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重建東雍書院碑》,裕彰撰文。
南關書院(或稱南關東雍書院、汾南書院)院址在城南關,清鹹豐十年(1860)西夷和議將書院還給天主教堂。同治元年(1862)南關副貢生劉國銓慨然發憤,願捐其先人舊園70餘間為育才地,於是肇基分建書院,遂有南北兩東雍書院。共建講堂齋房48間。共有捐地74畝,知州李廷樟又典入中社地63畝,共價銀935兩,錢33千文;同治九年(1870)知州沈鍾撥入罰款800兩發當商生息;光緒十三年(1887)知州捐廉銀300兩,勸集紳商捐銀1800兩;又光緒十七年撥入養正義塾罰款銀300兩,均發商生息,藉充脩膳膏獎等費。光緒三十四年(1906)改為高等小學校,民國元年(1912)改設為第二高等小學校。
有《補立南關東雍書院碑記》,李煥揚撰文。
《兩書院碑記書後》,李煥揚撰文。
桂林書院在原絳州城內西南隅桂林坊,清乾隆十年(1745)建,創建人無考。有房屋7間,窯3孔。後廢。此名為書院,實為社學。
稷山縣
思文書院院址在縣治古塔東南,為府館舊址。清康熙二十年(1681)知縣朱文爵就府館改建為義學,堂宇迫隘,日久廢圮。乾隆二十六年(1761)知縣韋之瑗捐資倡建書院,將義學舊址規劃改建而成書院。計有講堂3楹,正廳3楹,前後學舍20楹,大門3楹,二門1楹,花亭、牌坊各1座,隅建文昌閣,書院名曰“思文書院”。取《詩經》“思文後稷,克配彼天”之語。因無經費,不能延師課士。曆年既久,漸就傾圮,道光二十八年(1848)知縣以修考院餘資為經費修葺書院,捐廉以為膏火,使書院得以維持。鹹豐六年(1856)遭火災,書院益廢不可居。鹹豐八年(1858)知縣沈鳳翔籌設經費大加修葺,使書院煥然一新,複延師課士。書院前此因無經費,不能延師,知縣隻能自行課試。光緒五年(1879)欽差稽查賑務工部侍郎閻敬銘、王南因案籌捐銀2100兩發商生息,作為山長脩膳、士子膏火之用,並飭立章程,勒石院中。知縣王希濂捐廉銀100兩;光緒七年(1881)知縣馬家鼎又籌捐銀265兩,錢262千文,撥地30畝;光緒九年(1883)知縣馬鑒又撥銀526兩,均發當商生息,並所收地租以充經費。書院山長由紳士擇定,稟明該縣聘請,不由各衙門推薦。光緒三十三年(1907)改設為高等小學堂。
有《思文書院碑記》,韋之瑗撰文。
《重修思文書院記》,沈鳳翔撰文。
《思文書院經費劄文》,閻敬銘撰文。
《思文書院續捐膏火碑記》,馬鑒撰文。
杜陵書院(原名致極書院)院址在稷山縣稷峰鎮小杜村,小杜村舊有廟,相傳唐杜甫(子美)讀書處,元大定間改為寺,清雍正六年(1728)裏人閻鵬起等改為義學,雍正十一年(1733)知縣梁長淳改建為“致極書院”。嘉慶二十年(1815)知縣張應辰重修,易名為“杜陵書院”。並著有《重修杜工部讀書台記》:“……村東皋畔翼然有亭,傳為少陵先生讀書台……構而新之,題為杜陵書院,所以述先賢召來學也,並誌之以詩:勝跡村名杜,文星舊暫棲,亭高錦裏宅,樹壓浣花溪……”道光二十一年(1841)光緒三十三年(1907)均有修葺。書院坐北朝南,中軸對稱布局。現存山門、藏書樓及東西耳殿。山門麵寬一間,進深二椽,單簷懸山頂。灰筒瓦覆蓋,簷下無鬥拱裝飾,中辟大門。藏書樓一層為磚券窯洞三孔,中辟小板,其頂部為二層孔聖堂的月台。窯洞兩側有石砌台階可登二層。孔聖堂麵寬三間,進深三椽,單簷懸山頂。三架梁前帶插廊,無鬥拱裝飾,廊柱四根,柱頭均有砍斜。明間柱礎為雙層,下層圓雕六位力士,上層為素麵鼓石。孔聖堂兩側各跨耳殿一間,進深二椽,單簷硬山頂。東耳殿簷下走馬板,陰刻楷書“敬業”兩字,通雀替高浮雕牡丹、蓮花圖案;西耳殿簷下走馬板,陰刻楷書“樂群”兩字,通雀替高浮雕二龍戲珠紋飾。書院後為小杜村學校校址。
垣曲縣
勉庸書院原址在縣城西北隅,明天啟初(1621)徙建於學宮右,年久湮沒,僅存遺址。創建人無考,廢時不詳。
亳城書院院址在垣曲縣文昌祠西側。舊名講堂,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知縣許穀建,延張篤文為書院長。書院年久傾圮。乾隆十三年(1748)知縣秦振贏更名為“亳城書院”(亳城在治西10裏,相傳湯都遺址,亳城後並入垣曲)捐俸置地42畝5分,租錢為書院經費。乾隆十七年(1752)設弦歌書院時,將亳城書院並入弦歌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