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重建養正軒碑記》,曹鎮撰文。
《改建郇陽書院碑記》,史湛撰文。
《重修郇陽書院並添置膏火記》,傅猷著撰文。
觀生書院原猗氏縣私立書院。約創建於明崇禎間,為王村舉人王岩禎(王岩禎,字惟肖,進士王國瑚子)創辦。王氏一門名望甚高,書院蜚聲晉、陝、豫,學子多達數百人。後曾短期衰落。至康熙中期,岩楨子進士王含真重整父業,書院複振。
敬交社在猗氏城內興教坊。清康熙四十年(1701)解元郭九會辭官後在該坊所立,講教課士其中,成就人才頗多。其弟進士郭九同告歸後繼兄故業。敬交社雖無書院之名,卻有書院之實。
新絳縣(原絳州)
崇理書院為明藩王府書院,在絳州治靈邱王府東。弘治間(1488—1505)敕建,因靈邱王俊格善屬文,聚書萬卷,摹古篆籀六十餘種勒石,名崇理帖。明亡而廢。
啟光書院在原絳州城內龍興塔東,舊名啟光樓。明嘉靖九年(1530)建,宗人肄業之處,後廢。清順治間舊址賣與聞喜鄉宦翟鳳翥,康熙間翟鳳翥建為書院,名啟光書院,施與絳州官署,令絳州士子肄業其中。後亦廢。
河汾書院創建年代不詳。明崇禎初(1628)知州笪繼良臨行前,將所佩銀帶贈給該院,作為修複之費。州人理學家辛全執教於院,其弟子甚眾,李生光、黨成、文養蒙等人都是他的弟子,形成絳陽學派。
文式書院清順治年間,州人大理寺寺副段炳然親老,乞終養歸,創建文式書院,延請進士閻調鼎主講,成就尤眾。
敦複齋清初絳州人李毓秀創辦並講課其中。因其精研《大學》、《中庸》,來聽課的人很多。李毓秀為人忠誠,治學嚴謹,教育學生獨有精辟見解,一字一句明析含義,舉證釋疑。例如他認為“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一句中,“毒”是“度”的訛傳。句義是:沒有寬宏大量的人,就不配做君子和丈夫。無度的“度”和量小的“量”,合並起來便是“度量”一詞,應解釋為:心胸狹窄、缺乏度量的人不配做君子和丈夫;具有遠見卓識,有魄力,敢作為的人,才可稱為君子或大丈夫。弟子著名者有姚吉士、閻廷玠等。敦複齋雖不稱書院,但人們仍然認為其是一所著名的書院。
東雍書院原絳州州屬書院,院址在城內正平坊,故明王府基址。清初西洋人據為天主堂,雍正二年(1724)知州萬國宣逐回,改建為東雍書院。書院規製為:門樓祀魁星,大殿祀先師,後殿為三賢祠,大殿西為薛文清公祠,前後房舍共69間,為士子肄業處。雍正十一年(1733)知縣童紱延請進士閻廷玠為主講,將書院舊存房地每年租銀35兩,作為膏火費。乾隆十四年(1749)知州李高移三賢祠於大殿西廡,改為先賢祠,增祀馮白石、梁廣庵、王始旦、王子鬱、陶肇堯、李子潛六先生,東廡為名宦祠,萬國宣去後郡人感其德,設祿位於後殿祀之。仍聘閻廷玠為主講。鹹豐十年(1860)西夷和議既成,謂絳州書院為法人教堂故址,遂檄令將書院還給天主教會。州人憤然爭之,但無濟於事。
有《開設書院詳文》,童紱撰文。
城內東雍書院因東雍書院還給西人,州人大懼聖道之為異端所擠也,鹹豐十一年(1861)知州李廷樟稟明巡撫,邀集紳耆,議定用修文廟餘金購地於城內盧家巷,鳩工庀材,建正殿3楹,恭移聖像供奉於此,大成殿祀先師、先賢、先儒,東廡祀名宦,西廡祀鄉賢,南為功德祠,祀州牧有功於書院者。永濟人任永興捐銀1000兩,增廓地址,續購南院共80餘間房舍為講舍。官紳捐脩膳銀2600兩,發當商生息;又有水地8畝4分,歲收租銀以為膏火費;同治二年(1863)紳士張其籍等捐集銀3400兩發商,歲生息銀408兩;又有三林鎮地畝若幹,歲收租錢12千文;同治十一年(1872)知州沈鍾以罰款800兩撥給書院,仍發當商生息,以上均作經費。光緒三年(1877)大祲後房地減租,月課獎賞由官捐給。光緒三十二年(1904)改為第一高等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