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風雨雨七年過,眨眼之間,戰國七雄僅剩兩雄,華夏大地之上,隻有秦楚兩國還在互相較量。
而此時的秦國朝堂,也正為楚國吵翻了天。
嬴政:“諸位愛卿,可有抗楚良策?”
“……”
此話一出,喧囂的大殿瞬間噤聲,沒了剛才的熱鬧。
當初楚懷王與秦昭襄王爭霸,被軍神白起拔鄢郢、燒夷陵,連喪疆土,國勢頓衰。
爾後楚頃襄王昏聵更甚先代,西陵、巫、黔中等郡盡喪,雖然亡羊補牢收複十五城,依然不能挽回頹勢。
楚考烈王繼位後,任用春申君黃歇為相,勉強支撐,直到屈原擔任縱約長,一切都變了。
合縱、滅齊、收韓、分趙、分魏、救燕……
種種舉措,已令天下局勢大變,攻守之勢幾乎易位了。
所以對於這次抗楚的主將,朝堂逐漸形成了兩種聲音。
一派主張力戰,正麵硬剛,幹他丫的。另一派則想以和為貴,通過談判解決問題。
秦人以軍功為重,因此主戰派占了上風,連上位的秦王都是其中擁躉。
所以他的選擇不難理解,就是——
戰!
隻不過主將派誰,又該出多少兵馬,這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出於信任,嬴政首先詢問上將軍王翦:“王愛卿,這次攻楚,你認為出多少兵馬合適?”
王翦斟酌半晌,似乎糾結到了極點。直到對方不斷催促,他才說道。
“臣以為…非一百萬人不可……”
這話說出來,不僅他沒底氣,朝中群臣更是一片嘩然。
原因無他,修渠的鄭國被抓後,水渠無人監理,隻能往兩側的支流灌注,關中糧食產量遠不如預期。連七十萬大軍都支撐不了,更別說一百萬人了。
嬴政蹙眉,有些不悅:“上將軍未免也太小題大做了,屈原就算有通天的本領,也值不得我大秦百萬之師!”
“大王聖明,我大秦自孝公變法以後,積累近百年,憑他屈原如何有本事,也定然不是我大秦的對手!”
一人從隊列裏跳出來,附和著嬴政。
眾人定睛一看,卻是將軍李信!
李信祖輩皆是秦人,自己也孔武有力、足智多謀,在王翦攻趙時作為副將協助,戰功不小。
在平滅諸國的戰役中,王翦、王賁相繼掛帥,受萬人景仰,自己卻一直作配,實在心有不甘。
好不容易有了機會,怎能輕易放過?
而聽了李信的話,嬴政十分心動:“李愛卿認為,伐楚出多少兵馬合適?”
本來想說四五十萬的,但是為了穩贏王翦,他咬了咬牙,報出一個數字:“二十萬足矣!”
嬴政欣然起身,先調侃王翦:“上將軍果然是老了呀,謹慎過了頭。”又看向李信,“傳寡人旨意,任命李信為主帥,出兵二十萬伐楚!”
“王上聖明!”
二十萬人馬,對於關中群臣都是比較能接受的數字,所以群臣紛紛拜倒,高呼萬歲。
王翦:“……”
武安君白起。
一想到這個人名,他便憂心忡忡,為李信以及那二十萬秦軍的命運深深擔憂。