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分趙魏(1 / 3)

收下韓國後,秦楚疆域接壤大半,戰況也愈演愈烈。

似乎壓抑許久,蕩平國內所有隱患後,嬴政立刻發兵東進,一支攻入趙國上黨,一支奔襲魏國大梁。

楚國優勢日漸明顯,若再拖延,秦國必失關東之地。

六國盡占中原膏腴之地,之所以不能同心協力,隻因為權力分散,各有算盤。屈原滅齊,也是利用了這點。

呂不韋當政時期,運用“分而化之,逐步蠶食”的策略,向東步步推進,一點點擠壓六國的生存空間。

如果不出意外,滅掉六國也隻在二三十年之間,還沒有統一過快的隱患。

想法很美好,然後就出了意外,現在他的墳頭草估計都三丈高了。

嬴政顯然也知道這點,但是再多的道理,也比不過和屈原的較量,自己本來已經慢人一步,不能再拖延了。

現在他要讓所有人知道……

誰才是天下真正的皇帝!

這個詞語在心中盤桓已久,隻要擊敗楚國,自己就可以真正加冕稱帝了!

為了這個心中的理想,他的動作必須要快!

看著地圖上城池堅固、河道縱橫的大梁城,嬴政眼中閃過一絲瘋狂的念頭。

三十萬秦軍越過邊境,沿途魏軍無力阻攔,紛紛潰敗回了都城大梁。

自從魏惠王遷都以來,大梁一直是魏國首都,水網密集、易守難攻,令人望而興歎。

但是用水渠來做屏障,同時也具有極大的隱患。

於是在充分考察地形、又接到秦王的命令後,王賁下令掘開鴻溝水,引水倒灌大梁城。

堤壩被破之日,滔天洪水洶湧來襲,瞬間漫過城牆,灌入城內。

一時間房屋盡毀,城民奔走呼號,宛如置身於煉獄。

同一時間。

秦王親信王翦也率領三十萬大軍伐趙。

早在幾年前,秦國便和趙國連年交戰,互有勝負,但大體都是秦多趙少。

多次兵敗,又逢災荒,趙國獨木難支,已顯頹勢。若再這樣下去,離亡國也就不遠了。

危急時刻,趙王聽取大臣的建議,召回在代郡駐守的大將李牧,率領十萬邊軍禦敵。

就在秦楚爭奪韓國的當年,秦趙也爆發了一場大戰。

肥之戰,秦軍攜連勝餘威,士氣如虹進逼營寨。李牧判斷己方士氣過低,倉促迎戰恐將失敗,於是堅壁清野,大修堡壘,采取守勢。

秦將桓齮為誘敵出戰,佯攻肥下,留下少量部隊駐守。

李牧趁機出戰,全殲了輕敵的留守秦軍。又料到桓齮必率主力回援,便在左中右三翼布下伏兵,守株待兔。

桓齮歸來後果然中計,遭到趙軍的“鉗攻”,大敗而回。

其後又經數場大戰,秦國都沒占到什麼便宜。

自從合縱聯盟解散,屈原卸任縱約長,廉頗、龐煖等名將終老後,除了李牧,趙國已經沒有拿得出手的將領了。

經過幾輪鏖戰擊退秦國後,天下遂有“李牧死,趙國亡”的傳言。

如今秦國又率大軍來攻,趙王如法炮製,啟用李牧為主將,司馬尚為副將,領軍二十萬抵禦。

這次進攻趙魏,秦軍不僅家底盡出,還派遣了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將領統軍——

王翦。

據說此人乃是秦王身邊的武官,侍奉多年,是個靠裙帶關係上位的家臣。

軍營之中,不少人就持這樣的觀點,對其十分輕視。便是跟隨多年的舊將司馬尚,也並不在意。

趙王遷元年,趙境大旱、糧食短缺,又和秦國連年交戰,趙國早已是國弱民貧,經不起消耗了。

雖然是武將,但這些民生大事,李牧也是爛熟於胸。而他更知道的是,趙國之所以到現在還沒亡國,全靠自己微操續命。

二十萬兵馬,已是趙國所能調動的極限。所以哪怕有一點點未知的風險,他都不能忽視。

“傳訊各軍,整裝待發,不得有任何鬆懈!”

軍令如山,在座的又都是邊軍精銳,因此不論有多少意見,當主將下令,眾將依然遵從。

“是!”

秦軍大營。

王翦一邊聽著軍報,一邊看著沙盤推演。

傳令官每說一道消息,他便用旗幟插入一座堡寨,直到沙盤被旗幟布滿。

沿著旗幟走向畫出戰局,王齮一歎:“軍神李牧,果然名不虛傳呐!趙國尚且如此難克,更何況是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