮河縣王麟祥任主講。不僅河津童生來院求學,而且吉縣、稷山、榮河及陝西韓城等學子紛紛負笈而來。光緒二十八年(1902)改為高等小學堂。

有《文清書院記》,王盛撰文。

《邑侯黃公重建文清書院記》,王居正撰文。

龍門書院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知縣楊玉複於縣治東南另建龍門書院,康熙五十九年(1718)知縣錢元台增修該書院,乾隆二十九年(1764)知縣黃鶴齡擴建文清書院時買地與龍門書院易之,遂將其並入文清書院。

臨猗縣

桑泉書院原臨晉縣屬書院,院址在縣學宮右。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臨晉知縣傅克欽捐俸500兩,集資1000餘兩,創建書院,河東道沈栻顏其額曰“桑泉書院”,以猗氏縣曾一度稱桑泉縣而名。有坐北向南大門高樓3楹,上祀魁星,門內為照牆,左右各有旁門,名“功崇”、“業廣”;從照牆向北前為牌坊,題曰“中和”;升階為講堂5楹;堂之左右壁間,刊列朱子《白鹿洞教條》及程、董二先生《學則》以示諸生,顏曰“喻義堂”;堂階東為峨嵋山7間,講堂後東西泮池、左右平房各1帶;中為景賢堂,供設帝君聖像,東西廂房各5間;東偏隙地構堂3楹,顏其額曰“雨化”,諸生學舍20間,廚房3間,其他經營雖未全備,而規模粗就,已覺可觀。又置地征租,延請牛問仁為山長,勉勵諸生務遵學規學則,躬行實踐。至道光十年(1830)舊址多就傾圮,而束脩膏火依然闕如。知縣廉九經重修書院,創建點名廳5間,正廳5間,考棚30間。餘銀2000兩,發當生息,以為書院山長脩膳之資。鹹豐四年(1854)邑紳又以修文廟餘銀建卷棚5間,造長號板一百二頁,砌以磚坐。鹹豐間,知縣魯鴻疇捐俸及同人資助共得銀500兩發商生息。同治八年(1869)知縣錢官俊捐廉俸100兩並邑人捐助,共得銀1200兩發商生息。有地1頃50畝,招佃收租。光緒四年(1878)知縣方戊昌又以團練餘銀撥給書院300兩,均助士子肄業膏火。光緒二十一年(1895)大水,考棚並景賢堂前東西齋舍悉傾圮,知縣鄭景福籌款修築複舊。光緒三十年(1904)改為桑泉學堂,光緒三十四年(1908)又改為縣立第一高等小學堂。

有《桑泉書院碑記》王先第撰文。

《重修書院新建考棚碑記》廉九經撰文。

城東書院原猗氏縣屬書院,在縣城東門外,創建年代不詳,約在明萬曆年間張居正大毀書院之時遭摧毀,後漸廢為民田。

郇陽書院(原名涑水書院)

涑水書院原猗氏縣屬書院。院址在縣城北隅。清乾隆二十二年(1747)猗氏知縣李合至莊武王廟之左曰:“此文廟來龍也,冠冕宜堂皇。”於是改建老君殿3楹為講堂,添建前後房門楹22間,學使題其額曰“涑水書院”,因猗氏縣為涑水故道而名。置地1頃10餘畝作為費用。涑水書院後被郇陽書院取代,舊址改為文昌宮。

郇陽書院原涑水書院,乾隆三十年(1765)猗氏知縣史湛以“書院利於巽方,今乃在坎,宜移置之。講堂應居中,今乃建於後,宜改正之。肄業之地須寬廣,今乃儉於製,宜闊大之”。於是籌集資金3780餘兩,將涑水書院移建城內東南角高地,並更名為郇陽書院(因猗氏為郇國之地,猗氏附近有郇伯故城)前建儀門1間,大門並耳房3間,中構講堂3間,後建養正軒3楹,兩翼各3楹,東西學舍各12楹。複建廚房3間,大門之南浚池,仿學宮泮池之製。“郇陽書院之設昉於前任史公,雖曰移置,實創始也”。書院外有舊存地90餘畝,又置地2頃30餘畝,所得租息供每歲師生脩脯之需。養正軒於乾隆四十一年(1776)毀於火,知縣曹鎮重建,並捐集銀3000兩發當商生息。後房垣傾頹。道光二十九年(1849)知縣傅猷著重修,於儀門內創建奎星樓1座,後舍添設內廚房3楹,外廚房東西各2楹,大門擴充為3楹。撥入發當生息銀3000兩,立規條數則,山長由紳士延請,生息銀兩官紳互為稽查,不得私自挪用。鹹豐十一年(1861)知縣李浚提生息本銀800兩並曆年書院餘銀買地共2頃20餘畝,歲收租息俱作經費。至光緒末年書院本銀共有5000餘兩,每年應得息銀500兩。光緒三十二年(1906)改為郇陽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